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 作者:CSRone 倪上筑、Amy Lin

【國泰高峰會亮點】台灣標竿企業導入永續金融實踐氣候行動

身為臺灣第一大金控、總資產高達近10兆元新台幣的國泰金控集團,非常重視氣候變遷風險。早在4年前,國泰就已經邀請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親自來台與多家企業高層舉行圓桌會談。創下企業重視氣候變遷之先河與示範。

今年,國泰更攜手證交所擴大氣候變遷議題,於12月10日隆重舉辦第四屆「2020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這場精彩的高峰會,共吸引國內超過200家企業近300位嘉賓出席,現場企業市值逾台股總市值7成以上。

出席嘉賓的關注焦點,莫不放在國泰金控發布台灣第一份最完整的「永續投資調查」結果,以及國內重量級標竿企業:國泰、鴻海、台積電、台灣水泥的永續實踐經驗與佳績分享。這是一場難得的跨業交流和深度永續學習饗宴。

北大永續投資調查:臺灣永續金融夯!投資總額達新台幣13兆元

近年國際投資市場愈發重視企業永續性,一併帶動了全球永續投資的熱潮。本次論壇中,臺北大學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由臺北大學主任秘書黃啟瑞代表公布,臺灣第一份最完整的「永續投資調查」結果。這份調查採用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SIA)研究方法,並積極與金管會、證交所、三大同業公會及國內金融業者密切溝通,以取得更貼近真實的成果。

調查顯示,臺灣永續投資總金額約達新台幣13兆元,占整體投資市場約31.7%。而金融業在13.8兆元的永續投資中,有11兆元以「負面/排除性選股」的方式投資;另外也有近8兆元採用較為積極的「ESG整合性投資」方法。黃啟瑞指出,整體而言台灣總額揭露情況較佳,但仍看出部分企業對永續投資等國際趨勢、議題相關陌生。為此,黃啟瑞鼓勵企業積極遵循如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等國際準則、框架,以利接軌國際市場。

鴻海科技劉揚偉:打開大門溝通,鴻海永續是EPS+ESG

鴻海科技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鴻海的勞工問題,曾受到媒體與學者的熱切關注,而受限於產業的特殊性與客戶的高度要求,部分機密資訊不方便公開,因而鴻海以往是「做的多,說的少」。

然而,近年來隨著ESG議題快速增溫,鴻海逐漸了解企業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重要性,故積極改善溝通方式。其中包括:鴻海更於2007年成立集團工會聯合會,並設立26種申訴管道、且在每季舉辦員工座談,由董事長與基層同仁直接溝通,以保障員工權利。以及舉辦法說會,向股東會說明鴻海ESG作為。自2019年下半年,在中國舉辦「開放富士康」活動,打開廠區大門讓利害關係人參觀。

「真正的領導級企業,不只是商業世界的領導,也應該是社會的領導力量。」過去鴻海重心放在E(環境)方面的改善,近年也開始將對內、外溝通,以及員工照護與福利等S(社會)方面的規劃納入。劉揚偉認為,在ESG浪潮中企業應儘早部署朝向永續轉型。他並且強調,鴻海的永續經營是「EPS+ESG」,並將ESG視為「投資」而非「費用」。鴻海將會掌握住ESG契機,藉此降低營運風險與成本,創造另一波新商機。

國泰人壽劉上旗:國泰與鴻海ESG議合,三年卓然有成

值得一提的是,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也在座談會中分享,過去三年與鴻海議合ESG的三大階段:

階段一、不得其門而入

國泰金首先從氣候行動100+(Climate Action 100+)中羅列出十大台灣企業,並以投資人角度協助被投資企業在ESG概念與框架導入期間更加順利。然而,自2017年底至2018上半年,恰逢鴻海投資人關係(IR)負責人更換頻繁,且窗口對ESG思維與概念並不清晰,導致鴻海與國內、外相關投資單位的初次議合未果。

階段二、破門而入

2018年鴻海股東會中,當時國際投資人英國大型基金業者Hermes Investment Management代表其委託人,面對時任鴻海董事長的郭台銘先生,公開表達希望鴻海透明揭露並回應ESG相關議題。這給予國泰一個很好的再次敲門機會。

階段三、破冰階段

2019年7月以後,劉揚偉接任鴻海董事長,並於9月率領多位高階主管與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士喬等逕行會面交流,探討國際ESG趨勢與發展。隨後,鴻海於2020年11月公布鴻海價值鏈零淨排的目標,攜手供應鏈一同轉型。對此,劉上旗表示,透過幾年的議合,可看見鴻海積極推動ESG的企圖心,也相信台灣企業在不斷優化、改善永續作為的情況下,能夠持續獲得國際永續佳績。

安永會計曾于哲:以科學論證基礎推展氣候行動

在論壇的下午場次中,安永台灣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服務曾于哲執業會計師說明,氣候議題已成為政治、社會、經濟議題。若沿用以往方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風險與損失。

他以安永2020年7月針對298個全球機構投資人高階決策者的調查數據指出, 78%的使用者表示,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對其投資具有重大影響力。他並引用安永2020年8月報告《2019 EY Global Climate Risk Disclosure Barometer》說明,34個國家970家企業中若以TCFD的揭露4大範疇(公司治理、策略、風險管理、目標與指標)綜合評分來看,全球企業於TCFD揭露的涵蓋率為54%、品質為27%(滿分100)。

安永同時也針對台灣99家標竿企業做TCFD分析。其結果顯示,台灣企業於TCFD揭露的涵蓋率為71%、品質則為29分。也就是說,臺灣企業對於氣候風險的意識,高於世界其他國家,而揭露的品質則與世界相等。

此外,台灣「金融及保險業」的表現(涵蓋率75%、品質32%)也較「非金融產業」(涵蓋率70%、品質29%)為高。而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涵蓋率71%、品質29%)也優於能源電力產業(涵蓋率85%、品質41%)。綜合而言,高轉型風險產業,包括:金融、能源、運輸等產業的TCFD揭露情況,皆較為積極。

不過,曾于哲也指出,台灣企業在因應氣候風險上,目前只達到揭露「目標」與「風險」,缺乏策略以及「與績效連結」。由於氣候變遷議題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而且時間尺度長達數十年,對企業來說要做策略規劃,困難程度甚高。因此,他建議必須從全球與區域性氣候變遷風險、總體經濟發展、個別產業與企業、以至於財務的壓力測試,一步一步按照科學論證基礎、踏實去做。

台積電何麗梅:以永續採購承諾,帶動臺灣再生能源發展

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指出,世界經濟論壇14年來首次發表前五大可能發生的風險都與氣候相關,氣候已成為全球的最高風險。台積公司尤其在最近5年特別積極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措施。

2015年台積公司頒布企業社會責任政策,將「強化環保」列為三大使命之一,其餘兩項是「誠信正直」和「關懷弱勢」。2016年成立節能減碳委員會。2017年成立再生能源專案,積極採購再生能源。2019年海外據點已經達到100%再生能源。

近幾年,隨著商業活動的擴大,CSR面臨的挑戰更加廣泛;為提升CSR的重要性,台積於2019年設立層級最高的CSR決策中心「企業社會責任執行委員會」,並由董事長直接擔任主席。

除了公開發布氣候政策宣言,台積是依據TCFD的四項範疇(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訂定管理方針。台積的氣候管理原則為:透過公司最高的組織,以系統性方式,討論與鑑別氣候風險的機會;再訂定企業管理的目標與流程,並依據國際趨勢予以揭露,和建立衡量指標,然後檢視目標的進度與達成的績效。何麗梅資深副總並分項說明。

一、治理

早在10年前台積就成立「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其橫跨營運、研發、品管、人事、法務、財務等所有的部門。委員會每一季開一次會,討論重要議題同時也蒐集利害關係人的回饋。每半年向董事會報告進度與目標。2019年後成為雙重機制: 由董事長領軍的「企業社會責任執行委員會」擘劃方向,由「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執行。

針對聯合國17 SDGs,台積公司鑑別出9項最相關的議題。這9項可匯整為5大方向:綠色製造、責任供應鏈、打造多元包容職場、人才培育、弱勢關懷。

二、策略

台積公司透過跨部門討論鑑別短中長期的風險與機會,並且評估重大氣候風險與機會對公司帶來的潛在營運與財務衝擊。於此同時,台積進行情境分析,並採用科學減量目標(SBT)方法,再根據聯合國專家委員會升溫2℃的情境模擬,來展開內部的節能減碳,與外部的再生能源採購。這項業務由「節能減碳委員會」負責。

三、風險管理

台積公司應用TCFD架構來評估氣候風險管理,也將氣候納入「企業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機制,由「風險管理委員會」來檢視結果。並透過跨部門的工作坊,討論氣候變遷對財務的衝擊。

四、目標與指標

對於氣候管理之目標,台積公司對每個部門設有KPI。在5年到10年剛開始執行時,同仁們對於設定KPI心態較保守,在看不見、害怕做不到的情況下,不願意大膽承諾。然而,經過不斷的溝通與要求,台積同仁最後終而理解「揭露比達標更重要」。因為唯有透過揭露,才能讓利害關係人明白公司要往甚麼目標去,再慢慢執行就好。經過多年的努力,同仁們也能夠看到揭露的好處,更深刻體會到自己能夠帶動的力量,大家很願意一起做。

透過TCFD的框架,台積公司也鑑別出9個機會和7個風險。9個機會分別是:「參與碳交易/再生能源市場」、「取得公部門的合作與獎勵」、「興建綠建築」、「提升水資源效率與使用新興水源」、「開發低碳產品與服務市場」、「提升投資人長期投資意願」、「提升對天災的抵禦能力」、推動節省減碳生產」、「企業正面形象」。

其中開發低碳產品與服務市場,這是台積鑑別出來的最大機會。因為台積半導體產品的應用無所不在,從手機Mobile Device、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Auto Drive、IoT等層面,台積有機會提供給全球使用者更便捷、更高效率、低耗能的產品。

而根據2009年美國節能經濟委員會的研究指出,如果半導體持續研發,將有助於全世界的節能。何麗梅表示,台積公司生產的過程很耗電,實際上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卻很省電。根據台積初步估計,台積公司每年透過產品使用所省下來的電,是台積生產使用電量的4倍之多。

至於,台積公司能源管理策略可分為6大支柱進行:「導入國際綠建築設計」(台積擁有全球最多的綠建築獲得最多LEED的認證)、「製程機台最佳化設計」、「導入機台節能的評鑑」、「耗能量測的診斷與改善」、「國際能源管理」、「擴大外部合作採購再生能源」。台積公司從2016年開始發展綠色機台,從設計、驗證、安裝、元件、先進製程都要求有節能效果。

以及在對內節能部分,2018-2019年台積公司舉行上百場採購機台會議,要求將節能減碳納入採購機台的標準,如果能耗太高就不納入台積的採購考量中。何麗梅指出,利用採購的力量推動永續很有效果。然而,這件事情並不容易,因為台積公司的供應鏈非常龐大。

而在對外購買再生能源部分,台積公司成立再生能源專案小組,積極參加碳交易市場,透過採購的力量,帶動再生能源的市場。台積公司承諾到2030年,臺灣的晶圓製品25%的用電量要來自再生能源。由於臺灣綠電不多,這是很大的挑戰。然而,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公開承諾購買再生能源,廠商就不擔心沒有客戶,增加他投資的誘因,我們就可以買到更多綠電,同時帶動臺灣再生能源產業,形成良性的循環。

台泥李鐘培:「碳價」是企業自律減碳的重要工具

台灣水泥李鐘培總經理表示,3年前國泰拿著MSCI的資料到台泥討論。當時台泥的分數不是很好,但卻不以為意;結果1年之後赫然發現ESG已經成為顯學這麼重要,進而開啟台泥新階段的永續之旅。感謝國泰過去三年的陪伴,讓台泥深刻認知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對企業的重要性。

台泥的葡萄牙廠區,是第一個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資產。2017-2018年歐盟實施新制度,碳價從8.2歐元大幅升高至24.7歐元。當時台泥廠受到衝擊之際,選擇減產因應,且因歐盟將自2023年起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邊境調整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CBA),故即便遷廠,仍然會受到衝擊。

對一般企業而言,補碳技術非常昂貴,台泥和平廠與工研院合作,設有全球最大的捕捉碳的設備,將二氧化碳進行多方面的運用,也使台泥得以開發新種綠建材。而台泥在過去12個月中,也努力發展綠電儲能系統,同時要求所有供應商要減碳50%。

近年引起廣泛討論的碳價措施,台泥將其視為引導國際企業自律減碳的重要工具,並希望國際各行業可依據碳排量標準訂定碳價。另一方面,台泥也希望台灣企業與環保團體能加強與企業的對話,讓包括太陽能、風電的發展能進行順利。

國泰黃景祿:管理、揭露、倡議3層面極大化TCFD效益

國泰金控黃景祿風控長表示,世界經濟論壇今年初所發布的風險,其實包括「發生率」與「影響程度」等2種指標。今年「影響程度」指標所列出的最大風險是「減緩氣候的策略失效,其排名居然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前面,也就是說若氣候策略無效,其影響程度將超過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淨零排放是最近幾年國際關注的焦點議題,今年10月韓國、日本已經相繼宣布2050淨零排放,中國宣布2060年達成。而台灣目前的政策是2050碳排減半,未來勢必會做調整,當然也必定會對企業造成更大的壓力。

黃景祿指出,鴻海、台泥、台積電已於再生能源議題上帶頭宣誓,而這些標竿企業的公開宣示與承諾,勢必會成為政府訂定減碳政策的強力後盾。

此外,為回應氣候變遷議題,國泰也在2018年開始成立TCFD小組,透過跨公司、跨系統的機制,積極導入並落實相關框架與規範。截至今日已運作2年多,可從管理、揭露、倡議下述三個面相來看國泰的進展。

一、管理

國泰透過量化方式管理,降低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以不動產小組工作舉例,由於擔保放款年期長達20年,未來這些不動產或房屋貸款在哪個地區受颱風、洪水、海平面上升淹水風險高會成為國泰特別關注的議題。故國泰依據原有模式,並結合外部專家模擬不同風險情境,以計算核貸或購買的風險高低。

二、揭露

對國泰而言,有關氣候變遷揭露的框架,最大的效益是檢視自身不足處,並完善作為。另一方面,借鏡國際標竿企業的方法論,也是國泰推薦給企業的最佳優化、改善自身的途徑。

三、倡議

國泰倡議的對象不只授信單位,還包括供應鏈和員工。黃景祿說明,每個人的食衣住行都可以節能減碳,包括少吃肉食、多吃在地食物、多走路等,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累積起來就有顯著的效果。

黃景祿表示,企業因應氣候變遷,最大的挑戰來自台灣是天災高度脆弱的區域,若要研究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過去的歷史資料就很重要。然而一般企業卻沒有這種資源可以做到。未來應結合產官學界建立平台,提供大眾使用。最後,黃景祿建議政府,若針對上市櫃公司的碳排揭露建置一致的標準,將對推動減碳將更有幫助。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