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0 | 作者:CSRone 李宜蓁

【永續領袖願景】中華經濟研究院溫麗琪主任:堅持永續價值,對了就去做

(中華經濟研究院溫麗琪主任(左)與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右)/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當「永續」成為商業密碼,許多令人眼花撩亂的「永續金融商品」或「永續活動」出現,永續,彷彿成為最新的口頭禪。企業要如何辨別自身的營運項目是否為永續經濟活動,而金融業又要如何辨別企業活動,將資金流向「真永續」呢?2020年歐盟推出的「歐盟永續金融分類標準 (EU Taxonomy)」,界定出何謂「永續的經濟活動」。此分類法將評估主體從「企業」整體轉向「經濟活動」本身,賦予經濟活動具體的永續定義,使企業、投資者能有共通標準,讓金融業能將資金投向永續的企業,並引導企業規劃減碳轉型

自歐盟分類法推出後,各國也紛紛從中奪胎換骨為本土化分類法。作為與國際貿易緊密相依的台灣同樣接軌國際,在2022年公布了「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而本專訪即邀請到參與制定分類法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溫麗琪,為CSRone的讀者分享台版分類法的內涵與各國異同,以及給企業的行動建議

有種熱烈是對「永續價值」27年的堅持

環境經濟、法律經濟出身的溫麗琪已在永續領域耕耘27年,但訪談中仍目光炯然、聊到興致處則神采飛揚哈哈大笑,即使因長時間說話而偶有咳嗽卻不顯倦色。從經濟學專業跨到永續領域,她表示單純是因為當時在大學修習經濟課程時,常感到太抽象了,而也許是這隻「看不見的手」暗暗引導,所以在偶然碰到環境經濟學時,她發現環境問題都可測量且具體,也有可以依循的數學公式計算,這讓她感到相當有意思而一頭栽入永續領域。

國外留學時她進一步思考,如何將理論上最符合經濟思考的管理,進一步實踐到政策、法律規範中,因而繼續鑽研法律經濟學。在學成歸國後,溫麗琪進入學校單位與政府部門服務,不過她也坦言早期在環境政策的推動非常不順利,不僅因當時許多國際文件大部分為外文且不易取得,也因為彼時永續、甚至環境概念都尚未興起,所以對於企業而言,環保只是個政府「找麻煩」的額外成本。包含當時擬定的空汙費、水汙費等環境費用,也都窒礙難行。在面對這些挑戰,她卻只是笑著一筆帶過:「真的就是很有熱情啦!」

綠色盛放,「永續經濟活動認定」辨別真正的綠

受到不同程度的環境衝擊以及永續法規要求下,各企業如今紛紛高舉永續大旗,隨之而來的漂綠爭議也使得評估、揭露方法日益成熟。台灣2022年底公布的「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與歐盟分類法架構相似,均是要在六大環境目的中,能對其中之一具有實質貢獻,且對其餘環境目的未造成重大危害,並且遵守最低限度的社會治理保障。「六項環境目的」分別為:

  • 氣候變遷減緩
  • 氣候變遷調適
  • 水及海洋資源的永續性及保育
  • 轉型至循環經濟
  • 污染預防與控制
  • 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復原

而在經濟活動部分,因應我國產業、經濟結構等與歐盟不同,因此初步先針對金融業投融資最多的產業,包括部分製造業營造建築與不動產業運輸與倉儲業三個產業,規劃出16項一般經濟活動及13項前瞻經濟活動,並依其永續程度分成五類。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將經濟活動依其永續程度,分作「符合」、「努力中」、「改善中」、「不符合」,以及不適用指引的「不適用」五類/圖片來源:金管會

此指引公布後,現階段雖仍是供企業自願性揭露於報告書或網站資訊,但溫麗琪提醒,環境問題屬全球性議題,企業應該做好後續成為強制性的準備,才能快速有彈性地因應國際趨勢及壓力。

各國分類差異 本土化之路如何與國際接軌

除了台灣,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也都有各自本土化的分類法。針對不同的國家法規,溫麗琪直言,其實各國架構皆大同小異,目標都是給予經濟活動標準,再依其符合程度分類,差別僅在經濟活動不同而有相異的關注點。如新加坡為使國內企業更益理解及接受,在永續面向上將其簡化並著重在氣候議題,分類呈現則使用視覺化的紅黃綠燈作辨識;馬來西亞則較接近原版歐盟分類,具有相對全面的環境評估。

(新加坡的永續經濟活動分類法依符合環境目的程度分類為最高程度符合的綠色、過渡期的琥珀色及危害淨零的紅色/圖片來源: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然而即使僅止經濟活動不同,在制定標準上仍是困難重重。面對企業的質疑、文化的差異,溫麗琪分析台灣企業面對政策,往往是無法理解跟接受政府的高標準,僅期待政府能訂立好「及格」通過的低標。不過在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下,台灣企業受國際及客戶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面對國際要求的標準,企業需要盡速認知到,唯有挑戰高標準才能提升競爭力

無心插柳談永續 行動三步驟供企業參考

有尚在觀望的企業,也會有積極作準備的企業。訪談中溫麗琪分享曾有個台灣跨國企業老闆,一開始對永續知識與管理一無所知,但卻很積極的與她碰面,聊著聊著過了一年她驚訝地發現,該企業居然已經做好所有永續法規的準備了。「老闆一直說謝謝我幫他上課,但我想說我有嗎?不是只有跟他聊天嘛哈哈哈」,在她開心的笑聲中,或許可證明永續並非難以達成,而是需要更積極地跨出領域持續學習。

目前國際、國內各項法規政策陸續公布施行,企業若想不被市場淘汰,溫麗琪也給予了以下行動建議步驟:

  1. 環境價值認知:了解環境問題會對企業造成的衝擊,以及認知永續的價值
  2. 環境資訊盤查:盤查企業對環境的衝擊程度以及相關資訊,以便擬定策略方向及執行
  3. 第三單位認證:確保企業永續策略及執行方向對與環境、社會共好

另外企業也可依不同職位,給予員工對應的教育訓練。如基礎員工應把握基礎核心知識,像是ESG面向有哪些議題、碳定價等名詞概念;董監層級則可著重在永續與財務的關係與管理;若企業有設立永續小組,其則應掌握更深入且整合性的知識,包含報告書的撰寫、永續資訊揭露指標的內涵等。

當永續議題、框架、法規越來越全面,意味著企業要了解、執行事情的也越來越多。訪談尾聲,溫麗琪並不諱言說企業除了本業外,似乎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尤其是佔台灣企業數量99% 以上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老闆們忙於思考著生存與發展,未必有多餘的資源分配到永續行動上。不過在這場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環境生存戰,以及越來越多利害關係人的審視下,若是不準備、不行動,在各企業間差距加大的未來恐怕會越多問題。

永續之路仍多挑戰,但「對了就去做」

從永續概念不被了解到全球行動,從站在企業對立面到與老闆聊出永續,溫麗琪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即使是大眾認知越來越全面的現在,也還有許多尚未解決與達成的共識。對於有志於永續領域的求職者,比起技能或專業,溫麗琪更相信,信念是前進的動力,堅持永續的價值並持續努力,會更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最後她也謙虛地表示,「我也是過了27年才有一點點的體會啦。」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採訪:CSRone 永續智庫
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