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7 | 作者:CSRone永續智庫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 陳建佑

永續顧問洞悉:2022年永續領航企業必看5大注意要點

世界經濟論壇(WEF)近日發布第17版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 Report)。這份針對全球1,000位專家的調查報告指出,「氣候行動失敗」(climate action failure)「極端氣候」(extreme weather)「生物多樣性喪失」(biodiversity loss)被視為未來10年之前三大全球風險。而各國內部與全球局勢之間的拉鋸戰,以及自此衍伸的緊張(tension)氛圍,正是讀完這份報告的有感而發。

放眼國際所關注的永續議題,並回看台灣企業發展現況,可觀察出以下5大企業永續轉型時需特別注意(watch out)之要點。

1. 注意「漂洗(washing)」行為:市場加速清洗「永續成效誇大」行徑

近年因應氣候變遷與疫情衝擊,使永續發展成為全球資本市場顯學。過熱的ESG議題風潮,促使各企業組織於2021年爭先恐後地喊出「淨零減排」承諾,或大幅套用國際報導框架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意圖展示企業接軌國際的永續面貌。遺憾的是,急需全球跨國、跨產業、跨部門合作的關鍵時刻,卻在一片前仆後繼地「承諾、宣示」聲浪中,缺少了利害關係人關心的「具體行動方案」和「檢驗成效依據」說明。此種現象,為企業永續承諾,蒙上了一層疑似「漂洗」的陰影。

為避免「漂綠」(Green Washing)的永續基金與行為充斥市場,各國政府紛紛祭出檢驗標準,試圖摘下那些魚目混珠、掛名ESG交易行動與基金的永續面具。

從2018年起,歐盟執行委員會即公布「永續金融行動計畫」。其將永續資訊揭露階段性地從「揭露原則」,逐步導向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範資訊方向。而後續歐盟「永續金融分類規則」(EU Taxonomy)、「企業永續發展報告草案」(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以及台灣「永續分類標準」的研擬,也正證明了政府與市場正加速清洗「永續成效誇大」行徑,同時可預見未來會有更嚴格的審查機制。其中,漂綠、彩虹漂洗(Rainbow washing)等行為,將為組織帶來包含品牌聲譽、市場機會等相較以往更加劇烈的風險與衝擊。

2. 注意「目標設定陷阱」:錯誤定錨恐影響企業永續策略

設立精確的永續發展目標,猶如為企業定錨航行方向,有助於組織聚焦投入資源並檢視成效。然而,「永續目標設定」並非易事,若訂定的目標過於遠大、困難、模糊,恐導致內部同仁賣力投入時間、人力資源,卻搞錯方向;或是供應鏈等外部夥伴難以釐清、配合。

綜觀台灣永續發展現況可發現,企業組織制定相關目標常見下述狀況:

  • 缺乏系統性規畫:完成目標設定卻缺乏實際執行、檢視、改善計畫
  • 缺乏統一主軸、組織資源分散:各部門同時進行相異ESG專案
  • 缺乏組織資源與專案現況盤點:未與現有基礎與資源連結,即啟動新的ESG專案

目標制定對董事會和經營主管團隊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挑戰。為避免目標制定時發生上述的情況,建議企業應先行確立組織永續藍圖與脈絡,並透過部門訪談、工作坊等形式,逐步蒐集想法與回饋,再扣緊企業營運核心和國際倡議,以PDCA(Plan-Do-Check-Act)流程定期檢視。

3. 注意「政府法規」緊縮:規範力道將加重、加速、加廣,自願性報告亦成主流

2021年全球永續報告發布數量已到達新高峰。根據治理與問責研究所G&A institute調查統計,「標普500」(S&P 500)企業列表中於92%企業已發布永續報告,羅素1000指數(Russel 1000)中亦有70%企業發布了相關永續報導。除國際市場之外,台灣企業在近年政府法規的敦促下,於2021年發布超過600本永續報告書。

除一般永續資訊揭露外,各國也開始擴大要求企業揭露與氣候變遷相關之資訊。2021年期間,英國日本紐西蘭新加坡等國皆已強制要求上市櫃企業需要依照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的指引,揭露相關氣候變遷因應措施。台灣政府亦擴大要求資本額20億元以上之上市公司,皆須於2023年完成相關報導揭露,並頒布其他環境相關法規,欲加速推動企業永續轉型。


(國際針對氣候變遷資訊揭露之法規力道愈趨加大/圖片整理:CSRone永續智庫)

這些發布的報告雖部分為合乎規範而出版,但更多是為回應市場與利害關係人期待而自願性揭露。放眼未來全球所面臨之氣候環境風險,各國政府勢必會加速、加深監管力道,並擴大政策施行範圍。

4. 注意「報導框架」局勢變化:框架日趨標準化,整合性報導成主流趨勢

全球各機構為符合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其所開發出來的框架和準則更是大相逕庭。然而,在永續報告與新框架逐年呈現爆炸式成長的情況下,各企業組織關鍵數據單位不一致、缺乏第三方查/驗證、依循準則不一致等因素,反成為利害關係人資訊判讀上的一大挑戰。

不過,全球「五花八門」(ESG alphabet soup)的永續揭露框架局勢,在近期也開始發生轉變。2021年6月,國際整合性報導委員會(IIRC)與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正式宣告整併為「價值報導基金會」(Value Reporting Foundation);同年10月,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RI發布重大改版訊息,強化重大性議題於財務重大性面之衡量,並預計發布40個行業準則。

另一方面,國際準則永續委員會(ISSB)也在2022年站穩腳跟,預計於2下半年發布2項關於永續報告揭露的草案,並在6個國家40位財政首長支持下,將ESG資訊整合至財務報告中。從這些跡象可觀察並預見,全球永續框架將會圍繞在「揭露涵蓋與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方向開始整併。

5. 注意「數位足跡布局」:碳足跡市場明朗,永續數位足跡戰場則悄然開展

在全球追逐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的道路下,永續數位足跡(Digital sustainable footprint)議題的出現,儼然已開啟新的局面。

ESG概念首見於2004年聯合國金融倡議報告,當時乏人問津的字詞,直到近年已成為前所未有的熱門話題。資本市場亦從過往專注風險與回報的投資評估原則,轉為進入ESG三維度的投資考量。自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簽署以來,金融機構於綠色債券(Green bonds)的收入大幅超過投注石化公司於債券市場籌集資金的收入,直至2022年這項成長趨勢仍未見趨緩。據統計,預計於2022年發行高達2.5 trillion ESG債券,此項數據幾乎是2021年的2倍之多,足見ESG投資熱潮席捲全球之情況。另一方面,投資者除關注風險與報酬,更期待透過資金的運用,驅動社會與環境的正向發展,並創造實質影響力(Impact)。

不論是資本市場之投資研究機構端,亦或是評鑑單位端,針對企業進行ESG績效檢視時,不外乎應用AI科技、大數據分析等方法。此時,企業於數位網絡所預先布下的數位足跡,就悄然成為與利害關係人議合的關鍵。因此,「即時性」、「透明性」、「可比較性」等三大數位特性,是為企業未來永續策略所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各式氣候承諾正在不斷誕生,但實際執行成果依舊難以評估。雖然2021年舉辦之COP26氣候高峰會使全球的領導人凝聚共識,將全球氣溫升溫幅度控制在1.5度C,並推動了許多承諾,但從首次檢視各國減碳成果的結論而言,此項目標的達成進度著實令人憂心。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各國政府與企業組織已將「淨零行動」視為主要策略發展目標,期許實質影響力可在不久的將來實際展現。

 

核稿:倪上筑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圖片來源:Ray Raimundo


延伸閱讀:
CSRone永續智庫顧問團 透析台灣在地ESG點線面
面對疫後時代,企業領導人6項永續概念清單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