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空氣健康行動聯盟的調查發現,台灣平均升溫速度是全球的1.4倍,而由於都市化等因素,台北地區的溫度上升速度更高達1.7倍。不斷上升的溫度,更促使部分學者呼籲,政府應積極推動且落實減碳政策,並評估是否啟動台北遷都計畫。
受限於特殊的政治情勢,台灣難以加入國際聯盟或組織,取得更為即時的氣候數據資料。不過,在面臨氣候變遷威脅之下,政府、企業、學者與人民對於氣候、風險管理等意識大幅提升。台灣政府也著手制定相關政策與規範,期望藉由法令力量帶動組織轉型,並大幅減少在發展經濟時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藉以符合國際永續目標。
“根據本會所做民調數據顯示臺灣有超過9成比例民眾相信氣候變遷正在發生、超過8成5關切氣候變遷議題。民眾普遍期待發展再生能源,各有約半數占比支持發展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臺灣公私部門各界因應國際對抗氣候變遷趨勢,刻正合作協力發展再生能源及致力減碳工作。”
–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
多年來,台灣政府金融監管委員會(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 FSC)鼓勵所有上市櫃公司參考國際永續發展目標與揭露框架準則,並積極推動企業揭露ESG相關資訊。可惜的是,截至2013年,僅有不到100家企業出版永續報告書。然而,在股東會亂象頻傳、社會重大議題事件不斷發生的社會氛圍下,促使金管會於2013年12月公布了一項為期五年的「2013強化我國公司治理藍圖」(2013~2017),作為推動公司治理政策的指引。
直至2014年9月,金管會更直接發布政策,指名要求包含食品、化工及金融服務業在內的產業,以及實收資本額超過100億元的企業,皆須編制並出版永續報告書。隔年9月,主管機關更大幅下修揭露門檻,要求資本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皆需出版永續報告書。而依據CSRone永續智庫的數據資料庫調查發現,截至2018年,已有515家企業出版永續報告,相較於2013年成長了573%。
(主管機關修訂新政策,率而帶動台灣企業出版永續報告書數量大幅增長。/圖片來源:《2020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相關政策發布後,台灣企業揭露氣候風險相關議題的速度更是明顯加快。CSRone永續智庫數據分析發現,短短三年中,將氣候變遷視為商業風險的企業從27.18%提高到47.84%,而揭露氣候相關風險與管利政策的組織,更是從39.61%增加到60.07%。有趣的是,約三分之一的企業開始將氣候相關工作對應到「永續發展目標:13氣候行動」,更有約四分之一的組織表示,其具有相關綠色解決方案的資訊。
為了加速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的出版數量,並提高資訊揭露品質,台灣證券交易所(Taiwan Stock Exchange, TWSE)於2020年8月公告,未來將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規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美國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發布之準則,強化永續報告書揭露資訊,金管會也再度下修揭露門檻,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自 112年起應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
CSRone永續智庫觀察發現,政府單位公告之強制性出版永續報告的規範,為台灣企業帶來兩大重要影響:
"我們從分析研究數據中發現,截至2020年9月,台灣有31家企業正式宣告支持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隨著金管會8月頒布新規定後,我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加入。"
– CSRone創辦人嚴德芬
隨著氣候變遷而來的全球永續浪潮,除了透過政策強力規範外,消費意識與模式的轉變,以及創新商業模式的出現,也為企業組織轉型帶來另一股驅動力量。近年擴散至全球各地域和產業的「循環經濟」風潮尤為顯著。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一套可同時支持經濟成長、社會福祉和永續發展的系統。相較於過去「製造、生產、丟棄」的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模式,循環經濟給予了整體社會一個重新想像、孕育商業模式的途徑。最大化運用環境與資源、提升重複使用率、減少廢棄物增加資源,以及降低供應鏈中斷風險的經濟模式,逐步引起世界各個組織與高階經理人的共鳴。
CSRone永續智庫研究發現,越來越多企業將氣候變遷納為金融風險之一,並致力於以產品和服務模式提供解決方案。然而,根據統計顯示,556家台灣企業在整個綠色經濟價值鏈的8個階段「設計(27%)」、「採購(54.10%)」、「生產(32.20%)」、「包裝(63.30%)」、「運輸(52.90%)」、「行銷(50.20%)」、「產品服務(25.20)」、「回收(9.70%)」,呈現U型磁鐵兩端失靈的現象。企業於中間階段挹注較多,卻於綠色經濟價值鏈最關鍵銜接點的「設計」與最末端「回收」處關注度不足。
除了循環經濟議題之外,也有諸多企業因應市場、客戶之綠色轉型要求,紛紛宣告加入RE100與CE100等計畫,藉此提高組織本身之競爭力。對台灣而言,符合國際規範的永續轉型發展尤為重要,因國際諸多品牌大廠正嚴格依據這些最新要求檢視OEM/OMD等代工廠是否合規。國際知名手機品牌蘋果就是一件最佳案例。
2012年5月,蘋果公告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供電,並預計於2018年完成此項目標;今年7月,蘋果擴大承諾,將於2030年使供應鏈達到碳中和目標。由於台灣代工與製造研發組織在蘋果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蘋果若想實踐上述目標,則台灣相關產業朝向永續轉型一事便刻不容緩。
此外,隸屬於規模較大的企業,也展現了能源轉型的強大領導能力,並做出最佳示範。2020年7月,台積電與丹麥能源大廠沃旭(Ørsted)簽署了一項為期20年且全球最大企業購售電的契約。根據協議,台積電將承購沃旭能源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與大彰化西北離岸風場920MW 的所有發電量。在此項公告發布後,台積電更宣布加入RE100計畫,藉此向利害關係人在與同業表明台積電對綠色製造與永續經營的堅定。
各個國家、產業與企業都正努力遵循著國際最新框架與規範,以期在市場中保有競爭力。台積電此舉不僅說明公司如何回應客戶要求,更同時展現台灣企業足以擔任產業領導者的地位,並帶動供應鏈與利害關係人一同實踐永續經營的承諾。
直至現今,我們已然看見台灣永續報告揭露數據優於其他亞洲地區的卓越表現。稍嫌可惜的是,儘管低碳與永續轉型勢在必行,主管機關以政策推動永續資訊揭露、產業領導者也帶領供應鏈進行轉型,但台灣企業仍尚未建立較為全面的策略規劃與管理機制,以合適的方式應對風險且發掘機會。
不過,值得鼓勵的是,我們也看見台灣各個產業、組織前所未有的共同協作。這股永續風潮,也一再顯示台灣積極回應國際倡議與政策的主動性,以及即時運用新科技、新概念、新技術探索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創新性。
(核稿: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
1. Tai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Statistics of garbage removal over the years
2. KPMG – Survey of CR Reporting 2017
3. RobecoSAM (S&P Global) -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Review Results 2019
4. CSRone – Taiwan and APAC Sustainability Report Analysis
5.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 Extremely hot climate prones Taiwan to flooding
6. Germanwatch e.V. – 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2017
7. Taiwan Stock Exchange Corporation - Enhance ESG risk management and advocate emphasis on climate risks
8. CSRone - Blueprint for 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3.0 Is on its Way
9. Accenture – Waste to Wealth: The Circular Economy Advantage
10. TCFD Supporters
11. Apple - Apple commits to be 100 percent carbon neutral for its supply chain and products by 2030
12. Apple –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2017
13. Ørsted and TSMC sign the world’s largest renewables 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14. TSMC - TSMC Becomes the World’s First Semiconductor Company to Join RE100, Committed to 100% Renewable Energy Usage
圖片來源:Remi Yuan
延伸閱讀:
【第六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精彩回顧】Madelyn Antoncic :AI科技=優化ESG投資+定錨SDGs
【第六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精彩直擊】500位國際專家齊聚 線上盤點臺灣556家企業ESG作為 勝出關鍵10年決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