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 作者:CSRone永續智庫 陳紹文

【第八屆發表會系列報導二】勢在必行的企業淨零之路

(由左至右至上: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BSI英國標準協會總經理蒲樹盛、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台達電子企業永續發展部經理許惠卿、SBTi 共同創始人Alberto Carrillo Pineda/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CSRone永續智庫2022年永續盛會「第八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於3月25日下午第一場次,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主持以「企業的淨零之路」為題的座談會。與會嘉賓發言內容涵蓋:標竿企業減碳成功案例、如何落實企業減碳目標、國際減碳規範趨勢、以及輔助企業減碳的工具。

台達電子企業永續發展部經理許惠卿:訂定真實內部碳成本,並將減碳目標連結KPI,落實減碳目標


台達電子企業永續發展部經理許惠卿:利用第三方查證、資訊蒐集系統化、及辨識資訊之正確性,協助企業掌握如何轉型/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台達電子早已將商業策略、企業使命、及企業社會責任等方向保持一致,訂出明確的節能減碳目標,並將其全面連結至各個事業單位的KPI。且於每季召開全球檢討會議,檢視待改善之處,及透過參加國際永續評比如道瓊永續指數(DJSI)等,接軌國際永續的趨勢、定期對企業的節能減碳行動做檢討。

台達電子經理許惠卿表示,自2015年起,台達電子便積極參與SBT、TCFD、EV100和RE100等國際行動及倡議,以展現企業永續轉型決心。台達電子更於去年簽署了科學基礎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承諾將盡力讓全球溫度上升限制於工業革命前的攝氏1.5度,另訂下2030年達到100% 使用再生電力及碳中和之目標。

台達電子為達成淨零排放,致力於落實產品、工廠、及建築方面的節能,並持續思考各種節能減碳之方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設置內部碳定價機制,目前將每噸碳成本訂為美元$300,而這高額的碳價不僅參考國際期刊,更是透過內部調查、盤點全球營運據點概況後所取得的最高碳價。台達電子經理許惠卿強調,落實減碳目標的關鍵,即是將碳排放目標內化至企業各個事業單位,「讓每個單位具有相對應節能減碳KPI,並連結個人績效,讓減碳成為每個人的日常。」而內部碳定價機制所產生的碳費基金,則用來鼓勵內部創新、研發節能減碳的各項方法,形成正向循環,讓台達電子邁向淨零排放。

於規劃、執行、及檢討等方面都有完善的行動計畫,台達電子也透過參與台灣氣候聯盟,與8大企業如華碩、台積電、微軟等合作以響應國際倡議。並分享自身的永續經驗,攜手臺灣企業一起實行節能減碳,一同達到RE100/EV100的目標,打造綠色供應鏈。

SBTi共同創始人Alberto Carrillo Pineda:SBTi強化範疇三規範力道,籲企業提早因應

(SBTi 共同創始人Alberto Carrillo Pineda:企業可善加利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工具、與科技等,加強對各範疇排放的管控/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為將全球暖化控制於攝氏1.5度,各國政府與企業組織需攜手達成淨零排放目標。而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的誕生,即可幫助企業組織加速理解,達到淨零排放所需的里程碑設定及減排速度,並有助於衡量相關績效。

SBTi共同創始人Alberto Carrillo Pineda表示,SBTi於2021年10月版發布的「企業淨零標準(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能協助企業將淨零排放目標轉化為可執行的實質策略。該標準包含四大關鍵要項:

  • 近程科學基礎目標(near-term science-based targets)
  • 長期科學基礎目標(long-term science-based targets)
  • 價值鏈外減緩(beyond value chain mitigation)
  • 中和剩餘排放量(neutralization of residual emissions)

這四大要項強調企業在近程科學基礎目標之減碳作為對控制全球排放預算(global emissions budget)極為重要,且無法用長期科學基礎目標作替代。而長期科學基礎目標則專注於企業減少價值鏈相關的排放,並透過對企業於價值鏈外的減緩行動或投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或從大氣中移除及儲存溫室氣體,最後則對未移除的溫室氣體採取碳中和的措施。

為了強化並加速企業淨零轉型,SBTi遂提高標準,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於攝氏1.5度,定為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一、二的近程科學基礎目標之決心。範疇三則追求溫度上升需遠低於攝氏2度,並縮短原5至15年的時間範圍為5至10年,且今年7月後企業必須滿足這些規範才能驗證其淨零承諾。SBTi共同創始人Alberto Carrillo Pineda亦指出,

企業設定近程及長期SBT目標時的4大考量:

  • 界定範疇(Boundary)
  • 展現決心(Ambition)
  • 設定時限(Timeframe)
  • 識別方法(Methods)

SBTi在上述的4個考量中,對近程科學基礎目標及長期科學基礎目標的範疇一、二、三皆有不同的規範。企業須於設定目標時注意二者的差別,並留意受SBTi認可的淨零方法,如絕對減碳(absolute contraction)、產業碳排強度(physical intensity convergence)、或使用再生電力等。

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1.5度已是必然之姿,企業需逐漸加強減碳的相關目標及執行方案,善加利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來校準企業的淨零之路的里程碑,確保企業淨零排放之能力可與國際規範同步,打造未來的競爭力。由於更新後的SBTi目標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三的規範,故SBTi共同創始人Alberto Carrillo Pineda表示,「範疇三將是對企業不小的挑戰,需提早規劃並做出因應對策。」

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轉化ESG成企業核心競爭力,落實綠色策略於企業營運


(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淨零排放是企業的競爭力,此機會是給準備好及把握其中差異化商機的企業/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中鼎集團身為全球百大國際級統包工程公司之一,面對的不只是綠色轉型的挑戰,更是如何走在國際趨勢的前端,維持集團的競爭力。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為此分享,如何將ESG轉為企業核心競爭力,透過由上到下(top-down)、循序漸進的規劃、執行、檢討綠色策略,逐步將其轉變為集團發展的基因,並深入集團各面向的事業及工程。

中鼎集團於2021年加入臺灣淨零排放倡議(Net Zero 2030/2050 Initiative)後,積極將倡議的2個目標:於2030年承諾達成組織總部與辦公室據點100% 淨零排放,及於2050年承諾達成組織總部、辦公室據點及生產據點100% 淨零排放,作為中鼎集團的永續策略地圖的2大主軸。

為將淨零排放目標植入集團,中鼎從4大核心本業「綠色工程、iEPC、智慧工廠、循環經濟」提出節能減碳方案,連結聯合國SDGs來研擬ESG精進方案,並研議內部的KPI連結機制。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進一步舉例,集團如何在核心本業落實節能減碳:

  • 綠色工程發展策略:綠色技術、綠色承攬、綠色投資
  • iEPC(Intelligent EPC):數位化作業流程、智能服務整合
  • 永續供應鏈管理: 低碳供應鏈清單、廠商考核納入SDGs條件、關注各國碳關稅

透過綠色工程策略,發展製造及工程上的節能減碳技術、汙染防制、廢水處理等,積極開拓低碳與環保工程業務。並投資焚化與機電維護、回收利用、再生能源等,為中鼎集團打造低碳能源的來源及製造、研發綠色產品,達到實質的循環經濟。在企業服務方面,打造智慧化、科技化作業流程,進一步整合、分析資料以提供客戶優質的智能服務。以及攜手中鼎集團的供應廠商,推動廠商的溫室氣體管理行動,並於廠商考核時納入SDGs,讓其供應鏈一同朝低碳轉型。

中鼎集團在近年帶動子公司與供應鏈全面綠色轉型的努力及耕耘下,終獲得實質的肯定。旗下「耀鼎資源循環公司」,即成為全台第一家取得BSI循環經濟及碳中和雙認證的企業;將於今年完工的桃園生質能中心,亦是台灣發電規模最大且首座通過BS 8001循環經濟認證的生質能中心。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表示,「碳中和對中鼎集團已不是新議題,以中鼎本身的國際業務,必須以國際標準來對待。而中鼎加入國際指標性評比最大的助益,即為掌握國際最新的永續趨勢,並將其當作中鼎進步的來源之一。」

BSI英國標準協會總經理蒲樹盛:碳中和將改變社會運轉方式


BSI英國標準協會總經理蒲樹盛:企業做好淨零排放是優勢,但做不好則會落後同業,必須把握這次的永續轉型商機/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演講中,BSI總經理蒲樹盛將碳中和視為藍海,並針對碳中和目標如何改變社會、企業組織運行方式為主軸,分享企業淨零之路。BSI總經理蒲樹盛表示,「碳中和」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為明確的共同發展目標,亦催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筆的投資金額,然而企業面對的不只是資本市場遊戲規則改變,其更需深入考量供應鏈重組、能源轉型、日趨嚴格的法律和規範要求增生等挑戰。

BSI總經理蒲樹盛進一步說明,碳中和不只改變社會的電力來源及交通燃料,更涉入農業、新物料、負碳技術(carbon negative technologies)、建築、及重工業等。企業可透過提高生產效能及技術、汰換設備(如鍋爐、電機、照明)、能源及材料回收(如餘熱回收、中水回用、固廢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及儲能、微電網、氫能、生物質能等)、與透過碳抵換(如碳貿易及碳捕捉、再利用與碳儲存)來實現碳中和目標。

企業亦可運用現有的國際標準來逐步規劃淨零排放里程碑及目標。BSI總經理蒲樹盛建議,企業在規劃淨零路徑時,有4個標準必須實行:

  • 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
  • ISO 14067 產品碳足跡
  • ISO 14068 (即將發布)碳中和
  • 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

其中,BSI總經理蒲樹盛特別針對溫室氣體盤查深入說明。他指出,溫室氣體盤查是組織規劃減碳淨零的第一步,企業必須對組織範圍的碳排放有初步了解,以利規劃減碳淨零的時程及方案。

另一方面,若深入觀察即將於明年上路的歐盟邊境碳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可知,未來出口的產品以碳足跡來收稅的國家及貿易區域只會愈來愈多。而企業減碳的相關作為,即可協助降低其產品碳足跡,並利用各種能源管理機制,掌握組織範圍內的整體能源使用,進一步改善能源消耗造成的碳排。

最後,針對製造業者而言,BSI總經理蒲樹盛建議可參考ISO 14080-1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標準,思考製程中,各階段可減少原料使用、將廢棄物變成有價物料的可能性。另,溫室氣體排放的範疇三對中小企業是具有挑戰性,可善加利用大企業提供的減碳工具來協助計算、盤查碳排,亦可多比較市場上相關的科技及工具;並清盤所需之人力及資源,爭取時間提早做企業淨零轉型,增加市場競爭力。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參考資料:CSRone永續智庫
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延伸閱讀:
永續顧問洞悉:2022年永續領航企業必看5大注意要點
永續智庫年度報告: 全球碳市場共識敲定 仍超過8成臺灣企業未進行碳足跡盤查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