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的保護主義浪潮興起,包括「國際經濟制裁」和「採取懲罰」等措施的急劇增加。當我們正經歷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時,這系列的貿易保護措施,將大大提高商品成本。貿易保護主義將會使供應鏈更難保持其韌性,更不用說各國將付出更高的成本代價了。
時至今日,若要恢復供應鏈的韌性,第一步即是貨物來源和供應商的多元化(Diversification)。對於許多企業與國家來說,實際上這就意味著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因為當前中國占全球製造的28%。
然而,COVID-19造成的經濟重創將限縮了供應商的範圍。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又使公司對供應商的選擇量減少,企業為了爭奪中國及其他地區高效率且具競爭力的供應商,會使部分供應商成本變得更為昂貴。
現今企業,想完全脫離中國似乎並不容易。在開始現代化的40年後,現今中國擁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優勢: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勞動力、精密的自動化工程和科學技術、世界一流的基礎建設和物流系統、以及在國內和整個亞洲緊密的供應商網絡。25年前,離開中國意味著離開了低成本的製造中心。而今日,這意味著要放棄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以及放棄在COVID-19之前比美國成長快2倍的經濟體。
至於,其他嘗試著建立供應鏈韌性的傳統做法,似乎也不易成功。例如,當歷史上較低的資金成本開始攀升時,原本因預期疫情影響而採用「安全庫存(Safety stock)」增加未來庫存的企業,也可能被迫放棄傳統作法。
一旦COVID-19威脅消除,幾乎所有企業都必須在效率和韌性之間重新找到新的平衡,因為後者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企業應該考慮加速數位化和技術深度整合所帶來的韌性,而不是試圖「去全球化」(Deglobalize)或縮短供應鏈的實際長度。
根據先前的觀察,在COVID-19疫情爆發早期,數位領先的企業與落後者,於營運上即展現明顯的落差。數位領先的企業可以擁有妥當的科技工具,使他們準確了解供應商訂單、貨運和庫存狀態。他們之所以能夠快速做出數據導向的決策,是因為他們信任了供應鏈合作夥伴-尤其是貨運業和第三方物流業者(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3PLs);這些供應鏈夥伴隨時提供最新資訊,並即時追蹤倉儲和貨運空間。相對地,數位落後的企業就只能望其項背,自顧不暇而坐失契機。
除此之外,在COVID-19疫情中另一個非常顯著的發現是,企業於預測建模、大數據和夥伴整合等數位能力,正是主導企業韌性的關鍵因素。數位化是企業韌性的關鍵。當經濟發展相對穩定時,企業的數位化可以提供競爭優勢;而在新冠疫情等可能導致營運中斷的非常時期,企業的數位化則可以使公司即時優化原訂目標、商業模式、供應商和其他變數,甚至可以預防災難性甚至毀滅性的風險事件發生。
「真正的韌性」意味著企業已經為任何形式的風險與危機,做好準備,只有能夠先行意識到並且培養韌性的企業,才能成為明日的領導者。
(核稿: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How should we future-proof our supply chains?
圖片來源:Arno Senoner
延伸閱讀:
邁向全球化2.0 永續供應鏈管理六項思考
7關鍵讓供應鏈成為永續神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