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長看門道系列】S&P Global 2025永續發展十大趨勢(下篇)
在過去五年中,S&P Global 持續追蹤並分析影響企業策略的永續發展趨勢。今年更將視野擴大,聚焦於影響全球永續發展戰略的關鍵大趨勢,並思考:「全球發生的重大變化,將如何塑造永續發展的未來?」 當世界秩序日益分崩離析,企業該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規則之中,逐步推進永續發展策略?S&P Global 訪談了永續發展、氣候與能源轉型領域的專家,整理出 10 項關鍵趨勢,並提供相關數據、研究與進一步閱讀資料,幫助企業決策者掌握趨勢脈動,本文重點編譯報告的主要發現,並提出CSRone觀點,以上、下兩篇文章提供讀者及企業完整建議。

當世界秩序日益分崩離析,企業該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規則之中,逐步推進永續發展策略?S&P Global 訪談了永續發展、氣候與能源轉型領域的專家,整理出 10 項 2025 年的關鍵趨勢,並提供相關數據、研究與進一步閱讀資料,幫助企業決策者掌握趨勢脈動,本文重點編譯報告的主要發現,並提出 CSRone 觀點,以上、下兩篇文章提供讀者及企業完整建議。下篇文章,將聚焦包含自然、供應鏈、公正轉型、AI 以及永續報告書等面向說明現狀及關注要點。
上篇請點:【永續長看門道系列】 S&P Global 2025 永續發展十大趨勢解析(上篇)
自然
隨著企業認知到喪失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的關聯,開始將自然生態納入永續的策略中。
(企業的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砍伐承諾在拉丁美洲的影響最大。資料來源:S&P Global's Top 10 Sustainability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
- 全球生物多樣性行動:資本市場與政策的雙重推動
2024 年 10 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 COP16 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讓生物多樣性議題登上全球焦點。隨著對自然資本價值的關注提升,2025 年預計將迎來更多企業、政策制定者與利害關係人的具體行動,來同步推動氣候與生物多樣性議題。
我們也期望看到更多支持生物多樣性的金融工具,例如用於資助海洋與海洋生態保護專案的藍色債券(Blue Bonds)以及尚在發展中的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Biodiversity Credit Market),以自然為本的碳權也將逐漸擴大它的影響。這些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實體損失和加劇惡化的氣候災害的複合風險,強調了以自然為本的解方 (Nature-based Solution, NbS ) 的重要性。
- 生物多樣性資訊揭露標準發展
2025年 ,國際間也將注意力轉向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資訊揭露標準,例如 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已將生物多樣性 納入2024-2026 年工作計劃,來制定生物多樣性的財務會計標準。且隨著人們對將自然資本納入私部門的決策重要性的認知提升,越來越多公司將採用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用以評估與揭露自然相關風險與依賴性。
- COP30 亞馬遜雨林大會:全球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鍵談判
2025 年 11 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30 將在巴西亞馬遜舉行,預計著眼於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相關風險的重要性。在這場大會,大家的目光都將放中在新興市場和已開發經濟體能否在支持自然的未來經濟發展道路上達成一致。
CSRone永續長觀點:自然資本是繼氣候風險之後,會影響企業財務衝擊的永續議題,多數產業必須仰賴自然資源得以讓商業模式持續運作,保護我們的環境多樣性並避免自然資源匱乏已是全球共識。建議企業參照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了解企業營運中對自然資本的依賴與影響,進而擬定風險管理策略並於年報中揭露,與投資人及利害關係人溝通自然資本企業對財務的影響。
供應鏈
隨著地緣政治、監管和氣候挑戰日益加劇,企業的永續供應鏈管理將面臨更加龐大的實施壓力。
(即使對於將供應鏈管理視為重要議題的產業類別,供應商的篩選仍不常見。資料來源:S&P Global's Top 10 Sustainability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
- 全球政治變局對永續供應鏈的挑戰
2024 年美國及全球選舉結果 為政治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包括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加劇,進一步考驗企業供應鏈的永續發展能力。新的貿易政策可能迫使企業轉向新的供應商,或導致供應選擇縮減,增加企業進行供應鏈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與夥伴關係管理的難度。此外,包含在新興市場內,供應鏈的限制可能提高商品成本,企業將更難確保供應鏈的可負擔性。
- 2024 年氣候災害對供應鏈的實際影響
供應鏈風險不只因為政治,特別是對於食品與飲料產業來說,水資源壓力等氣候實體風險也正在加劇。單就2024年因氣候導致供應鏈中斷的案例就包括:導致製造業生產減緩的越南颱風、造成物流瓶頸並延誤全球貨運的巴拿馬運河乾旱,和法國異常的多雨導致葡萄酒年產量減少近 25%。
- 供應鏈風險管理:企業準備程度仍有限
雖然供應鏈風險持續提升,但多數企業的應對政策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全面採取有效的政策來降低這些風險。根據 S&P Global Sustainable1 報告,2023 年 S&P Global 企業永續評估(CSA)顯示,僅 17% 的受評企業揭露評估新供應商永續性風險的篩選流程,而僅 44.5% 的企業揭露供應商行為準則,顯示供應鏈治理仍有顯著的提升空間。
CSRone永續長觀點:面對永續議題,大型企業為因應大型品牌商對供應鏈的要求已深耕永續議題管理多年。但現今最重要的挑戰在於,大型企業自身的永續推動可能已到達某種程度的極限(未來將仰賴創新科技技術的突破),進而將目光轉向供應鏈端中小企業的永續管理,因此在產業結構98%都屬中小企業的台灣,將會受到更多客戶端的永續推動壓力。建議隨時了解客戶端的永續需求(善用客戶的永續報告揭露資訊),提早因應與準備,不僅提升企業永續力,同時也是創造未來訂單機會的表現。
公正轉型
關於如何實現公平公正的能源轉型,及誰來買單的議題將持續的2025年的全球舞台延燒。
(經濟緩慢轉型影響的情境。資料來源:S&P Global's Top 10 Sustainability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
- 低碳未來中的社會公平與經濟挑戰
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 的概念因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視角而異,但其核心在於──承認氣候變遷與減緩行動對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人民產生了實質影響,並且對低收入與資源有限的人們帶來更嚴重的衝擊。
在推動低碳轉型的過程中,如何管理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例如失業、能源成本上升,成為維持政策推動力的關鍵因素。確保轉型的公平性與包容性,將決定各國能否順利邁向永續發展與低碳經濟。 - 新興市場的挑戰:低碳轉型與能源可負擔性的權衡
隨著氣候實體風險變動加速,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將面臨更嚴重的極端氣候影響,使得低碳轉型更加迫切。但隨著已開發國家加強對全球能源系統脫碳的力度,為滿足趨升的可負擔能源需求,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將面臨開發國內資源的重大挑戰。如果無法得到滿足這些國家的氣候轉型與調適投資需求,可能會加劇長期的經濟與社會風險,不僅影響當地發展,也將對全球經濟穩定產生連鎖效應。關於如何實現公平公正的能源轉型?這些問題將在 2025 年持續發酵,成為 COP30(2025 年巴西氣候大會)前夕全球氣候談判的核心議題。 - 原住民與地方社區的關鍵角色
延續2024 年 COP16 生物多樣性峰會 帶來的關注,我們預期2025 年公私部門將更加認可 原住民與地方社區 在生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 議題上的重要角色。
- 企業如何應對公正轉型帶來的影響?
- 勞動市場與人力供應:企業需要確保轉型過程中,仍能夠取得足夠且合格的勞動力,避免人力缺口影響競爭力。
- 社區參與與社會責任:社區參與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的相關決策,維持良好的社區關係 是確保企業在地方穩定營運並獲得支持的重要因素。
- 合法的供應鏈勞工權益:供應鏈勞工權益 受到越來越多監管規範影響,企業需強化法規依循,降低營運風險。
- 原物料競爭與社會穩定:隨著低碳轉型對關鍵原物料(如鋰、鈷、鎳) 的需求上升,企業需確保當地社區與政府的支持,才能確保長期且穩定的供應。
CSRone永續長觀點:「良好的溝通」是轉型過程中的必要條件,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皆有不同的需求與期待,如何將永續轉型的利弊權衡,藉由適當的溝通方式與路徑獲得多數人的認同與支持相當重要。建議企業應提早擬定永續推動主軸,並設定溝通策略,累積利害關係人對公司推動永續的信任,建立共好的永續商業模式。
AI
平衡人工智慧(AI)使用的能源和做為氣候工具的效用,這樣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
(AI在幫助企業實現氣候目標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但可能增加排放並使淨零目標難以實現。資料來源:S&P Global's Top 10 Sustainability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
- AI 與永續發展:減碳利器還是能源負擔?
隨著AI在 2025 年深入各行各業,其對永續發展的利弊影響將是越發緊迫的議題, AI 的優勢影響如下:
- 提升能源效率與資源利用,最佳化電力與水資源管理
- 碳排放與土地利用測量,協助監測與減排
- 氣候情境分析,強化風險評估與策略決策
- AI 計算負擔加劇數據中心能源需求,AI 的負面影響如:
- AI 需要強大計算能力,導致數據中心用電量快速增長
- 數據中心主要依賴持續供電來源,目前仍以化石燃料發電為主
- 即使企業積極尋求低碳能源,短期內仍難以完全擺脫高碳電力
企業將積極尋求再生能源供應協議 或建置內部潔淨能源來源,部分公司甚至考慮以核能作為替代方案。例如,微軟(Microsoft) 在 2024 年 9 月宣布,將透過重啟三哩島(Three Mile Island)核電廠 來供應數據中心電力。而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 可能成為未來的低碳電力解決方案,但短期內尚未商業化。
- AI 減碳效果仍需更多數據支持
儘管 AI 帶來能源挑戰,其減碳效益仍待進一步驗證。像是高碳排產業仍處於 AI 應用的早期階段,目前尚無足夠量化數據證明其對減排的實際影響。隨著AI在 2025 年進一步普及,預期將看到更多實證數據顯示 AI 如何幫助企業降低碳排放並改善資源使用。
CSRone永續長觀點:AI已是未來全球發展呈指數成長的關鍵也是必然趨勢,有如工業革命後對環境的衝擊影響,也必然會發生在AI應用上;但慶幸的是,AI的發展在各個領域上皆能獲得助益,也包含節能減碳。如何運用AI技術在各個領域進行減碳行動,而如其減碳效益大於AI運用所耗的能源碳排,對企業來說不僅是商機,更是擁抱AI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永續報告書
各國司法機構將持續推動一致且可比較的永續報告書,但對企業而言,對報告負擔加重的擔憂可能減緩推動的速度。
(強制性的碳定價在全球持續擴張。資料來源:S&P Global's Top 10 Sustainability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
- 永續報告標準整合趨勢:全球協調與監管挑戰並存
2025 年,全球永續報告標準的整合將越發強勢,越來越多管轄區域開始採用永續資訊揭露標準。兩大主要準則機構—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和 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將專注於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與協作性(collaboration) ,這類改善揭露的措施將有助於提升氣候與永續資訊的品質與可比性,使企業、投資人和監管機構能更有效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決策。
- CSRD 施行:歐盟企業永續報告進入新時代
2025 年,也是某些企業首次依循 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 並開始提交報告。該核心在實現企業永續報告標準化,確保企業揭露可比較的永續資訊,如根據「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意即企業需同時考量財務重大性和社會與環境影響。
- 全球標準整合 vs. 監管挑戰
隨著全球標準整合加速的同時,我們也預計會出現來自各方的挑戰,包括監管過載(Regulatory Overload) 和對永續報告實用性的質疑。
在歐盟,將持續討論是否合併 CSRD、永續分類法(Taxonomy)及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以減少行政負擔並提升企業競爭力。而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提出的氣候資訊揭露規定則面臨政治反對與法律挑戰,導致延遲實施的可能。
CSRone永續長觀點:全球永續資訊揭露已從自願性進入法規強制性階段,建議企業避免再認為永續報告編撰是業務之外的工作,必須及早做內部溝通,正式納入同仁的job description(職位說明)中。透過每年永續資訊的整理與編撰,檢視年度績效成果,設定短中長期永續目標,讓永續報告書不僅是為符合政府要求的出版物,更能成為企業永續健檢的健康報告,成為幫助企業營運管理的利器,將永續報告效益極大化。
圖片來源:S&P Global's Top 10 Sustainability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資料來源:S&P Global's Top 10 Sustainability Trends to Watch in 2025
核稿: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延伸閱讀:
【永續長看門道系列】 S&P Global 2025 永續發展十大趨勢解析(上篇)
標準普爾(S&P Global Sustainable1)發布2022 ESG倡議關鍵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