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3 | 作者:作者:Kristina Touzenis/編譯:CSRone 施奕丞

企業保障人權的5項基本關鍵思考

(本文作者Kristina Touzenis是國際人權專家,對於保障人權制定標準、編制報告、政策制定等,具有超過20年的經驗。她並且於2011年開始擔任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igration, IOM) 國際法部門主管。她2020年離開IOM後創立BST Impact公司,專門以跨國企業為對象,發揮其深諳地理疆界挑戰性與特殊行業複雜性的專長,提供有效率的分析工具,幫助企業推動永續人權。)

政府是「保障人權」的法規訂定者,同時也是執行者。從人權法規演進史來看,人權就是一段個體持續抗爭不被「國家權力」過度侵害的歷史。不過,若就人權保障的終極意義來看,想要「避免個體被不對稱的權力、不公平或不正義地被對待」,當今不只是國家,許多跨國公司或具影響力的經濟實體,也必須負起這項責任。所有的企業和個人之間都有著不對稱的權力,因此無論其規模、行業、營運型態、擁有者、組織結構,所有的企業都應該公平、正義地對待個體。

毫無疑問地,企業於人權相關議題上,包括: 歧視、健康、教育、強迫勞動、集會結社、言論自由、隱私、貧窮、食物與飲用水、居住正義等,企業的日常營運過程,必然會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各類社會影響。

關鍵一、即使國家尚無強制規範,企業也應保障人權

到底「尊重人權」對於一間私人企業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認為,這代表著企業應該採取主動作為,負起保護人權的責任。甚至,即使有些國家尚未訂立強制規範來保障人權,企業也必須給予積極的重視與實踐。「保障人權」需要國家與企業一同扛起來。

這也就意味著,企業首先必須由內部治理單位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員工的工作環境與條件,並涵蓋整個上下游供應鏈,最後擴大到企業影響所及的社群。

也正因為「保障人權」影響牽涉層面廣泛,所以必須要放在一個更宏觀的社會、環境脈絡下做觀察。例如,為明確定義「人權」或「社會」議題,必須把它們放在「環境」衝擊的議題下來檢視,才能真正彰顯出「人權」與「社會」議題的重要性與複雜性。

而為了確實尊重人權,企業必須特別警惕自身,避免在下列議題,造成社會負面的影響,例如:教育、健康照顧、貧窮議題、腐敗、政治參與。企業並且應該恪遵相關勞工法律規定、司法系統、言論與集會結社的自由,以及保障員工免於被剝削。

「保障人權」還代表著企業必須能夠「衡量」與「監測」自身營運對社會衝擊與影響,並盡力提高社會福祉。否則,企業將只會淪落成為助長剝削人權的共犯,這將和我們所推崇的人權價值大相逕庭。

對於企業來說,推動人權保障必須從「基本規範途徑」(norms-based approach)入手,才能獲得根本的解決。也就是說企業必須將「保障人權」視為基本規範,內化到決策與行動,並主動議合國際人權準則的內涵。

關鍵二、人權旨在彰顯「人類價值」與「公平分配」

簡單來說,在企業具體營運作為中,可透過「保障參與」、「當責性」與「不歧視」等原則,來思考如何發揮企業影響力,以提高社會權利與人類福祉。最順利的情況是,這套基本規範與概念性工具,先由國家實施並訂立標準,隨後被所有企業與非政府組織所應用。這套基本規範也應該納入國際趨勢所派生出來的通用準則和標準。

除此之外,企業對於人權處境應該有一套妥善的評估的機制,進行鑑別,以及檢驗其對個體和群體的衝擊程度,最後採取糾正侵權的行動。「基本規範途徑」可督促企業的當責性,實踐保護人權的責任。例如,以「健康醫療資源的近用性」來說,企業可以自問: 是否有提供員工健康保險? 或是允許帶薪病假?以及,當員工必須辛勤工作才能勉強溫飽時,企業是否能提供教育訓練以累積年輕人的專業技能? 以及企業能否保證避免童工?

「人權」是指人人有遠離恐懼、飢餓、痛苦的自由權利,並且擁有「選擇權」。「人權保障」議題應聚焦在「人類價值」與「公平分配」,以及如何提升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品質。而所謂的「基本規範途徑」就是把「人權」為基礎規範準則,將其內化到行為與決策中,更堅固地保護所有個體使其權益免於受到迫害。

關鍵三、提供廣泛的教育近用性,也是一項基本人權

在這裡,我們必須強調一項特別的社會權利:「教育近用權」(effective access to education)。我們認為若缺乏與永續相關之廣泛社會議題的教育,人們將無法做出明智的抉擇。因此,一個以「保障人權」為訴求的企業,也應該要提供更廣泛的社會議題相關知識教育,以幫助人們進行衡量其所可能遭受到的社會衝擊。這些廣泛的社會議題教育內容,包括:

  •  企業在營運的過程中,會對員工、客戶、區域人口、循環經濟,造成哪些衝擊?
  • 企業「脫碳」(decarbonization)將會對人類生活或生物多樣性帶來哪些好處?
  • 企業如何將環境、社會的價值績效,與原料、生產與交易型態做連結?
  • 企業如何鑑別出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風險?
  • 在本地、區域、全球不同層級中,企業於提供能源或提升能源效率時,應該兼顧哪些貧窮策略?

企業應該思考是否對民眾的廣泛議題教育,具有正面影響力? 是否已經提供良好的教育訓練?

關鍵四、企業迫切需要統一框架以揭露人權議題

目前企業非常需要一套更完善、更具一致性的保障人權資訊揭露框架。我們認為,依循「基本規範途徑」所訂定出來的國際通用指標與衡量方式,自然可以符合這一致性框架的需求。同時這套途徑,還可以凸顯出個別企業其所更需要投入關注的特定議題。

對今日企業來說,營運不僅是既存的「風險管理」而已,更重要的是管理那些尚未被保障、處於匱乏狀態的事件,這些因素未來將可能導致嚴重的「風險」。「基本規範途徑」不僅可幫助企業減緩風險,更可導引企業提早避開侵害人權的風險。甚至還可以主動提供慈善援助,將社會整體納入企業營運的考量,創造對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永續福祉。

企業的「保障人權」的議題十分複雜。其中包括: 是否政府已經制定了完備的法律並且有能力執行,以及企業是否能夠依循「基本規範途徑」把保障人權的意涵內化成思考並付諸行動。

關鍵五、保障人權與社會福祉,企業亦會獲得回報

如果在一個安全、有秩序的社會中,人們有機會接受教育、過著健康的生活,如此必能形成更加公平且具規範的勞動市場,這樣的社會福祉將更促使人們提升消費購買力,進一步增加企業獲利機會。也因此,「基本規範途徑」能加強社會整體的創造力,互動也將更具預測性,企業營運風險得以降低。

事實上,今日國際間能夠達成目前對尊重人權的廣泛認可和實踐,是結合了許多過往複雜的付出與努力。這也就意味著,人權保護很容易受到羈絆、延遲、甚至阻礙。「基本規範途徑」有助於企業瞭解各項環境條件正在以何種速度,對人權產生衝擊? 甚至讓企業得以在更複雜的環境中 (例如: 缺乏公共設施、低教育水準、對人權認知的普遍缺乏、缺少基礎設施與服務、習以為常的貪腐、社會大躁動等),運用特定指標,來呈現影響人權的社會脈絡因素。

對立法者、企業、投資人來說,「基本規範途徑」將可協助企業思考人權保障的議題,所應投入的方向以及其真正的影響。

核稿: 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

How Investors can implement rights | Working towards the SDGs with true ESG
The S in ESG
How to Use a Rights-Based Approach and Int. Standards ESG and Sustainability

 

圖片來源:SAMS Solutions


延伸閱讀:

人權問題最棘手,專家7關鍵瞬間解鎖
企業落實保障人權四大關鍵心法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