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3 | 作者:CSRone 張郁婷

【第十屆發表會系列報導】永續轉型的進化解方──標準、策略與行動

(第十屆台灣永續趨勢與分析發表會「永續轉型的進化解方」講者群與主持人。圖前排左至右:CSRone永續智庫策略暨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ERM Taiwan環境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人溫麗琪、永豐餘投控碳管理事業群負責人葉惠青、BSI英國標準協會台灣技術長鄭仲凱、線上: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首席政策官Peter Paul van de Wijs/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CSRone永續智庫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別迷失在測量中,開始行動以MIB策略框架縮小差距

(CSRone 永續智庫策略暨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CSRone永續智庫策略暨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強調,現下企業需要停止「拖延式衡量(measurement as procrastination)」的做法,著眼於展開行動以加速永續轉型進程。亞太地區占世界總人口近 60%,且經濟貿易總量占全球 50% 以上,毋庸置疑成為全球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轉型路徑中最為關鍵的角色。根據 CSRone 永續智庫的分析研究,國家政策與企業進度之間、理想與實際的淨零目標、公正轉型的理論與實踐以及亞太 ESG 的推展與揭露,都存在顯著的差距( Gap )。陳建佑在會中提出了「MIB」策略框架:

  1. 警惕差距(Mind the Gap):透過內部營運環境以及外部市場環境兩大構面的盤點狀況,全面了解企業營運的機會和風險
  2. 衡量差距(Identify the Gap):大膽設定宏遠的長期目標,小心落實追蹤短期指標,是企業推動永續目標實現的核心原則
  3. 縮小差距(Bridge the Gap):有效且確實可行的行動計劃,方能加速企業實踐永續承諾與目標的腳步

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首席政策官Peter Paul van de Wijs:永續發展報告在防止漂綠中的作用

(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首席政策官Peter Paul van de Wijs,指出數據的可比性及可信度更顯重要,由IFAC公布依循報導框架之外部審計狀況。/資訊來源:國際會計師聯合會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首席政策官 Peter Paul van de Wijs 透過視訊詳述 GRI 在全球政經格局中的作用,特別是歐盟對企業揭露標準的影響。歐盟已採用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並公布第一套歐洲報告準則(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 ESRS),同時將對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 也稱CS3D)進行最終決定。

三個全球趨勢

Peter Paul強調影響當前企業報告模式的三大全球趨勢:

  1. 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此趨勢強化了永續報告與財務報告的平等重要性,推動全球企業報告體系的整合,企業在報告撰寫時需同時考量永續性問題對財務的影響。台灣企業已依據GRI框架,製作永續報告,應能順利遵循即將實施的 IFRS 永續揭露準則
  2. 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盡職調查概念已從單純的人權報告擴展至更廣泛的責任商業行為,此趨勢強調企業應對營運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進行預防與修正。歐洲及其他地區的立法已將此概念納入標準,在2021年GRI更新通用準則時,也將其規定為普遍要求
  3. 保證/確信(Assurance):Peter Paul 認為漂綠(Greenwashing)就是詐欺,即看似永續、實則非也地誤導公眾,因而導致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的決策產生偏誤。隨著全球報告的普及,資訊的可信度和比較性的需求越來越高,抵制漂綠行為尤為重要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主要倡議

GRI 與歐洲金融報告諮詢小組(European Financial Reporting Advisory Group, EFRAG)及國際永續報告標準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在確保報告標準的全球一致性和互通性上合作密切,致力於確保全球可比較資料的資訊可靠程度,同時減輕企業報告負擔。歐盟自2019年起根據《綠色政綱》,致力於2050年達到氣候中和目標,從而推動系列關鍵永續發展立法。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要求大型企業依據「雙重重大性」概念,全面揭露其在環境與社會上的影響,特別是在價值鏈分析方面。此外,歐盟還實施《永續金融指令》,規定資產管理者和金融市場參與者進行必要的 ESG 揭露,並推出了《綠色分類法》(Green Taxonomy)為經濟活動建立一套標準化分類。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規範企業必須在其供應鏈中進行人權和環境盡職調查,加強法規遵循。這些機構也致力推動如XBRL及多重標籤技術的數位工具,以促進資料的透明交流和標準化,讓資料取得與交流盡可能變得簡單。

ERM Taiwan環境顧問公司合夥人溫麗琪博士:ESG政策與法規下的永續供應鏈管理

(ERM Taiwan 環境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人溫麗琪博士闡述,ESG 政策與法規下的永續供應鏈管理/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永續供應鏈管理在現代商業環境中的重要性

當前全球商業環境中,永續供應鏈管理已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核心戰略,企業急需採取更全面的措施來管理供應鏈。ERM Taiwan 環境顧問公司合夥人溫麗琪博士指出,對於範疇一、二的管理已不足應對迅速變化的商業風險與機遇,企業必須將目光轉向更廣泛的範疇三排放盤查與揭露,以符合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及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等國際倡議的要求。

永續供應鏈之主要驅動力

溫麗琪指出,CEO 氣候領袖聯盟於 COP28 會議推出的範疇三行動計畫,彰顯永續供應鏈的戰略重要性。外部的多重壓力,包括市場需求變遷、監管標準嚴格化、投資者對永續實踐的高度期待,以及全球性的生態目標等,均迫使企業必須重新檢視並強化其供應鏈的管理策略,特別是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等法規,更對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1. CEO 氣候領袖聯盟於 COP28 會議中啟動範疇三行動計畫:全球 CEO 氣候領袖聯盟(Alliance of CEO Climate Leaders)於 COP28 會議中宣布啟動「範疇三行動計畫(Scope 3 Action Plan)」,旨在透過供應鏈合作解決範疇三排放問題。此計畫涉及超過125 名聯盟成員,標誌著企業跨越傳統範疇一和二排放的努力,直接應對供應鏈中的碳排放挑戰。
  2. 外部壓力推動內部運作,以降低供應鏈風險:永續供應鏈管理的驅動壓力,來自於各個方向。包含外部來自於市場壓力(新興消費需求)、監管壓力、投資者要求實踐永續發展的壓力、全球生態議程(例如淨零目標),或是來自於供應鏈的監管壓力,像是歐盟《供應鏈法》、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等,這些壓力可驅動內部企業策略、更好的供應鏈風險緩解和因應計畫、提升品牌形象。
  3. 永續經濟活動-歐盟環境分類法:歐盟環境分類法旨在通過永續分類標準,界定永續活動範圍,並將資金引導至相關經濟活動。這項法令主要目的是防止漂綠,以保護投資者和消費者,並要求企業及金融機構提供詳實的永續資訊揭露,只有符合該標準的經濟活動才能獲得歐盟資金支持。
  4. 歐盟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歐盟於2021年4月發佈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草案,旨在加強原有的非財務報告指令(NFRD),以便投資者獲取必要資訊,並遵守永續金融揭露法規(SFDR)。規範將要求企業依據《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ESRS》進行環境、社會及治理等方面的揭露。
  5. 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歐盟於2022年2月發佈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草案,並於2023年4月通過修正案,預計於2026年實施。該指令將適用於所有大型歐盟企業及達到特定營業額門檻的非歐盟企業。
  6.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要求進口高碳排產品需持有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憑證,以進入歐盟市場。非歐盟生產商必須證明其產品已按照碳價支付相應費用,以抵消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台灣約有5,000多筆資料申報,位居全球第五。

如何打造永續供應鏈

永續供應鏈整合 ESG 標準,形成一個全面的系統性架構,著重於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良好治理。在環境方面,企業致力於滿足 SBTi 的淨零標準,特別是涵蓋範疇三的廣泛排放源,並將循環經濟原則融入產品設計,同時遵循與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此外,企業使用ERM盤查估算方法來評估關鍵排放類別,支持精準的決策制定。在社會面,企業確保員工、客戶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健康與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時保證產品或服務為組織內外相關人員帶來益處。治理方面,企業積極與供應商建立一致且連貫的ESG相關政策,促進策略性和合作的夥伴關係。

永豐餘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惠青:永豐餘集團永續轉型的進化解方

(永豐餘投控碳管理事業群負責人葉惠青分享永豐餘集團永續轉型的進化解方/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葉惠青表示,永豐餘集團已成功地將其業務從傳統的造紙產業轉變為氣候科技產業(climate tech industry)的先鋒,並分享了幾個轉型關鍵:轉型因子、轉型驅動力、轉型解方,以及轉型創造了什麼新的市場價值。

  1. 轉型因子:永豐餘集團觀察到國際上對於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的重視日增,特別是在COP氣候大會和歐盟綠色政策推進。這些國際倡議強調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促進碳減排技術的應用。葉惠青指出,人類將淡出依賴石油的時代。歐盟永續政策強化了自然碳匯的角色,並推動資源循環及減少開採。
  2. 轉型驅動力:葉惠青強調,過去三年來,永豐餘集團致力於實現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並已公布具體的淨零路徑。目前集團正制定減碳規範以應對全球轉型的需求。這些轉型的驅動力包括國際環境的變化、國內法規的遵循以及供應鏈的調整。
  3. 轉型解方:永豐餘集團的轉型戰略包含推動「醣經濟」,研發與生產替代性燃料,並將工廠發展朝向低碳和低能耗方向。集團正致力於增強製程的循環性,使用次級材料來取代初級原料,並建立產業生命週期達成資源封閉循環。此外,透過發展生物成因碳和數位能源管理,集團不斷優化能源的創造、儲存、節省和使用,以實現碳排放的系統性管理和綠色微電網的規劃。
  4. 創造永續轉型新價值:永豐餘集團在永續轉型策略聚焦於三個核心領域:生物基材料的創新、自然固碳的努力,以及能源數位化的應用。這些策略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的循環利用,推動產業朝向低碳或負碳發展,同時提升能源效率,以達到經濟與環境的雙重效益。

BSI英國標準協會台灣分公司技術長鄭仲凱:國際最新趨勢,從全球標準建立永續經營的標竿

(BSI技術長鄭仲凱分享,從全球標準建立永續經營/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企業面臨嚴峻減碳壓力

在全球範圍內,企業正面臨來自價值鏈碳管理的嚴格要求。蘋果公司設定目標於2030年達成價值鏈淨零排放,而台積電亦要求其供應商減少碳排放,並將此作為其採購決策的重要依據。此外,隨著法規趨嚴,金管會已制定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至2029年必須完成查證。國際貿易層面,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CCA)亦對企業構成進一步壓力。

企業低碳轉型的機會

鄭仲凱指出,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可以經由減少自身碳排放來降低成本,並透過生產綠色商品及服務來滿足市場對綠色資本支出的需求。英國研究顯示,2021年至2030年期間,企業在氣候變遷減緩投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實現正的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 NPV),尤其是運輸密集型行業。製造業在減碳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而服務、零售及交通行業則提供了更多協助企業減碳的機會。電池製造、電動車、電解槽和離岸風電組件如電纜系統等領域,均呈現顯著的發展潛力。

企業需嚴防漂綠問題

鄭仲凱說明,隨著低碳轉型科技的探討,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需嚴防漂綠問題。聯合國環境訴訟案例逐年增多,未來企業在報告揭露時必須確保內容真實可靠,以避免法律風險。例如,荷蘭航空因宣稱「負責任飛行」實現零碳排放而遭遇訴訟,因為該宣稱誤導了消費者。NIKE也因宣稱其大量產品使用回收材料,實際上僅小部分產品符合此標準而被告。歐盟的環境綠色聲明是對抗漂綠的重要措施,企業應更加注意其宣傳用語及專有名詞的使用。

冰淇淋案例揭示永續盡職調查的重要性

在談到企業應如何執行永續盡職調查時,鄭仲凱引用了冰淇淋的案例來說明相關挑戰。香草與巧克力冰淇淋的生產涉及人權和環境議題,例如使用破壞臭氧層的冷媒,以及牛乳生產中的甲烷排放。此外,馬達加斯加生產的香草占全球供應量的80%,然而其採集過程中大量涉及兒童勞工。這些都是企業在進行採購時必須考慮的永續問題。

(BSI技術長鄭仲凱引用了冰淇淋的案例來說明,企業面臨盡職調查的相關挑戰。/圖片來源:BSI技術長整理)

「永續轉型的進化解方」議題討論:複雜法規框架、揭露質量的因應方式與減碳策略

探討法規不斷增加的環境下,企業應該被動遵從還是主動超越現有法規?GRI Peter Paul從氣候變遷和實現凈零目標的挑戰角度出發,指出上屆 COP28 中已顯示全球進展滯後,呼籲政府行動需要更高的透明度。他強調,企業應從嚴格的合規開始,透明揭露操作標準,利用GRI不僅可以有效管理成本,同時識別潛在風險,其益處遠超單一的揭露要求。在面對地域和國家標準的異同時,如何保持揭露質量不下降?鄭仲凱回應,鑒於國際標準的快速演進與政策框架的高度整合,培養能跨框架操作並在多元指南間導航的專業人才,對於加速企業轉型至關重要。針對 2030 年的ESG 目標,溫麗琪強調企業必須進行深入的風險及機會分析,建立全面的評估框架,並制定基於精確技術分析的減碳策略。至於如何將風險轉化為經濟價值,葉惠青則建議,企業應提高供應鏈中碳排放的透明度,將其納入採購標準中,推動集體的碳減排努力,並透過建立碳排放平台來應對即將來臨的碳經濟時代。

核稿: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延伸閱讀:
【第十屆發表會系列報導】TNFD框架揭露與自然正成長實踐—企業的自然價值
企業看招,亞洲國家ESG監管法規飆升!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