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8 | 作者:CSRone永續智庫 李宜蓁

【CSRone永續智庫專訪】臺灣在能源轉型中的角色與策略,林子倫發言人提供企業三項行動建議(下)

面對地緣政治緊張、氣候變遷加遽 降低化石能源仍是不變方向

根據CSRone永續智庫2023年6月專題,企業已加緊布局以因應益趨顯著的地緣政治風險,尤其至今仍未止歇的烏俄戰爭對全球能源供應造成了極大衝擊。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22)即指出,戰爭導致的能源供應中斷,使得歐洲天然氣現貨交易達到前所未有的價格,超過相當於每桶250美元(約等於台幣7840元)的石油價格,全球石油價格在同一時期也急劇上升,較戰爭前平均高出約50%,重擊依賴能源進口國家的能源安全。


(紫線為歐洲天然氣價格,可見在烏俄戰爭後價格攀升/資料來源:World Energy Outlook 2022

臺灣同為高度依賴能源進口國家,林子倫發言人向我們敘述這幾年他與許多歐洲國家的專家以及官員見面時,直接地詢問「會不會想走回頭路(化石能源)」,但他們面對俄烏戰爭後天然氣供應被截斷、其他能源供應不足情況,「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no』,我瞬間看到那個(能源轉型)決心很清楚」。在此背景下,歐盟2022年宣示了「Repower EU」計劃,展現對能源轉型的堅定決心,加快歐盟從俄羅斯天然氣依賴中脫困,並加速更多且長期的再生能源使用與能源多元化。

而臺灣在能源轉型上有哪些目標與行動方向呢?企業又該如何在轉型中降低風險、把握機會呢?

能源安全是核心 而改變正在發生

能源轉型除了因應氣候變遷外,更重要的還是為了能源自主──維持穩定的供電,尤其臺灣於2022年仍有97.3%的能源依靠進口,難以應變突發狀況。林子倫發言人舉例,美國即在2022年達成能源自主,在俄烏戰爭期間甚至能出口能源。

臺灣自2016年推動能源轉型,隔年編撰「能源轉型白皮書」,並於 2020年由行政院正式核定在「展綠、增氣、減煤、非核」之方向建構之20項重點方案,逐步落實能源轉型政策。

目前依經濟部能源署資料,臺灣在2050淨零目標下,2025年的能源目標主要有:再生能源發電佔比提升至20%、天然氣發電佔比提升至50%、燃煤發電佔比則降至30%;並於2050年達成去碳電力之目標,屆時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將提升為60%至70%,火力發電則配合CCUS之負碳技術降低碳排。於提升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的設置量方面,規劃2030年離岸風電累積裝設容量為13.1GW,2050年達40-55GW;而太陽光電規劃2030年裝置量達31GW,2050年為40-80GW。


臺灣再生能源累積設置量目標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與行動

一改過去課本所教的臺灣缺乏天然(化石)資源,臺灣在能源轉型上反而擁有明顯潛力和重要性。根據工業研究院公布,2022年臺灣再生能源產業的預估產值達到2,095億新台幣,年增長率為5.7%,尤其是在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領域,甚至在人均風電和光電發電量上,臺灣的表現可與英國、丹麥等減碳先進國家相比擬。林發言人也特別提及海洋能與地熱發展,都是值得後續期待的。

能源轉型必需的兩個脫鉤 企業需轉變整體商業思維

談及能源轉型思維,林子倫發言人說明需要達成的兩個脫鉤:一是碳排放與經濟成長的脫鉤,二是電力使用與碳排放的脫鉤

一、碳排放與經濟成長的脫鉤:1990年代工業革命帶來經濟快速成長與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因此從歷史上來看,二者間似為正相關,亦即我們越富有,碳排就越高,然而已經有部分國家在減少碳排同時實現了經濟成長。林子倫發言人以英國為例,其過去3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不少,然而碳排放量卻呈現下降趨勢,類似狀況的國家還有法國、德國等G7國家。這也是第一個要達成的脫鉤。


(英國人均GDP(藍線)成長時,人均碳排(綠線與紅線)卻呈現下降/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二、電力使用與碳排放的脫鉤:隨著技術進步和策略創新,電力的生產逐漸與傳統高碳排的能源來源脫鉤,包括將更多的能源需求轉向使用低碳或零碳的電力,如通過再生能源來源產生的電力。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家庭和商業用電上,也在運輸領域中逐漸顯現,比如占臺灣總碳排量13%的運輸部門,即計劃於2030年實現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並於2040年實現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第二個脫鉤意味著即使電力需求增加,碳排放量也可以透過使用更多的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來控制、甚至減少


(2050年電力將全面轉為去碳電力,亦即2025年先增加使用較低碳的天然氣,同時持續擴大再生能源佔比,並運用負碳技術達成去碳電力目標/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對於企業,林子倫發言人訪談中特別強調了思維(mindset)的轉變對於達成這些目標的重要性。隨著再生能源的引入和儲能技術的發展,臺灣需要重新思考能源管理和電力調度模式的改變。這不僅包括電力和電網的配置,也涉及新的商業模式。例如電動車的V2G(Vehicle to Grid)系統,可以將車輛用作能源儲存並在需要時向電網提供電力,也就是一個大型的「行動電源」,這在德國、美國、丹麥等地已有相關案例

「不只V2G,甚至可以有V2『X』!也就是你可以擁有各種想像」發言人難掩激動地說。臺灣的能源策略正在朝向更加智能化和整合化發展,強調了對於新技術、新思維和政策連貫性的需求,未來不是台電單方面地提供電力,企業或可思考怎麼把電「賣」回去,「(企業)不只可以當個消費者,也都是整體電力系統的player」。

電力交易市場優化電力調度與管理:Be a prosumer

根據台電數據,臺灣的電力供給量是大於需求量,所以臺灣並不缺電;需要審慎因應的是尖峰時的用電量,像是下班時間五、六點大家回家後,用燈、冷氣、煮飯等活動的用電高峰。林子倫發言人表示我們需要強化電網基礎設施與韌性,而強化電網韌性的做法除了增加智慧電表、建置智能管理系統以及發展儲能技術之外,尚包含電業市場改革。

電力交易平台打破由台電一家電力公司獨力負擔電力系統穩定責任之局面,透過交易平台,台電能夠發出信號,尋找在特定時段可以調節用電的合作夥伴(電力交易平台詳細買賣資訊可參考文章),引進民間彈性多元的外部資源,以優化整體電力供應,確保電力的穩定供應,使台電能夠更有效率地管理和調度電力資源,從而減少在用電尖峰時段使用昂貴燃料的需求。此種電力市場改革,林子倫發言人形容即是融合了供應者(producer)與消費者(consumer)二重角色的「prosumer」。

此外,發言人也補充,在國外此種電力交易平台甚至已有聚合商(Aggregator)的角色,這些公司能作為中間人,協調電力的供應和需求,進而創造一個更有效率的電力市場,也是呼應前述的一種新商業模式。

三大關鍵缺一不可:技術可行、成本有效、社會接受

而回扣上篇討論,臺灣四大轉型中,除了佔了九成排放的產業和能源外,生活和社會層面在淨零轉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生活、社會轉型沒有成功,前面(產業和能源)也不太可能;那就會成為很表面的成功,沒有核心(社會支持)的轉型」林子倫發言人表示。

他更進一步說明能源轉型有三大關鍵是缺一不可的,即是「技術可行、成本有效、社會接受」,也就是能源轉型的討論不僅是技術與成本的問題,更關鍵的是社會的接受,即便某項技術可行且成本有效,如果社會無法接受,轉型依然難以成功。核廢料處理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國際間核能是否為綠能也飽受爭議,凸顯能源轉型的討論和規劃,必須充分考量社會接受度,確保轉型計畫能充分討論並獲得社會認可。

類似的還有儲能設施的爭議,儘管縮小體積來看,它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已普遍存在,如行動電源和電動車,但一旦被放大討論,即使只是審查階段都會在社會層面遭到強烈反彈。為了順利推動能源轉型,利害關係人溝通也就成了重大關鍵。

解方的提供者 林子倫發言人給企業的三項建議與鼓勵

訪談尾聲,林子倫發言人表示對臺灣企業而言,減碳的動力來自於國際市場規則和國內淨零政策的雙重壓力。國際層面上,氣候政治、供應鏈要求,以及市場永續規範等因素,為全球共同推動淨零目標努力;國內則是有淨零目標、能源轉型政策、用電大戶條款以及綠色金融等因素加以推動。他給予企業以下幾點建議:

  1. 首要了解體質:企業在國際、臺灣、產業的位置,亦即減碳的壓力來源為何,又是為了符合哪些目標與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2. 訂立長期目標與行動方案:以回溯性思考(Backcast Thinking)設定目標,也就是「以終為始」,思考若2050年要達成淨零,那各別年度里程碑要先確立,並制定符合自身特性的減碳策略和行動方案。
  3. 增強能源自主性和韌性:不只國家要考慮能源安全,企業也要加強自身能源韌性,特別對於大型企業而言,除了增強能源效率、購買綠電外,也應考慮投資於綠色能源的生產。

林子倫發言人也鼓勵企業放眼國際,強調臺灣企業有潛力成為全球氣候危機解決方案的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臺灣的技術創新,尤其在半導體、水資源管理和氣象預報等領域,被視為全球氣候變遷挑戰的關鍵解答之一,如台達電正透過其在電動車和智能裝置的供應鏈角色,或是臺灣在氣候方面優異的早期預警系統,都展現在全球減碳解方中的重要性。臺灣的企業不僅可以促進本地環境的永續,更有機會為全球減碳作出重大貢獻。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CSRone永續智庫採訪編輯


延伸閱讀:
【CSRone永續智庫專訪】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三項關鍵要點,共聚跨部會共識與跨領域合作(上)
企業如何「加速」能源轉型? 答案:淨零路徑+碳Q!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