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4 | 作者:Jonathan Drimmer et. al./編譯:CSRone 施奕丞

人權問題最棘手,專家7關鍵瞬間解鎖

(本文共同作者包括BSR資深顧問和人權部門主管,他們於2021年1月17日發布一項研究報告,指出7項關鍵問題可以幫助企業釐清「人權議題」。非營利組織BSR(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成立於1992年,旨在為企業提供永續策略、顧問服務、研究和跨產業協商。目前擁有超過250家企業會員,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設有辦事處。)

人權議題的重要性在近年來不斷升高,但對企業來說,如何「鑑別」與「解決」人權侵害的風險,卻非常困難。早在2011年聯合國就從「國家」與「企業」的角度,發布「人權議題」準則《工商企業與人權 : 聯合國實踐保護、尊重和補救之指導原則》(The UN 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 UNGPs,編按:原聯結為英文版改連結中文版),希望為那些正在評估人權風險的企業,提供一套原則足以「辨識」或「補救」那對「已經發生」或「目前潛伏」的人權風險。

在聯合國這項《指導原則》中常出現一個專有名詞:「適當行動」(appropriate actions),而「適當行動」通常取決於該公司和人權危害負面效應之間關係深淺程度而定。聯合國的《指導原則》提供一套評量框架,認為企業行為和人權問題有三種不同程度的關聯性:造成、加劇、直接關聯 (cause/contribute/directly linked framework),並希望企業依此來訂立明確的適當行動。

根據《指導原則》中的第19項原則,企業為降低人權侵害所採取的行動,必須依循工商企業究竟是「造成」還是「加劇」了人權侵害的負面效應? 以及這些負面影響是否與企業的業務、產品或服務有「直接關聯」?而其捲入程度如何?等等。至於企業所必須採取的行為,也會因為「消除負面效應」的程度而有所不同。

我們認為,「釐清所有的因素」對管理人權議題至關重要。其中包括:是否企業「造成」人權侵害? 企業是否「加劇」這項後果? 以及企業決定採取何種行動來防止及降低人權侵害,並提出「補救」方案。所有的過程最重要的第一步,即為「辨識」,清晰辨別出「商業行為」和「侵害人權負面效應」之間的關係。事實上,若以更具前瞻性的角度來觀察人權評估趨勢,若能依循聯合國《指導原則》,採取適當行動來防範並降低人權侵害,這將是企業保障人權的最有力工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