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論壇系列】醫院、政府、供應鏈夥伴共聚分享醫療業低碳轉型實踐
「2024 亞太醫療永續轉型論壇」第一場次聚焦探討醫療產業的低碳轉型,由新加坡國大醫院助理營運總監李汶津分享實際醫療體系減排的實例;而衛生福利部司長劉越萍則是帶來台灣醫療體系淨零轉型的進程;另外,裕利醫藥台灣總裁周志鴻則以供應鏈的角色帶出範疇三的加乘減排策略。最後,由 CSRone 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以顧問角度,分享建構韌性醫療體系的方式。這兩年來,醫療產業在氣候行動中應擔任的關鍵角色已達共識,本文整理本場次精華,說明低碳醫療的發展與實務。

在台灣醫療產業的永續議題受到關注,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分享,台灣已有96 家醫療機構簽署永續發展承諾,總共提供超過 6 萬 5 千個病床數,以支持醫療系統的永續發展。而視野拉到全球,本場論壇主持人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研究所專任副教授申永順教授也以Health policy 期刊的研究做為開場,指出醫療健康產業對全球暖化影響顯著,且減少產業的碳足跡,可以帶來顯著之經濟、組織和健康效益,若有適當的永續策略及政策面介入,將更有助於健康產業及氣候行動。針對此一挑戰,CSRone 永續智庫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於 10 月 24 日舉辦「 2024 亞太醫療永續轉型論壇」,深入探討智慧醫療與減碳轉型議題。
新加坡國大醫院助理營運總監李汶津:醫療低碳取決政府支持、醫院系統性政策及架構建置基礎
新加坡國大醫院(NUHS)助理營運總監李汶津為醫療低碳論壇的首位講者,以國大醫院的低碳五步,為與會者帶來清楚的借鏡案例及建議。步驟包含:
1. 建立治理架構與框架(Implem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 Framework)
2. 了解並建立基準(Understand & Establish the Baseline)
3. 設定明確且有雄心的目標(Set Clear & Ambitious Target)
4. 辨識並解決關鍵領域(Identify & Address Key Areas)
5. 建立綠色文化並與利害關係人合作(Building a Green Culture & Work with Stakeholders)
在治理面向,李汶津指出董事會從上而下的管理和問責,以及醫院基層和專案工作小組由下而上的推動倡議,雙向的推動思維,可強化實踐效果;再來則是需瞭解碳足跡的計算和管理方式,設定一致性的基準來做推動。設定明確目標之後,於各項碳排項目中,進一步辨別關鍵部分來優化碳排放,國大醫院分別從能源使用、廢棄物、臨床應用等面向說明。最後,李汶津強調,醫療低碳轉型是系統性的挑戰,不僅需要技術和管理上的努力,更需建立綠色文化,國大醫院通過定期培訓、資源共享和綠色活動,提升員工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形成內外兼具的減碳行動網絡。此外,醫院還與主要大學合作,提供教育資源,培養更多醫療永續發展的專業人才。
(新加坡國大醫院(NUHS)助理營運總監李汶津以實踐案例為醫療低碳論壇首場分享開場。/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衛生福利部司長劉越萍:立基科技研發與法治保障 打造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轉型藍圖
衛生福利部司長劉越萍指出,台灣政府採取自上而下的策略來推動醫療體系的 ESG 及淨零排放目標,計畫於 2050 年達成碳中和。這一目標根據 2021 年蔡英文總統宣示的永續轉型藍圖,透過科技研發和法治保障兩大基礎,加速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社會轉型與生活轉型的實現。
(衛生福利部司長劉越萍分享台灣醫療體系的低碳策略,並強調導入碳盤查及數據化的重要性。/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以碳盤查與管理能力為主,衛福部協助醫療體系建立碳盤查基準,並依醫院等級提供支持,將碳盤查作為醫療機構的首要步驟,讓其能夠針對性地制定減排策略。透過 PDCA 品質管理循環(計劃、執行、檢查、調整),醫療機構可找出碳排的薄弱環節並予以改善。
氣候變遷風險的調適方面,衛福部已設立短中長期政策架構。短期目標著重於碳盤查和基礎設施的節能優化;中期目標(2023 至 2030年)則致力於推動綠色基礎建設,提升資源管理效率;長期目標至 2050 年,期望全面實現碳中和並推動循環經濟,以提高醫療體系的氣候韌性,確保其在面對極端氣候風險時的穩定性。
劉越萍認為要將數據轉化為績效溝通,醫院需將碳盤查結果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指標,避免僅停留在「有作」的層面。也要根據醫院規模與能力,分階段目標與資源配置,分層推動淨零行動,同時積極爭取政府補助資源。最後更需要聯合運作,避免資源集中,透過分級醫療、遠距醫療等模式,提高資源分配效率,減少碳排放。
裕利醫藥:助力醫院體系建立循環永續供應鏈
醫療體系範疇 3 的供應鏈碳排放佔比達 7-8 成,供應鏈在減排的生態系中擔任不可或缺的角色。裕利醫藥台灣總裁周志鴻表示,作為醫療供應鏈服務商,從資訊最佳化、導入冷鏈電動貨車、循環箱使用等方法,將藥廠至醫院的每個環節都導入更永續的解決方案。目前裕利醫藥在環境永續能源實踐上使用太陽能,亞洲多個物流中心安裝太陽能板,每年產生 500 萬度綠電,減少灰電使用。大幅提升節能設施在物流中心導入 LED 智慧照明,協助節能 45%、改良隔熱與空調設計,提升整體減碳效益。而在包裝與運輸上推廣再生紙漿包材均可回收再製使用,以每年用量較原木紙漿,減少 1,737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引入冷鏈技術減少 30% 能源消耗及最高指標的歐盟六期車排碳標準的柴油車,並開始試辦電動車隊。
最後周志鴻建議政府應制定明確的醫療供應鏈減碳標準,簡化新能源應用的流程,且醫療機構應與供應商合作,引入循環經濟模式,推動包材的循環使用並提升回收效率,減少一次性材料的依賴,並推廣再生能源,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裕利醫藥作為醫院範疇3轉型的重要夥伴,台灣總裁周志鴻於論壇中分享裕利的低碳供應鏈解方。/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在永續發展下台灣醫療產業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與契機
若以國家排放名次來看,全球醫療體系的排放量總和,足以躋身到全球第五大排放國。這其中不僅包含醫院運營,還涵蓋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尤其是在範疇三(Scope 3)的碳排放中,藥品、醫材設備及食物浪費占據顯著比例。如何有效降低這些隱藏的碳足跡,已成為醫療產業永續轉型的首要課題。CSRone 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指出,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弱勢群體首當其衝,不僅疾病模式發生轉變,醫療資源的不平等更被進一步放大。陳建佑進一步指出,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弱勢群體首當其衝,不僅疾病模式發生轉變,醫療資源的不平等更被進一步放大。
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導致醫療設施基礎建設、營運持續計畫(BCP)及供應鏈承受巨大壓力,不僅登革熱等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上升,相關醫療成本也以幾乎倍數增長──如果氣溫升高超過2°C,額外醫療成本預估將高達12.5兆美元。醫療機構的選址與其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息息相關,陳建佑呼籲各大機構進行全面的自然氣候風險評估,確保醫療服務的穩定性與持續性。
(全球醫療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排放4.4%,其中範疇3就占比高達7成,另外藥品、化學品、醫療器材設備、廢棄物處理等也是主要排放源。/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針對醫療產業永續發展,五大永續轉型的關鍵核心策略
陳建佑提出五大永續轉型的關鍵核心策略,第一要降低能源消耗,醫療設備耗能增加是不可忽視的挑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轉向再生能源將成為降低碳排的核心措施。第二是增加循環利用,醫材及醫療廢棄物的減量與再利用不僅能降低嵌入式碳(Embedded Carbon),也為產業帶來成本優化契機。第三則是強化供應商參與,上下游合作夥伴攜手,打造更綠色的醫療供應鏈,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第四為優化醫療服務路徑,透過改善患者就醫旅程,兼顧病患滿意度與減少環境影響,實現雙贏。最後第五步是鑑別自然暨氣候的脆弱性,以數據為基礎,評估所在地的自然脆弱性,並設計適應性強的醫療基礎設施。
陳建佑也指出,醫療產業應設定清晰的年度改善目標,逐步縮小負面影響,並實現碳平衡(Equal Point)。在達成平衡之後,推進正向影響的創造,從而為全球健康與永續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CSRone 亞太商業策略開發總監陳建佑,於論壇結尾強調醫療低碳轉型是挑戰也是創新突破的契機。/圖片來源:CSRone 永續智庫)
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不容忽視,但同時也為醫療產業提供了轉型的契機。在能源、資源、流程與合作上尋求突破,醫療產業不僅能實現永續目標,亦可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支柱。綜合本場次講者分享,健康產業的永續發展之路,始於每個決策的聯合與縱橫之思。
核稿: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延伸閱讀:
【醫療論壇系列】醫療永續雙軸轉型:政府、醫療機構與企業攜手加速智慧醫療藍圖落地
【醫療論壇系列】從氣候風暴邁向健康新紀元!看新加坡醫院如何啟動「雙軌革命」重塑醫療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