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發表會系列報導二】新常態,數據應用與數位創新的韌性
CSRone第七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第二場座談會,旨在彰顯企業如何因應「數位風險」,並掌握「數位轉型」與「數位創新」,以創造新商機。與會嘉賓發言內容涵蓋:國際風險研析、標竿企業數位轉型成功案例,以及數位創投新趨勢。

根據WEF的風險數據分析,近年來與網路相關的「數位風險」不斷大幅增升。在數位浪潮的逆風吹拂下,企業如何利用數位創新科技,打造數位韌性,甚至發展新商機,將成為企業是贏家還是輸家的分界點。
CSRone永續智庫2021年永續盛會「第七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於3月26日下午第一場次,邀請聯合線上融媒體事業部副總經理官振萱主持以「新常態,數據應用與數位創新的韌性」為題的座談會。出席嘉賓發言內容涵蓋:國際數位風險研析、標竿企業現身說法示範數位轉型成功案例,以及從國際數位創投的角度,來剖析臺灣發展方向。
(左至右:主持人聯合線上融媒體事業部副總經理官振萱、台灣EPSON列印科技事業部總經理輝偉偉、BSI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玉山銀行數位暨客群處溫學華、SparkLabs創投公司共同創辦人Frank Meehan/圖片來源:CSRone。)
日本精工EPSON瀨木達明:堅持科技創新,打造永續生態系
(EPSON瀨木達明:空間與資源有限,「省 小 精」是EPSON科技創新的核心基因/圖片來源:CSRone。)
座談會開始先行播放日本精工愛普生公司常務董事瀨木達明所錄製的短講影片。他表示,1942年EPSON在日本長野縣美麗的諏訪湖 (Suwako) 畔創立,從那時候開始,EPSON就致力於保持當地的自然景觀、湖水潔淨和社區和諧發展,並在1999年慎重許下「永續承諾」。
目前EPSON年營業額約1兆430億日圓,每年獲利約400億日圓,主要營業領域包括3項:列印系統、視覺溝通、穿戴裝置和工業方案。EPSON專注於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中,研發出高度的精密工業產品,「省 小 精」是EPSON創新精密技術的核心基因。同時,EPSON透過鑑別重大性社會議題,積極思考各項科技創新,以協助社會解決這些問題。
例如,近年EPSON推出「乾式再生製紙機」(PaperLab),這台機器幾乎不用水就能夠直接在辦公室,將使用過的廢紙製成再生紙。這樣研發成果尤其在歐美地區大獲好評。
以及,EPSON也活用數位噴墨印刷技術,創新列印於絲綢、布料、合成皮等材質上。眾所周知,時尚服飾產業為高度污染產業,不僅大量碳排、還大量造成水資源污染,且衍生造成衣服被過度廢棄等問題。EPSON所研發出來的數位布料印刷機,不僅可以節省更多水與墨水資源、避免讓工人接觸到溶劑和化學藥品,還可提供多元客製化服務、縮短印製流程並迅速交貨。
EPSON期待這項創新技術,為服飾產業帶來新革命。不過,瀨木達明也強調,只靠一家紡織印刷公司是無法達成改變的。必須從紡織品製造商、品牌設計師、零售商和其他同業一起參與,才能創造出一個完整的永續產業生態系。
隨後,台灣EPSON列印科技事業部總經理輝偉偉參與現場座談。面對數位狂潮和疫情長期的危機,他指出EPSON有3項觀察與商機。
(EPSON輝偉偉: 疫情帶來許多宅經濟商機/圖片來源:CSRone)
首先,越來越多人在家上班,無須出門卻必須使用科技。因此越來越多歐美企業採用訂閱制,EPSON的電腦周邊產品,包括:主機、投影、列印、周邊設備、耗材、墨水等都可以訂閱,在顧客快使用完畢之前訂閱,EPSON就會送上門。
第二,有越來越多人在咖啡廳或共享辦公室上班,列印的需求增加。因此,日本EPSON提供咖啡店相關設備,透過雲端和信用卡,顧客就可以列印文件。
第三,疫情期間無法逛街、影響時裝業。顧客可以改在網路訂購少量客製化、多樣性、交貨迅速、無須大量機器生產、無水和化學染劑污染的服裝,這就是EPSON推出紡織列印服務的最佳時機。
BSI 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提早風險部署,打造企業韌性
(BSI 蒲樹盛:疫情爆發短期2年內,最有可能的威脅是「就業和生計危機」/圖片來源:CSRone)
BSI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表示,任何風險在發生之前其實都已經有跡可循,值得企業觀察。例如,依據WEF所發布的風險報告,好幾年來「氣候變遷」議題皆已位列風險第一;而去年開始排名前五名的風險也與環境相關。
此外,依據WEF的報告,近年來「科技風險」也不斷大幅攀升。最為人關注的包括:網路攻擊、數據詐騙與隱私、關鍵基礎建設中斷等。過往網路攻擊對象以科技業為主,現在轉為攻擊製造業。而「數位權力集中」和「數位落差」不斷極大化差距,使得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世界的風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趨勢,那就是環境、經濟與科技的風險,逐漸糾葛在一起難以區分,更加深風險因應的困難。
除了上述今年的風險報告之外,蒲樹盛同時指出,疫情爆發短期2年之內,最有可能發生的威脅是「就業和生計危機」。面對數位落差、經濟停滯、人為環境破壞,全球青年普遍理想幻滅。
至於3到5年中期威脅,則可能以「經濟崩壞」尤其突出。包括:資產泡沫、價格不穩定、商品衝突和債務危機。其次是「地緣政治風險」,包括:洲際關係衝突、資源地緣政治化。
而5到10年的長期風險,則涵蓋:生物多樣性喪失、自然資源危機、氣候行動失敗等環境風險占主導地位。至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科技不利影響以及國家或多邊機構的崩潰,也是必須考量的風險。
蒲樹盛也特別指出,面對全球環境社會的急遽變化,臺灣年出生人口從半世紀之前的42.6萬,於2020年降到16萬;勞動人口也將降至47%,缺水、缺電、缺工…屆時臺灣的永續在哪裡?這些都值得政府與企業界提早思考。
面對疫情後的世界,「數位轉型」是最佳途徑,然而若無背後的「數位治理」,一切無效果。「數位治理」的重點有三:
1. 數位基礎設施是否足夠? BSI倫敦總部及早配備筆記電腦、彈性上班,並用抽號碼方式使員工獲得辦公座位。
2. 數位創新的商業模式何在?科技創新已大量滲入產業,傳統的製鞋、紡織業該怎麼辦?當永續報告書可一鍵產出時,傳統的顧問業怎麼辦?
3. 有無足夠的數位人才?數位轉型的背後真正支撐的是人才,人才如何培養、招募、留才,也是組織應該提前思索的問題。
上述三項重點,皆與企業投入的資金和短中長期目標有著密切關連。例如,臺灣BSI目前就嘗試把中文課程賣到新加坡、大陸、馬來西亞。「數位治理」一定要放在開放市場、開放人才、開放資金,才會有效益。而此刻可以看得到的整體市場最佳商機,包括:智慧型建築、電動車、再生能源、智慧城市、食品和健康照顧。
玉山銀行數位暨客群處溫學華:顧客體驗是數位轉型的終極目標
(玉山銀行溫學華表示,玉山銀行聚焦發展普惠金融、智慧金融、場景金融。/圖片來源:CSRone。)
玉山銀行數位暨客群處處長溫學華表示,數位科技已經改變市場的遊戲規則。例如,Uber自己沒有自己的計程車,Airbnb沒有自己的飯店,卻可以顛覆傳統商業模式,透過科技創造新服務以滿足顧客需求。因此,當顧客期待不斷提高與變化時,如何快速應變,調整企業的策略、組織、資訊、流程、人才及商業模式,提供超越顧客期待的產品與服務,才叫做數位轉型,也是玉山一定要走的路。
玉山以臺灣最高的山為命名,矢志成為世界第一等公民企業。乃而在2015年首創數位金融事業處、2016年首創TMA制度、2018年首位金融業科技長、以及2019年領先同業導入CFT。
近年來,玉山聚焦於發展3大新金融:普惠金融、智慧金融、場景金融。首先,在普惠金融方面,致力於經營e-Fingo數位品牌,強調提供顧客輕鬆、一致、個人化、智能化的數位體驗精緻服務。目前若以服務總次數當分母,數位化服務次數當分子,那麼玉山的e化比例高達60%以上。
其次,在智慧金融方面,強調AI Inside, Human Outside,根據企業數據資料運用的困難程度,可分為4個階段:描述、診斷(前2階段屬於商業智慧層次),以及預測、指示(後2者屬於AI應用層次)。玉山早在10年前,就已經應用大數據和AI,所以今日稍有成果。目前玉山銀行分別以賦能AI、服務AI、風控AI、行銷AI,打造出人機協作的流程AI,提供外部與內部客戶各項暖心服務。
例如,玉山推出的「e速貸」,可以提供58秒撥款的快速信評或房貸服務。以及玉山「基金e指選」是國內首家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演算法,可據以從3、4千檔基金產品中,找出客戶偏好的基金。並可以簡單3步驟,快速瀏覽5檔基金資訊。
第三,玉山銀行聚焦於場景金融,期待玉山能夠密切地嵌入顧客的生活圈 (Banking as a service)。利用玉山研發出來的多元服務API,把所有消費者日常交通、旅遊、購物、餐飲等,與進一步的理財、外匯、辦卡、貸款等所有的金融活動,通通連結起來。讓顧客的數位體驗金融服務,一如用水、用電般便利。
為進一步發揮金融漣漪的擴散力量,玉山銀行在2021年2月召集32家臺灣隱形冠軍企業,共同簽署ESG永續倡議行動。簽署的企業最高領導階層,都做出於ESG、防疫、SDGs的多元承諾。
而玉山所發行的公益性質頂級消費信用卡「世界卡」,每次國內刷卡玉山就會相對提撥千分之3經費,在臺灣偏鄉學校蓋圖書館,目前已達160座。這是玉山黃金種子計畫之一,希望可以讓社會最有力量的族群,幫助最需要的族群,開啟許多動人故事。曾經有世界持卡貴賓,返回母校在新蓋圖書館開幕典禮見到高齡退休老校長也心情激動萬分地與玉山分享感觸:「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可以對母校做出有意義的事!」。
對玉山而言,產品有形、服務無形,只有體驗是令人難忘的。玉山客服中心利用大數據、AI智能分析,嘗試達成辨識顧客真正的需求。例如,顧客到ATM領錢,步驟一個不正確就必須重新操作,挫敗感油然而生。銀行如何適時辨識出這是顧客本人和真正的需求,並即時給予貼心的服務,這就是體驗。
顧客的體驗包括:輕鬆、一致、個人化、智能化,而體驗是無止境的。例如,顧客來電查詢信用卡項目,當客服中心回答完畢後,我們就可以透過語音內容辨識與分析,自動化發送簡訊給顧客,說明日後手機查詢更輕鬆、直接、簡便。我們也曾經透過AI語音分析系統,把來自顧客的「我要綁定卡片」、「政府發放的」等模糊語言,精準連結「三倍券」和「振興方案」,即時提供服務。
玉山想強調的是,數位轉型絕對不是把產品放到線上就可以了。說不定顧客的線上體驗很好,又會產生另外一種新服務需求。包括:尖峰時刻瞬間大量湧入的片段式需求,系統能夠負擔嗎?或者是消費A產品的VIP顧客,當他接觸B產品時,我們能夠辨識嗎?玉山強調數位轉型是過程,絕非終點也永無終點。讓顧客感受到溫暖與難忘的體驗,是玉山數位轉型的終極目的。
數位創投SparkLabs Frank Meehan:台灣新創應急起直追國際永續趨勢
(SparkLabs Meehan:全球農業、糧食、碳捕捉等永續議題新創技術進展非常快速,台灣有待大步跟進/圖片來源:CSRone。)
創立於2013年的永續創投公司SparkLabs Global總部設在新加坡,其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Frank Meehan本身擁有資訊科技背景。他曾經代表投資方擔任過SIRI、Spotify、Affectiva AI、Ginger等企業的董事職務,近10多年來專注於投資與氣候、永續、農糧科技、新創企業。Meehan目前同時也是軟體資訊公司「橘⾊北極熊」(Equilibrium World)共同創辦人和執行長,該公司旨在提供ESG資訊自動化分析、永續報告、碳資訊管理等。
Meehan為現場聽眾帶來國際永續創投的趨勢。他引用Blackrock執行長Larry Fink所說「氣候變遷將徹底改造金融!」一言,並指出氣候變遷、數位創新正在劇烈地改變世界。亞洲以及台灣企業已經在逐漸趕上,然而距離「真正理解氣候變遷於各層面的影響」(impact)則仍待大幅補強。
依據PwC於2020年發布的零碳指數,如果想達到1.5℃目標,在未來的70年必須每年脫碳11.7%,然而目前減碳率僅2.4%。
Meehan指出,目前人類的氣候行動遠落後於進度,全球大型投資機構理解現況並掌握商機,故將投資集中於電動車、再生能源等相關創新企業。其中包括:中國宣稱2060年達到碳中和,標誌出全球最大的超高壓(ultra high voltage, UVC)網格建設基礎商機。
在ESG投資風潮下,尤其是亞洲國家的日本、中國、韓國等跨國企業之ESG資訊揭露快速成長。不過,以國際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電商模式已然發展有成,而ESG投資風氣卻尚未如國際般蓬勃發展。比對亞洲其他國家投注在電動車、氣候科技、再生能源、雲端技術等新興範疇,台灣則仍有待加油。
至於,如何實際執行ESG資訊揭露,達成永續轉型,則可採取下列步驟。
一、了解數據
規劃以數據為主導的決策模式。先了解企業與供應鏈於辦公室、工廠、運輸系統,所產生電力、能源、水、廢水來源,用以測量其碳足跡。
二、設定情境方案
在全面實施之前,可設計場景模擬方案,再利用ESG暨碳管理的相關軟體(ESG/Carbon management software),來確定何種途徑可達成減碳最佳成本效益。
三、積極設定減碳目標,而不只是消極碳抵銷
截至目前為止,仍有許多企業式透過購買碳權方式達到抵銷,實際上以長期發展而言,不斷漲價的碳價格和投資人的壓力,最終仍會迫使企業設定真正的減碳目標與行動。
四、教育員工
為了更快速有效地進行改革,避免競爭對手超前,企業應該進行員工永續教育,明確傳遞企業目標和計畫,並釐清工作的歸屬與當責性。
五、實施並追踪進度
使用ESG管理軟體或平台,進行管理與追蹤企業自身和供應商的ESG進度,並預見哪些部門項目可能無法達標,提早做出建議與糾正措施。
六、導入數據自動化系統
過往企業把永續報告單獨外包給顧問公司做,或者是用excel表格上整理,這些未來都將行不通。將來多元利害關係人,包括:投資方、客戶、融資和保險公司,都會要求企業依據不同框架(SASB、TCFD、GRI等)呈現不同資料。企業會需要數據自動化系統,以減輕時間和成本。
Meehan表示,永續應該是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做起。例如,軟木塞是碳捕捉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果葡萄酒瓶使用一個天然軟木塞封口,則最多可蒐集309克的二氧化碳。永續就正應該從小處著手。
最後,Meehan強調,臺灣非常需要「數據導向」(data-driven)的創新經濟模式,這不僅是電子商務而已。以國際投資者角度來看,臺灣數位人才的質與量還不足夠,無論政府、大學和企業所提供的氣候變遷、科技、新創、碳、水資源等知識傳遞機會,仍然不足。與澳洲、南韓、日本相比較,臺灣仍落後許多。國際大廠例如IKEA、Apple、微軟等,他們理解永續價值超過財務價格的意義,未來將會透過供應鏈和購買的途徑,推動臺灣企業揭露ESG資訊。
核稿: 倪上筑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圖片來源:CSRone
延伸閱讀:
【第七屆發表會系列報導一】永續品牌信任建立,ESG透明揭露成投資主流
【第七屆發表會系列報導三】未來商業競爭力,氣候風險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