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機器人篩病人、取消付費櫃台,新加坡智慧醫院:不要害怕失敗
比爾·蓋茲認為AI的發展將改變醫療現狀。新加坡的SingHealth透過數位轉型和智慧醫療,導入聊天機器人及AI平台,提升醫療效率和病患體驗,並強調變革管理和資安的重要性。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說,AI的發展和個人電腦的發明一樣重要,不僅將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溝通方式,還會被用於改善疾病的檢測和判斷,進而改變醫療保健現況。
2000年成立、新加坡最大的公共醫療機構保健集團(SingHealth)便是早早投入數位轉型、開展智慧醫療的代表,不僅導入聊天機器人、各種穿戴式裝置,還打造了數據共享、檢測和預測疾病的AI平台,近來甚至撤除院內的付款櫃台,改由線上和電話辦理。
但想達成數位轉型、智慧醫療的目標,對旗下擁有4家公立醫院、3家社區醫院、5個國家專科中心和8家綜合診所的大型醫療集團來說,實屬不易,SingHealth是如何做到的?
SingHealth醫療信息學研究副總裁楊孔健解釋,SingHealth的數位轉型和智慧醫療過程,其實是建立在政府推動智慧國家計畫的基礎上向前邁進。
2006年,新加坡政府便啟動為期10年的「智慧國2015計畫」(Intelligent Nation 2015);2014年11月,新加坡前總理、現任國務資政李顯龍再提出「智慧國家」(Smart Nation)計畫,確認為數位經濟、數位政府、數位社會是星國邁向智慧的三大支柱,小自停車繳款、大至繳交所得稅等各項政府服務,都期望透過數位方式達成。
在政府帶頭下,SingHealth也開始投入數位轉型,致力利用AI、各項數位工具,讓醫療院所、服務流程變得更「智慧」。
數位轉型先改造組織、成立相應部門
在轉型過程中,SingHealth做的第一件事,是進行組織改造,成立「數位策略部門」,下設數據和數位治理、人工智慧、資安等不同辦公室,展開電子健康記錄系統、穿戴式設備、聊天機器人等新科技的導入與執行。
例如在2018年展開的「未來門診旅程」(Future Outpatient Journey, FOJ)計畫,便運用聊天機器人結合研究人員開發的風險評分,來篩選胸痛患者。患者就診前,可以先透過與聊天機器人對答,獲得初步診斷,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轉介至國家心臟中心看診。
若是確定需要就診,聊天機器人還能判斷是否需要先做檢查,並會自動安排預約,「這減少了不必要的就診次數、提升病患的就醫體驗,更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目前,SingHealth在兩個初級保健中心裡,部署了聊天機器人,而根據統計,聊天機器人曾在短短的10個月間,減少了424次就診。
「但這只有IT人員無法完成,還需要醫師、護理師、藥劑師等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參與,才能讓聊天機器人順利運作,」楊孔健強調,醫師依據過往經驗做了研究,才設計出聊天機器人的運作流程,以及對病患進行風險評分的種種問題。
另外,在人工智慧辦公室裡,團隊負責AI應用與研究相關工作,以及提供集團同仁AI基礎知識的教學與相關應用培訓。生成式AI問世後,團隊便投入ChatGPT、Claude等各個工具背後大型語言模型的研究,比較哪一個更準確或更能滿足臨床醫生的需求,並運用生成式AI技術,推出醫病對話即時記錄平台「NoteBuddy」。
楊孔健解釋,醫師看診時,通常是邊問患者症狀邊打字紀錄資訊,一下看著電腦螢幕,一下看著病患,雙方互動並不佳。但有了NoteBuddy,醫護人員不論問診、巡房,只要專心與患者交談,NoteBuddy便會自動生成談話記錄,甚至整理成筆記和摘要,再導入到患者的電子病歷中,「這有助於提升醫療品質、促進醫病互動,讓醫護人員更專注在病患照護。」
但醫護人員向來工作繁忙,患者到醫院,則一心朝著獲得妥善治療奔去,SingHealth如何讓同仁、患者都接受這些新科技與技術?
做好變革管理 給予員工足夠支援
「做好『變革管理』,說服、教育同仁願意採用新技術,比演算法本身是否夠強大更重要,」楊孔健認為,一方面要促進技術人員、醫療服務提供者間不斷溝通、合作,也要提供足夠支援,像是將新工具設計得順手,讓一線員工無痛使用,「假設必須按太多按鈕、點太多次,沒人想用的!使用者的接受度很重要。」
至於病患,楊孔健笑稱,由於醫院裡許多患者是老年人,新科技的導入過程起初相當緩慢,「所以我們在決定採用各種新技術時,會安排工作人員在場。」不論是部署聊天機器人、穿戴式裝置,使用介面都必須設計得足夠友善,患者也需要被說服、引導。
前陣子,SingHealth做了個大膽決定─取消醫院裡的所有付款櫃台,病患想繳款,必須透過電話或在線上完成。SingHealth知道患者一定會不習慣、抱怨,因此安排了受過培訓的護理師、醫療助理在旁和後台協助。
另外,SingHealth深知,新加坡如同台灣等許多亞洲國家一樣,「家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也開發APP,允許患者的家庭成員在獲得許可後,代為操作。藉由方方面面的部署,多數患者果然很快便接受了聊天機器人和付款方式的改變。
2026年底,SingHealth預計將升級電子醫療保健記錄系統(EHR),以無縫共享患者在不同醫院的就醫資訊。但值得注意的是,SingHealth導入智慧醫療、應用各種數據時,特別重視「資安」議題。
「去識別化」是基本做法,即便需要蒐集可識別數據,也要符合政府和醫院的規範。如同歐盟有《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DPR),新加坡政府同樣有《個人資料保護法》(PDPA),以「遠距醫療」醫療來說,若是患者出現緊急情形,醫護人員能做哪些事?醫院必須保留哪些紀錄?PDPA都有詳細規定,「關鍵是『數據治理』,對於用於研究或品質控管等目的的數據,必須建立嚴格的治理結構,以保護患者隱私。」
小步快跑, 別為了技術而技術
對於有心投入智慧醫療的醫院,楊孔健首先建議,「不要害怕失敗,重點是要先開始,然後持續改進。」診斷胸痛的聊天機器人起初被使用時,便曾出現缺失。因為是為初診病患進行風險評估、分流,某些曾在心臟中心做過小檢查但未有就診紀錄的患者,便被視為舊病患,導致回應率僅有70%,經過團隊調整系統後,回應率成功提升至90%。
更重要的是,導入任何新技術,必須從醫院、醫師和患者的角度出發,評斷是否帶來正面效益,「千萬不要為了技術而技術。如果用一般器械做手術更適合,何必硬要用AI驅動的器械來做手術?」楊孔健強調,AI與現有的任何工具沒有什麼不同,能不能讓患者感覺更長壽、更快返家且負擔得起,讓員工整體的體驗更好,才是醫院考量成效與是否要應用的最大關鍵。(責任編輯:林倖妃)
(此文為銀天下和CSRone永續智庫合作)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延伸閱讀:
永續顧問洞悉:人類健康倒數計時!破除3大迷思加速醫療永續轉型
永續顧問洞悉:T-x-FD第三宇宙成型!TISFD 欲掀起社會揭露風暴,五大產業如何因應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