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讓醫生留更多時間給病人!林口長庚院長:智慧醫療不是為做而做
服務病患數最多的林口長庚醫院,入選「2025年全球最佳智慧醫院」,除是國內首間獲智慧醫材許可醫院,今年更在院內為醫護開設AI實作課程,就是要降低醫護人力負擔,有更多時間照顧病患。

全球現正面臨人口老化和醫護短缺的考驗,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進展,催生了醫療領域的應用。如何將智慧科技融合醫療服務,解決棘手難題,成為未來醫院的決勝關鍵。
「智慧醫療最大的意義在於減輕醫護人員負擔,提供民眾更好的就醫體驗,」每年服務超過400萬人次,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指出。
早在2014年拿下醫策會「智慧醫院」標章,林口長庚在2022年獲得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數位醫療指標」(DHI)評鑑全球第二名暨台灣第一名,2024年更入選由美國《新聞週刊》與調研機構Statista合作評選的「2025年全球最佳智慧醫院」。
AI臨床應用,智慧醫材提高準確度
智慧醫療的關鍵在於優化專業人員提供醫療服務的方式,以達到提升效率與品質的目的。為了建構智慧醫療環境,林口長庚先從基礎建設做起,2000年率先將紙本病歷電子化,2015年再推動將電子病歷結構化。結構化病歷是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資料愈是結構化,愈有利後續的開發應用。
接著,2018年至2020年設立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與高速運算中心,透過大量資料深度學習,除了開發疾病診斷模型,也實際應用於臨床。
2023年,林口長庚成為全台第一家獲得智慧醫療器材許可證的醫療院所,取得3項食藥署醫材許可證,包含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心房顫動偵測軟體、心室收縮功能篩檢。
例如已應用在骨科及影像醫學科的「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是針對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診的腕部舟狀骨骨折,若能以AI影像判讀技術早期發現,輔助醫師診斷,提高治療準確度,即可有效降低病人付出的代價。
為讓照護更有效率,林口長庚更進一步發展生成式AI。現已推出超過40個臨床模型、完成7項生成式AI專案,比如護理人員照顧新生兒,原需2、3人一起,有了AI語音轉文字到結構化病歷,就可一邊觀察、一邊口說記錄,不僅節省人力、簡化流程,更能專注於專業。
陳建宗表示,運用資訊科技和AI,能增加醫護工作的便利性,給予更精準的診治和照護,並可將精力放在與病人溝通,讓病人獲得適切處置,創造醫病雙贏。
BI管理系統,即時監控圖像化資訊
但林口長庚的智慧醫療藍圖不只AI,2018年導入的商業智慧BI(Business Intelligence)管理系統,協助整合、分析資料,並以圖像化呈現,讓各團隊達到即時預警監控。目前在雲端平台上建置了8大主題資料庫,如感控管制、加護病房、急診醫學、產房兒科照護。
以加護病房為例,醫護透過BI管理面板能更清楚辨識病人的危急狀態,為專業人員帶來更高效的訊息管理和決策支持,同時提升病人安全。
此外,智慧藥櫃系統除了降低人力負擔,正確迅速提供用藥,也能縮短病人等候時間。像是急診病人的疼痛處理效率提升了50%,護理站的緊急給藥時效提升了61.9分鐘,管制藥品使用紀錄的人工登記時間每月也減少了617.8小時。
在改善民眾就醫體驗方面,林口長庚2022年啟用全台醫界首創的AI智能客服系統,提供文字與語音雙向服務,涵蓋門診、住院、手術與檢查等流程,引導民眾獲得更有效率的服務,平均可省下50%的時間,並減輕人力客服的負擔。
而對於偏鄉民眾來說,發展智慧醫療更提升了醫療資源可及性。比如林口長庚投入醫療照護20多年的桃園市復興區,民眾光是下山一趟就要3小時以上,但透過遠距醫療技術,在當地醫療站就能與院內醫師連線會診,落實醫療平權。
轉型挑戰:如何改變使用者習慣
不過,智慧醫院轉型的過程中,無論是龐大醫療資料的整合、還是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問題,在在都亟需克服,尤其使用者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度更是一大挑戰。
導入新技術前,必先溝通新觀念。陳建宗直指,使用者往往習慣於過去的工作模式、不認為需要調整改變,「所以一定要讓同仁了解智慧醫療帶來的便利性,而不是『為做而做』。」
例如林口長庚院內和長庚體系每年舉辦的結構化病歷競賽,即是溝通手法之一,讓各科別和部門研究在自己組織裡如何運用結構化病歷、能解決什麼問題,當實際體認到對於工作的幫助後,後續推動就會比較容易。
長庚醫院自2019年來,每年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共同主辦智慧醫療專班,2024年度首度帶入生成式AI實作課程。陳建宗第一年即全程參與,從不甚了解到如今能侃侃而談,「培育愈多人才,我們才能推得更快!」
放眼發展智慧醫療的下一步,他表示,首先是將結構化病歷、AI模型、生成式AI等應用,持續推廣到更多科別和部門。
其次是建構數據中台以獲取更多內外部數據,也配合衛福部正推動的「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實現跨院、跨系統的資料標準化與共享,解決不同醫療機構之間資料難以互通的問題。
第三,是將林口長庚開發的AI模型帶到其他醫院進行驗證,讓其他醫院也能獲得智慧醫療的好處。他指出,發展智慧醫療不應只有林口長庚能受益,而應該是整個醫療體系都受益,最後回饋到病人身上。
「林口長庚既然要領頭,就要帶著大家一起走,」陳建宗堅定地表示。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資料來源:銀天下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延伸閱讀:
永續顧問洞悉:人類健康倒數計時!破除3大迷思加速醫療永續轉型
認識 One Health 「健康一體」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