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 作者:Chris Price/編譯:CSRone 鄭鈺弘

疫後供應鏈這場硬仗,企業將如何致勝?

(本文作者為亞致力物流集團(Agility Global Integrated Logistics)執行長,他擁有超過35年物流產業豐富經驗。亞致力公司總部位於科威特,透過兼併收購百年以上的國際物流企業,目前在100個國家擁有500多個營業據點。項目包括:國際物流、航空、船舶貨運承攬、即時倉儲管理服務等。)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全球各企業都在策畫新的公司政策,希望能夠透過增強供應鏈的韌性(Resilience)來保護自己免於遭受未來負面的衝擊。於此同時,企業也應該注意到,制定的政策不應只著重在如何修正過去的錯誤,更需要放眼於防備未來的衝擊。

期望在不久的未來,大家都能夠妥善因應COVID-19疫情,將衝擊與威脅減少到可控制的範圍內,民眾與企業都能夠恢復至正常的生活水平。

窘況一、「貿易保護主義」使得全球貿易正在崩解

事實上,疫情爆發前後,全球供應鏈所面臨的即期與長期風險,並不是病毒,而是「貿易保護主義」(Trade protectionism)。我們甚至可以發現貿易保護主義在COVID-19爆發之前就已經逐漸浮現,而這貿易保護主義此刻正在威脅供應鏈復甦的生機。

根據非營利組織「全球貿易預警」(Global Trade Alert)的報導,2016年全球貿易國家正在建立新的貿易壁壘措施,包括:補貼、關稅、進口限額、許可要求和其他障礙等。這類貿易壁壘措施的數量,是同期貿易自由措施的兩倍之多。到了2018年,新的貿易壁壘措施與貿易自由措施,兩者數量的比例約為3:1。直至2019年,這個比例升高到4:1;同時全球商品貿易額約下降了3%,是自2015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更加迅速升溫。疫情期間各國政府莫不費盡心力,想透過暫時性的緊急保護措施與貿易途徑,來因應國內疫情所需的相關藥品、機器和防護設備。另一方面,各國政府也必須透過保護措施,讓在地居民能夠擁有足夠的糧食。

而於此時,全球的兩個最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卻毫無緩和跡象。美國、德國和其他國家甚至相繼附議,相關產品和行業(諸如: 5G無線設備、半導體、鋼鐵、電力設備、移動式啟重機、稀土礦產等)應重返母國re-shore或國有化。這些新的保護措施,似乎也與自由貿易的傳統站在對立。

由164個國家組成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其成立宗旨是平息貿易開戰並且促成全球自由貿易共識。然而,除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主因-美國退出之外,大眾也逐漸對WTO能否解決貿易爭端的功效失去了信心,世界貿易組織的力量正在逐漸式微。

彭博社(Bloomberg)在今年6月曾經指出:「現今世界的全球貿易正在崩解,而WTO本身和自由貿易原則正處於真正的生存危機中。」

窘況二、「貿易保護主義」形成供應鏈最嚴峻考驗

隨著世界經濟逐漸從疫情中復甦,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復甦是非均衡的,同時也可以預期這種需求將逐漸開始增強。若然果真如此,則未來全球的貿易量、貨運表和存貨水平,將開始常規化,並且朝向疫後新型態的平衡方向進行。

這種常規化,絕不意味著可以恢復至過去正常水平。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預測,2020年全球GDP減少5.2%。以發展國家的經濟可能萎縮多達7%,儘管它們的復甦速度可能快於新興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

近幾年「貿易」佔全球經濟活動的比例約54%至60%,而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將會下降。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量將下降13%至32%。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預計貿易將下降20%。回顧過去類似的經濟衰退期,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貿易額,一季最大降幅也不過是5%。疫情對全球貿易的嚴峻影響,由此可見。


(全球貿易於2020年大幅萎縮/圖片來源:UNCTAD

新一波的保護主義浪潮興起,包括「國際經濟制裁」和「採取懲罰」等措施的急劇增加。當我們正經歷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時,這系列的貿易保護措施,將大大提高商品成本。貿易保護主義將會使供應鏈更難保持其韌性,更不用說各國將付出更高的成本代價了。

韌性關鍵一、貨物來源與供應商的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時至今日,若要恢復供應鏈的韌性,第一步即是貨物來源和供應商的多元化(Diversification)。對於許多企業與國家來說,實際上這就意味著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因為當前中國占全球製造的28%

然而,COVID-19造成的經濟重創將限縮了供應商的範圍。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又使公司對供應商的選擇量減少,企業為了爭奪中國及其他地區高效率且具競爭力的供應商,會使部分供應商成本變得更為昂貴。

現今企業,想完全脫離中國似乎並不容易。在開始現代化的40年後,現今中國擁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優勢: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勞動力、精密的自動化工程和科學技術、世界一流的基礎建設和物流系統、以及在國內和整個亞洲緊密的供應商網絡。25年前,離開中國意味著離開了低成本的製造中心。而今日,這意味著要放棄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以及放棄在COVID-19之前比美國成長快2倍的經濟體。

至於,其他嘗試著建立供應鏈韌性的傳統做法,似乎也不易成功。例如,當歷史上較低的資金成本開始攀升時,原本因預期疫情影響而採用「安全庫存(Safety stock)」增加未來庫存的企業,也可能被迫放棄傳統作法。

韌性關鍵二、加速數位化(Digitalization)與技術整合

一旦COVID-19威脅消除,幾乎所有企業都必須在效率和韌性之間重新找到新的平衡,因為後者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企業應該考慮加速數位化和技術深度整合所帶來的韌性,而不是試圖「去全球化」(Deglobalize)或縮短供應鏈的實際長度

根據先前的觀察,在COVID-19疫情爆發早期,數位領先的企業與落後者,於營運上即展現明顯的落差。數位領先的企業可以擁有妥當的科技工具,使他們準確了解供應商訂單、貨運和庫存狀態。他們之所以能夠快速做出數據導向的決策,是因為他們信任了供應鏈合作夥伴-尤其是貨運業和第三方物流業者(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3PLs);這些供應鏈夥伴隨時提供最新資訊,並即時追蹤倉儲和貨運空間。相對地,數位落後的企業就只能望其項背,自顧不暇而坐失契機。

除此之外,在COVID-19疫情中另一個非常顯著的發現是,企業於預測建模、大數據和夥伴整合等數位能力,正是主導企業韌性的關鍵因素。數位化是企業韌性的關鍵。當經濟發展相對穩定時,企業的數位化可以提供競爭優勢;而在新冠疫情等可能導致營運中斷的非常時期,企業的數位化則可以使公司即時優化原訂目標、商業模式、供應商和其他變數,甚至可以預防災難性甚至毀滅性的風險事件發生。

「真正的韌性」意味著企業已經為任何形式的風險與危機,做好準備,只有能夠先行意識到並且培養韌性的企業,才能成為明日的領導者。

(核稿: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How should we future-proof our supply chains?
圖片來源:Arno Senoner


延伸閱讀:
邁向全球化2.0 永續供應鏈管理六項思考
7關鍵讓供應鏈成為永續神奇隊伍!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