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 | 作者:CSRone 倪上筑

【第七屆發表會系列報導三】未來商業競爭力,氣候風險因應

2018年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成立30周年之際,發布《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督促各國需更審慎地固守地球升溫的防線。而近年來,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害與衝擊,更使得企業逐漸正視此項重大議題,並積極從中探尋商業機會。

由CSRone永續智庫、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政大信義書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共同舉辦的「第七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於3月26日下午,由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暨總經理嚴德芬擔任座談主持人,並邀請華碩永續長吳澤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莫冬立、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洪祝瑞、台達電子永續長周志宏以「未來商業競爭力,氣候風險因應」為題,分別就企業永續轉型與TCFD框架導入經驗提供精闢見解,並分享轉型過程中所發現的風險與機會。

華碩吳澤欣:不只為了評比與合規,善用TCFD優化企業決策品質

(華碩吳澤欣:企業唯有透過「數據化衡量,科技化管理」,才能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明智決策/圖片來源:CSRone。)

去年(2020年)創立屆滿30年的華碩企業(ASUS)於永續領域紮根多年,其永續部門的規模在台灣更尤為罕見:高達47位永續專職人員,其工作內容橫跨人資、行政、環安衛、財務、業務、採購等部門與「營運持續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BCM)。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密切結合永續核心,正是華碩的永續特色:「永續」不是飄浮在空氣中的道德勸說,而是崇本務實的企業營運策略。

「氣候行動無論成功或失敗,皆會對企業產生風險與商機。」華碩永續長吳澤欣首先指出,2011年泰國的一場嚴重水災,沖出了全球硬碟與汽車供應鏈議題,更沖出氣候變遷為相關產業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為此,華碩於2018年便公開支持並積極導入TCFD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揭露框架,透過資訊揭露、情境模擬等輔助,藉此改善且優化組織決策品質。

華碩首先依據TCFD四項核心揭露要素「治理」、「策略」、「風險管理」與「指標和目標」,進行氣候相關財務資訊盤點和風險鑑別;並於15項風險分析、歸納得知,對華碩未來營運將產生重大影響的4項風險分別為:「強制產品與服務的能源法令改變」、「客戶行為改變」、「極端氣候事件災害」、「碳稅/再生能源機制導致成本增加」。之後,華碩便採用數據化衡量,科技化管理的方式,透過情境模擬以量化氣候風險,再結合營運策略產生組織目標與行動方案

由於華碩產品供應鏈遍及全球,甚至多數設廠於中國大陸,故針對各種情境進行風險模擬。包括:當國際法規愈發嚴格、市場能源價格上揚導致客戶行為改變等狀況發生時,若營運模式一如既往(business as usual),華碩將會承受多少經濟損失?例如,中國大陸宣告於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密度將下降至60%~65%,並爭取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願景。因而華碩對此進行內部情境模擬發現,若遵循過往的營運模式,將會使華碩於2030年時蒙受9,000萬至3億美元不等的碳稅費用損失。

面臨潛在高額財務風險的華碩,也立即採取下列4項行動以提前部署:

  1. 建立排放清冊,鑑別主要排放源:供應鏈占整體營運碳排放量約92%,產品能耗占約7%,其餘1%為組織營運。
  2. 全體供應商應符合ISO 14001認證,並設立環境管理目標;
  3. 年度碳足跡調查;
  4. 訂定2025年供應鏈碳排放強度目標。

吳澤欣表示,透過TCFD的導入,華碩不僅成功掌握潛在財務風險,更藉此發掘出優於國際環保標章的產品與綠色商機。他也強調,過去企業習慣採用短期觀點對待風險,然未來卻需要認真看待這些「重大卻不緊急」的議題(important but not emergent)並加以調適、及早準備。

整場與談中,吳澤欣更是再三對企業呼籲,永續並非道德倡議,也不需要隨波逐流地追逐市場熱門議題。從企業自身的核心商業價值出發,依據時空環境為自己量身訂做便已足夠。他更強調,「別只為了合規或獎項評比分數,而在不明內涵的情況下,強硬套用TCFD、SASB等框架。」應透過深入了解、導入並執行架構,改善內部產品與供應鏈的各項營運管理、提高決策品質,方能強化組織競爭力。

展望未來,華碩也正朝向RE100目標邁進,除了積極導入再生能源於整體組織營運外,亦會積極要求供應商於2030年前,以每年減少6%排碳量為目標進行替代能源的使用。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莫冬立:ESG數據的品質,影響決策的品質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莫冬立:各個利害關係人將愈發重視ESG資訊揭露與其品質/圖片來源:CSRone。)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莫冬立一上台即表示,疫情衝擊過後,全球諸多經濟活動停擺,唯有ESG議題逆勢成長。這不但引起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普遍性重視之外,更再次向全球政府、企業展示氣候危機所帶來的綠色轉型之急迫性。

莫冬立指出,「包含ESG在內且品質優良的資訊」將高度影響企業決策品質,況且企業的ESG資訊揭露對各個利害關係人日趨重要。在現今各個利害關係人皆可自由發聲與角力的透明社會,企業需要更廣泛地與利害關係人互動和討論ESG議題,才能及時因應世界的快速變遷。未來,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也將積極協助企業,進行永續議題之資料蒐集與資訊品質改善。

隨著全球ESG熱度升溫,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也正積極協助客戶找尋淨零碳排的方法,並在其中觀察較為優良的投資標的。莫冬立表示,此一市場訊號更是加速台灣政府與企業邁向綠色轉型的腳步。

目前臺灣政府已於2020年8月發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並進一步公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顯然淨零碳排將於短期內落實於法規層面,迫使企業需盡快了解如何轉向淨零碳排的世界。對此,莫冬立介紹了目前國際推動淨零碳排的2大重要組織「轉型路徑倡議」(Transition Pathway Initiative, TPI)與「低碳轉型評鑑」(Assessing low-carbon Transition, ACT)。

1. 轉型路徑倡議(Transition Pathway Initiative, TPI)
TPI由40個投資單位組成,其管理總資產高達13兆美元,成員包括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和法通投資管理公司(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其開發的評鑑方法,評估企業組織是否已做好低碳經濟轉型的準備,藉此識別未來投資標的。TPI 評鑑方法聚焦兩大構面:

  • 「管理品質」(Management Quality):分為5個程度「尚未意識」(Unaware)、「已認知」(Awareness)、「建立能力」(Building capacity)、「整合至營運決策中」(Integrating into operation decision making)、「策略性評估」(Strategic assessment)。
  • 「碳績效」(Carbon Performance):企業排碳路徑是否確實有往2oC或2oC以下的路徑收斂。

2. 低碳轉型評鑑(Assessing low-carbon Transition, ACT)
此為由CDP與法國環境能源管理局(ADEME)所共同發起之倡議,透過觀察、衡量、分析不同企業低碳轉型的路徑與障礙,開發一項通用永續評鑑工具。除通用評鑑方法外,其更有針對零售、電力、汽車、地產開發、營建、不動產、運輸、水泥、油氣等9個行業的評比方法學。

ACT的通用評鑑架構係從5大構面,來解析企業低碳轉型作為。包括:企業承諾(Commitment)、轉型方案(transition plan)、現階段成效(present)、近期完成什麼(legacy)與一致性(consistency)。

莫冬立強調,低碳經濟並非口號,需融入至大眾的食衣住行育樂當中。此外,面對世界的快速變遷,企業在因應風險之餘,勢必會在經營與策略上進行調整,從而衍生出例如「永續長」、「供應鏈長」等新職位的誕生。針對目前企業設立「永續長」一職的現況,莫東立也直指「稱職比職稱重要,永續長的實質功能應大於形式職稱」,並特別提出五大考量要點供正在轉型的企業參考:

  1. 企業是否已準備好接受迎接轉變(transition)?
  2. 企業想要改變什麼?期待永續長解決什麼問題?
  3. 是否理解利害關係人對企業於氣候變遷議題回應的期待?
  4. 企業掌握風險的程度?
  5. 轉型後的商機為何?

最後莫冬立指出,疫情衝擊之下,不僅眾多ICT產業龍頭已開始公開承諾淨零碳排,接連帶動台灣電子業、成衣製造業、零售業等開始面臨轉型的壓力;疫情更凸顯了台灣電子產業供應鏈於全球的價值。莫冬立呼籲,台灣應把握此次契機,透過科技與電子應用如工業4.0、智慧農業、環境災害預防與預測,成為全球氣候行動中的減碳協助者、促進者。

國泰人壽洪祝瑞:CSR並不高大上,回到核心本業尋找永續商機

(國泰人壽洪祝瑞:正視營運痛點,回到企業核心本業尋找永續商機/圖片來源:CSRone。)

身為台灣最大機構投資人之一的國泰人壽,目前總資產額達8兆,占台灣壽險業資金約四分之ㄧ;全台保戶約800萬人,亦占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如此龐大資金的機構,如何妥善地運用保戶及股東資金,並讓其用途更富社會責任意義,即成為國泰人壽長久以來關注的課題。

為此,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洪祝瑞分別就「產品服務面」與「投資面」進行分享。「企業得回到核心本業尋找CSR機會,才會做得長久。」,國壽經盤點後發現,當時的企業營運痛點為「紙張高度消耗」和「業務員的通勤碳排」:過去業務員每成交一件新的保險契約,需拜訪客戶6至7次,且每回拜訪皆須攜帶的商品建議書、契約書、邀保書等厚重的紙本資料,所造成的資源浪費與消耗非常可觀。

因此,國壽及早進行數位轉型,自2019年8月起已全面採用電子保單,降低業務員因通勤而產生的碳排放,並減少紙本浪費。累計至2019年,國壽省下的紙張數額已高達2.4億張,約等於47棟101的高度。這一項轉型後的服務經產品碳足跡(ISO 14067)驗證,且於三年內(2016年至2018年)減碳幅度達14%,遠超過環保署標準的3%,率先獲得環保署頒發業界首張且唯一的減碳標籤。

此外,降低「理賠」發生機率、維持組織營運同時也是國泰人壽身為壽險企業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國壽發現台灣民眾在平均壽命達80歲的社會情境下,不健康餘命卻長達9年之久。為此,國壽提倡健康促進概念,將保險的理賠功能延伸到「事前預防」,並同步舉辦「Cathay Walker」計畫,以降低保費優惠等方式,鼓勵保戶與非保戶皆加入每天健走7,500步的行動。在此項專案中創造企業與保戶的雙贏:不僅使保戶重視健康議題,更使國壽保險產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而於投資面的永續轉型策略,洪祝瑞則指出,國泰人壽很早便意識到責任投資的發展趨勢,為及早對接國際永續框架,國壽於2015年起便開始自主遵循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 PRI),並於2016年成立責任投資小組,積極提供企業、產業投資實務經驗,並協助政府制定責任投資框架,發揮國壽自身對市場與被投資公司的影響力。

國泰人壽的ESG風險審核流程,亦將氣候風險影響評估納入。對於敏感性產業(煤礦、燃煤發電業、棕梠油業、伐木業)進行嚴格控管;對於一般產業性產業則依據重大環境議題進行評估,包含:碳排放、水資源、氣候脆弱度、綠建築、再生能源、清潔科技、產品碳足跡、環境影響力融資。截至2019年,國壽已於基礎建設投資5,637億元、高齡健康投資3,639億元、低碳產業投資1,341億元、水資源議題投資14億元,並成為首家壽險業與水資源業者合資開設公司之案例。

洪祝瑞指出,國壽透過提前部署的數位轉型策略核心,在提升產品競爭力、服務效率與專業形象的同時,也成功減緩本次疫情所帶來的衝擊與損失。至於在投資面,更透過ESG風險審核流程與議合行動,降低投資風險,並提前掌握永續投資標的。

最後,洪祝瑞強調,「永續並不高大上,它終歸需要落地執行。」呼籲企業應回到核心本業,試著找尋營運痛點,並發掘其解決方案,方能在有效減緩環境與社會衝擊的同時,提升組織競爭力。

台達電子周志宏:國際壓力與市場誘因,鋪下台灣綠能商機

(台達電子周志宏:永續是良性循環,做實不做虛,將獲得更多商機/圖片來源:CSRone。)

台達集團是一個於全球領域提供優良電源管理與精進散熱解決方案的標竿企業,半世紀以來,台達集團逐步從關鍵零組件製造商邁入整體節能解決方案提供者,深耕「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與「基礎設施」三大業務範疇。目前全球營運據點高達176個,總員工數也已超過8萬人。創立50年的台達集團,秉持著「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積極接軌國際永續倡議,其落實CSR的各項實際作為亦享譽全球。

「要與國際接軌,就得實際走入現場。」台達電子永續長周志宏以故事分享的方式,引領與會嘉賓回顧台達的永續軌跡。周志宏指出,台達自2007年即透過台達文教基金會,每年派員至聯合國參加氣候變遷會議,並於2012年成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正式觀察員。在連續7年不缺席的努力下,成功在2014年COP20獲得舉辦官方周邊會議的資格。

2015年,台達簽署了一項由全球數千家最具影響力企業所組成、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等國際組織所發起的「We Mean Business」承諾,以及後續所倡議、承諾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 SBT)。由於當時並未普遍發展減碳的方法學,故台達秉持著「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採取「行業別脫碳法」(Sectoral Decarbonisation Approach, SDA);先行評估本身產業類別與所處的環境條件、估算總碳排放量,並透過科學方法和權重計算出應該減碳的額度,以及與目標承諾減碳之間的缺口。

在此努力下,台達於2017年12月通過SBTi的認可,成為台灣與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87家拿到此項認可的企業。雖已達標,但台達並未因此停止減碳腳步。周志宏指出,台達持續透過下述三種方式積極達成自定的減碳目標:

  1. 廠區自建太陽能發電系統,並透過綠建築減碳

2016年,台達於日本建立首座自營大型太陽能發電廠,透過裝置容量4.6MW、年發電550萬度的效益,有效協助提供綠電。另一方面,台達也積極推展綠建築概念。截至2019年底,台達共累積15棟綠建築廠辦,依照確信流程計算節電量,在2019年中,全球廠辦綠建築節電量便高達19.73百萬度電,減碳約1萬2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2. 鼓勵所有部門研發高效能產品,全球供應鏈一起節能

台達於全球電信電源市占率第一,其節能成效亦會隨著產品的擴散而達到驚人的成就。2013年台達成功開發全球首部效率達96%的鈦金級伺服器電源,獲得伺服器大廠Google、Facebook等大型資料中心客戶訂單。統計2010年至2019年,共協助全球客戶省下314億度電、減少近1,700萬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3.購買再生能源憑證

周志宏指出,當嘗試過自建發電、綠建築減碳,以及研發效能產品等辦法後,若仍然無法達到減碳目標,才會購買包含I-REC、T-REC等各式再生能源憑證補足目標缺口。

且若以2014年為基準年,截至2020年,台達連續三年(2018-2020)主要場區碳密集度下降32%,正朝向2025年碳密集度下降56.6%的目標邁進。

除此之外,台達已於企業內部開展的碳定價機制一事也備受現場嘉賓關注。周志宏表示,為積極推展RE100與SBT進度與目標,台達於2020年開始實施內部碳定價機制,並於近期通過內部投票,將每噸碳的訂價金額提高至300美金。未來,當台達部門的碳排放超過該部門的設定標準,則每多排放一公噸的碳,就將支付300美金給台達永續部門。而這筆資金則將運用於建設太陽能發電廠,或購買再生能源憑證等方式,以利企業減碳目標。

周志宏也進一步指出,台灣綠色能源市場擁有非常大的商機正在開發。隨著國際法規與各大品牌市場的驅動與壓力下,各個「用電大戶」組織未來將會出現更迫切的再生能源需求。而當越來越多單位需要購買綠色能源,那麼就會帶動綠能產業的興盛,並引動相關法規的出現。

台達也期許未來能夠透過政府與企業組織的力量,讓永續能源產業快速興起,誕生「綠電國家隊」,促成更有力量的綠色循環。

 

核稿: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圖片來源:CSRone


延伸閱讀:
【第七屆發表會系列報導一】永續品牌信任建立,ESG透明揭露成投資主流
【第七屆發表會系列報導二】新常態,數據應用與數位創新的韌性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