2021-01-04 | 作者:Robert Armstrong/編譯:CSRone 鄭鈺弘

ESG投資熱潮,看清楚ESG投資行銷花招!

(本文作者Robert Armstrong專長哲學思辨,現任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美洲財金編輯,他曾擔任《金融時報》社論總主筆與專欄編輯。)

企業近來流行一句話「做好事才能有好發展」(Doing well by doing good),這句話大幅提升了ESG投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社會聲量。聲量甚至大到讓公眾以為,企業只要落實ESG就可同時促進更多社會福祉,並達到長期卓越的財務績效。 

全球最大的基金經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在2020年初就曾寫一封公開信指出:「將永續與氣候整合到投資組合中,可降低風險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報酬。」也就是說,隨著時間推移,似乎企業越遵守社會責任道德等同於股東獲利越多。

然而,這種社會與經濟雙贏(win-win)的主張,有具體的科學論證嗎?以下,我將用兩點來做說明。

論點一、ESG投資的社會經濟「雙贏」(win-win)效應尚未獲驗證

首先,就投資期程與投資目的的角度來說,ESG投資回饋效益尚未獲得驗證;對投資者而言,仍可能必須在「做好事」與「賺錢」兩者2擇1並非「雙贏」。

投資者有許多理由去購買符合其價值觀的投資組合,但是這些理由中不包含:能夠達成社會與經濟「雙贏」(win-win)的論述。因為截至今日,對於ESG長期表現優異的論述仍尚無定論,且「雙贏」也存在著謬誤

的確,在未來的某個時點,社會福祉和經濟利益勢必要整合,因為在無法適應氣候變遷的星球上,我們根本沒有任何立足點去討論投資報酬。然而,那樣的時間長度並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投資期間(time horizon)所涵蓋的範圍。普通的投資人從投資到退休,可能只有20年的時間。而這個時程長度,早已經遠遠超出任何公司的營運規劃期限。

更何況在實際的投資期間內,一些所謂的「邪惡的」或「反ESG」的投資組合,有時反而更可能獲得最佳報酬。

一般來說,通常有兩種方式能讓投資績效更好。一種是「成長性」(Growth):隨著時間推移,該項產品可獲得超越投資預期獲得更多的現金流。另一種則是「價值」(Value):投資人在低價時買進。這樣才能賺到錢,達成「投資」的目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例如碳、菸草和軍火武器這類「邪惡的」價值型投資組合,如果希望其長期價值不超過大盤的話,就等同於預期其不存在低價買進的機會;然而,這在邏輯上和實務上都存在一些謬誤。對投資者來說,ESG「雙贏」論述可能存在著謬誤(Fallacy),投資者可能必須在其「價值觀」和「錢財」之間2擇1

論點二、ESG表現未被證實能夠成為投資績效歸因(Performance attribution)

雙贏的不合邏輯並不是唯一的謬誤。另一項謬誤是績效歸因(Performance attribution)問題。當ESG投資組合產品賺錢時,到底是因為企業落實ESG賺錢?還是因為投資組合的企業呈現出成長的趨勢?兩者之間很難分辨出真正的績效。

近期ESG基金的表現良好。例如,自2018年末成立以來,美國基金公司先鋒集團(Vanguard)在美國ESG交易所的基金報酬率為28%,已超越了其大盤ETF的17%報酬率。然而,若細看ESG基金的組成,前七大成分股為Apple、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Facebook、Google和特斯拉Tesla,約占整體基金價值的四分之一。

科技業在今年主導了市場,但他們真的有執行ESG嗎?除此之外,如果科技股的價格被市場認為過高而開始暴跌,這是否意味著ESG反而成為一種不好的策略?

充其量,「具有良好ESG績效」代表增加一組特定的投資考量參數,類似於「公司規模」(company size)、「股票動能」(stock momentum)、「利潤成長」(profit growth)等因子之一。任何單一因子,長期是否能夠表現特別出色,仍是一個疑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因子會受到「長期績效不佳」(underperformance)的影響。

對於任何此類因子的絕對性斷論,都可能導致報酬不佳。金融危機之後的幾年,我深刻體悟到這件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我在價值導向型的投資基金工作。該基金主要購買低價股票,並嚴格遵循風險管控。在金融危機期間,這類基金表現地相對良好。因此,依循這類判斷因子,我盡量避免投資高價的成長型股票,並持續低曝險(exposure)。然而,最近幾年,儘管我的方法保持不變,市場已經趨向成長型投資標的,我的投資報酬表現就顯得相當差勁。

我認為,依據「雙贏」論述去購買投資組合,遲早會經歷類似上述的慘痛教訓。因為無論從邏輯上或實務上,沒有特別的論證,能夠預期目前驅動力強勁的「ESG因子」,可以永久成為市場上的績效歸因

結論、ESG投資不應被視為追求財富最大化的策略

以上的論述,絕對不代表投資者不應將他們的資產投入到他們所關心的事務上,本文想表述的是,這些投資者不應將ESG投資視為追求財富最大化策略。相對的,若投資者願意接受較低的報酬率,來回應社會正向承諾(例如:更健康的環境或減少貧窮),投資者就可以對社會產生更大的正面影響。

所謂「做好事才能有好發展」(Doing well by doing good)這種過度樂觀的論述(panglossian story),事實上對社會無益。它僅有助於基金經理人推銷產品,或是讓公司在艱難抉擇時提高公司聲譽。明智的ESG投資人應遵循自己內在價值觀,同時要睜大眼睛看清楚推銷花招。

(核稿: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The fallacy of ESG investing
圖片來源:bruce mars


延伸閱讀: 
ESG投資小心看!漂綠、漂藍、粉紅漂洗、彩虹漂洗…
簽署PRI高舉ESG旗幟,這些投資機構是玩真的嗎?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