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3 | 作者:CSRone永續智庫 李宜蓁

【第十屆發表會系列報導】TNFD框架揭露與自然正成長實踐—企業的自然價值

(第十屆台灣永續趨勢與分析發表會「自然解方與 TNFD - 新策略還是終結解方」講者群與主持人。圖前排左至右: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執行長楊瑪利、TNFD 工作小組成員何浩賢(Patrick Ho)、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玉山金融控股公司風險長謝冠仁/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年初發布的《 2024 年全球風險報告》( Global Risk Report 2024 ),在長期風險認知上,生物多樣性喪失與自然資源風險分列第三、四名。也因此,緊隨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成為國際關切議題。回應此趨勢,CSRone 永續智庫於 2024 年 3 月 29 日舉辦「第十屆台灣暨亞太永續趨勢與分析發表會」議程中,邀請香港太古地產永續長、同時也是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TNFD Taskforce )的成員何浩賢( Patrick Ho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以及玉山金融控股公司風險長謝冠仁,與永續夥伴們解構 TNFD 揭露策略,以及分享企業界、學術界對自然解方的理解與實踐。

TNFD 工作小組成員何浩賢( Patrick Ho ):揭露自然資本的真實價值,納入企業風險管理與機會創造

( TNFD工作小組成員何浩賢( Patrick Ho )分享,企業應將自然價值納入營運與風險管理策略/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過去 50 年間,地球野生動物的數量下降將近 70%,而聯合國研究員也警告,未來數十年內有 100 萬種動植物存在消滅可能。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侵蝕著我們重要的自然系統,不僅影響農業,其他包含林業、公用事業、建築等,都將面臨著高或中度財務上的衝擊與風險── TNFD 和彭博新能源財經( BNEF )2023 年調查了 10 家因不當處理自然資源而遭受重大財務損失的企業,單就這 10 家的總財務影響即高達 832 億美元(約 2 兆 6 千萬台幣)。

TNFD 工作小組成員何浩賢( Patrick Ho )分享,自然作為最重要的資產類別,卻未被計算其財務價值,企業長年來對自然資源的免費依賴與取用,而今成為一大問題。為了達成自然財務價值揭露,讓商業和資本市場中的決策者能有高品質的資訊參考,將自然價值納入企業管理與投資組合風險管理,以此減緩自然系統的崩潰,源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CFD )的 TNFD 框架應運而生。

作為揭露框架,何浩賢( Patrick Ho )提到,TNFD 與國際生物多樣性共識《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綱要》(簡稱 GBF )目標一致,並在目標下要求企業揭露對自然的「依賴與衝擊」、「風險與機會」。同時,為對齊其他永續框架,TNFD 與永續揭露準則 IFRS S1、S2 保持一致,並使用SASB行業分類,目前也正陸續推出不同產業的特定指南。

何浩賢( Patrick Ho )進一步分析,在 TNFD 框架中共有 14 個建議揭露項目,除了與 TCFD 相同的 11 項外,TNFD 更添加了 3 項關注方向:

  1. 組織與當地居民的互動,以及社區經營的政策和方法。
  2. 組織與敏感生態系統互動的地點,是否與生態敏感區重疊。
  3. 組織是否有根據整體供應鏈,考慮自然相關問題的重要性,「這相當於在自然中的範疇三」。

這 14 個建議揭露項目中,9 個與對自然的依賴和衝擊相關,5 個與企業與自然的風險和機會相關,TNFD 也提供企業評估方法學「 LEAP 」四步驟,藉此產出依賴與衝擊、風險與機會的結果,供企業內部檢視並揭露。

( TNFD 工作小組成員何浩賢( Patrick Ho )分享,企業應將自然價值納入營運與風險管理策略/圖片來源:TNFD)

最後何浩賢(Patrick Ho)也鼓勵企業從小處著手,「不要被最初劃定的範圍限制,嘗試使用企業現在已經所擁有的資料,並逐步擴大範圍」。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自然系統環環相扣,最終願景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臺大森林系副教授邱祈榮表示,企業在揭露完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後,應進一步思考解方以達成自然正成長/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森林碳匯隨著碳權交易漸成話題,來自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邱祈榮分享,企業在討論執行自然專案前,除了要先確認願意花多少「成本」外,他也提醒,在評估自然相關的依賴或衝擊前,在自然具有高度複雜性的情況下,企業要思考的是整個生態服務,「今天我們在意A項,可能忽略掉B跟C跟D。所以我們很擔心的是瞎子摸象,摸到了A 就可能認為是A、摸到了B可能認知是B」。

邱祈榮進一步分享,相較大眾熟悉的氣候目標「2050淨零」,GBF設立的自然目標為2050年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而達成此目標的關鍵,「真正的力量,不管是破壞、還是回復的力量,都在企業身上」。延續前段的TNFD框架,邱祈榮說明,為了開始規劃解方(solution),企業應先盤點自身與自然的關連,並且思考如何落實抵銷對自然的衝擊外,還能多讓自然恢復,達成自然的正成長(Nature Positive)。

而除了盤點、揭露、規劃解方外,邱祈榮也提到企業在行動後,應該要有規範能驗證專案成果,以避免誇大不實的漂綠行銷。他舉例如英國標準(British Standard)在2021年發布的標準「BS 8683:2021 Process for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Biodiversity Net Gain. Specification」,即規定了企業設計與實施生物多樣性淨增益(BNG)的流程。

邱祈榮最後也強調,對於自然,企業能做的遠遠不只揭露,企業必須透過各種實際作為,才能夠達到自然正成長,「其實我們還有很多新的概念、新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的企業跟自然真正能夠和諧共生」。

玉山金風險長謝冠仁:金融業攜手產業邁向永續,推動過程不忘隨時動態調整

(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分享金融業可扮演的的永續角色,與玉山金的行動分案/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邁向淨零和自然淨值目標,各產業都需要投注關心,金融業更是其中的關鍵產業。國際保險顧問公司怡安集團的《2023年度氣候與巨災洞察報告》(Climate and Catastrophe Insight)指出,2023年因極端天氣導致全球經濟損失超過3,800億美元,因自然災害喪生人數達95,000人,是自2010年後最高數字。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分享,自然風險不僅是金融業投融資、保險業務的重大風險,對依賴國際貿易的臺灣也是。

產業轉型時的資金缺口一直是相當關鍵的一環,而能提供企業資金的金融業,自然成為永續的大力推手。謝冠仁強調,「金融業經營也許對自然生態氣候的影響性不是那麼強,可是銀行透過投融資的業務,事實上在影響性上是有一個蠻大的殺傷力」,因此金融機構承擔投融資風險外,也應拿出當責的態度,協助產業邁向永續。

謝冠仁也以玉山金控為例,分享金融業可以執行的方向。如依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建議,強化對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的資訊揭露外,也採用情境分析及壓力測試,提升對自然資本的辨識,作為掌握資產組合風險及機會以及策略擬定的參考。

他強調企業推動永續的進程是動態的,透過國際趨勢、永續評鑑的觀察,以及計畫的執行與指標目標檢視,隨時修正、精進發展歷程,同時不要忘記氣候與自然目標是息息相關的。「企業透過盤點,可以發覺自然環境敏感性跟氣候敏感性的重疊性很高」,進而在管理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自我盤點揭露到實現自然正成長

從3位講者的說明──何浩賢(Patrick Ho)分享企業如何使用TNFD轉換自然價值並揭露,到邱祈榮解釋生態服務系統的連動與企業揭露後的下一步解方規劃,以及謝冠仁分享金融業作為推手的責任與機會,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認知:自然價值不再隱身於氣候議題後,而是企業在做目標設定、風險評估與策略規劃不可忽略的部分。

最後對談時,主持人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也詢問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方實踐,何浩賢(Patrick Ho)即分享,太古地產為解決自然棲息地破碎化並創造棲息地多樣性,太古地產與香港大學的生物多樣性專家教授合作,在鰂魚涌(Quarry Bay,位於香港島東區)規劃了將兩棟工業建築改建為新商業建築的重建計畫。計畫包含二大特色:

  1. 創造多元棲息地環境:空間預留了超過17,000平方米的空間種植不同的本土植物,包含樹木、灌木和草地的組合,創造棲息地多樣性,並持續管理和監測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2. 解決自然棲息地破碎化:與景觀建築師合作,設計與相鄰的郊野公園相連的額外景觀區域,使幾近40%的區域被綠化區域覆蓋,除了增加人與自然的連結外,也有助於改善該地區的空氣品質。

從上述案例中可見,面對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相關的風險挑戰,回歸自然為基礎的解方也是企業思考的方向之一。透過持續地努力和創新,我們與自然可以攜手邁向一個更加繁榮、和諧的未來,真正實現永續共存的願景,也為後代留下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

 

核稿: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延伸閱讀:
【第十屆發表會系列報導】台灣企業永續鴻圖下一步:外部「框架整合」與內部「數位轉型」
【永續框架更新】GRI「生物多樣性」準則更新,漸整合TNFD、SBTN等自然相關框架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