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全球發展永續旅遊13項經典準則
【重點摘要】2020年初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旅遊產業和交通運輸業面臨致命的衝擊。面對仍深不可測的危機景況,疫後國際新創非營利組織「未來旅遊聯盟」提出13項永續旅遊經典準則,以做為未來旅遊產業韌性復原與邁向永續共榮共存的指引。

過去的幾個月中,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疫情衝擊著各個產業的同時,也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全球商業行為能夠暫停,等待未來重新出發。時尚業、農業和能源市場都在疫情時刻,重新評估產業如何能更永續地發展。至於,受疫情影響最深鉅的旅遊產業,也應藉此機會重新思考未來的永續發展策略。
旅遊業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具韌性、經濟和環境友善的未來。截至目前為止,儘管各國重新開放旅遊的確切日期和地點,仍然不斷在改變;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面對COVID-19疫情的威脅,必須所有人都負起責任和相互約束的行動,才能落實永續旅遊。這是所有人的責任,不只是旅遊產業的責任。
一、國際旅遊遭疫情重挫60%到80%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預測,截至2020年底,國際旅遊業將下降60%至80%。
2020年6月18日英國《衛報》(Guardian) 記者德貝萊格(Christopher de Bellaigue)發表一篇名為《旅遊業的終結?》的文章指出:「新冠病毒帶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沒有旅遊產業的世界,她是如此恐怖而卻又如此美麗安靜。」德貝萊格認為,因旅遊停止而各地自然環境得以復原成安靜又美麗,然而對於那些旅遊產業佔比GDP甚高的國家而言,卻正面臨環境面與經濟面的雙重打擊。
近期,一些報導甚至指出,各地旅遊業的崩潰與非洲盜獵數量的增加,兩者有關聯性。以烏干達為例,其旅遊業每年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和成千上萬的工作機會,且大部分與野生動物公園有關。隨著觀光旅行的叫停,人們無法獲得收入。於是,許多當地人開始設置陷阱捕獵野生動物,以求養家糊口、補貼損失的薪資。此外,烏干達野生公園所販售的門票,是反盜獵和野生動物保護計畫的主要資金來源,如今也面臨經費縮減的情形。
美國華盛頓非營利組織「責任旅遊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ble Travel, CREST)執行主任米勒(Gregory Miller)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這些地方是透過體驗式觀光經濟,獲得支持荒野保護的經費。因此,「我們需要恢復、建立一套立足於體驗而非提取自然資源的經濟模式。否則,自然資源將遭受盜獵、砍伐、燃燒和佔用。」CREST是非營利倡議「未來旅遊聯盟」(Future of Tourism Coalition)的創始成員之一,正是這份對旅遊地點及當地資源的保護信念,提供了旅遊未來聯盟可依循的指引。
二、NGO聯盟倡議新永續旅遊型態
創立於2007年的非營利機構「全球永續旅遊理事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 GSTC),曾訂定酒店和旅遊業GSTC標準,在管理與促進全球永續旅遊發展上扮演重要地位。2020年6月在其督導下,6個非政府組織—CREST、「旅遊目的地監督中心」(Destination Stewardship Center)、「綠色旅遊目的地」(Green Destinations)、「國際永續旅遊協會」(Sustainable Travel International)、「旅遊關懷」(Tourism Cares)和英國的「旅行基金會」(Travel Foundation),這些永續旅遊的領導者共同宣布倡議「未來旅遊聯盟」(Future of Tourism Coalition)。該聯盟的使命是,當跨國旅遊開始從後疫情時代復甦時,「將旅遊目的地的需求,做為未來旅遊產業的新核心」。
三、未來旅遊聯盟:13項永續旅遊準則
未來旅遊聯盟成員,除旅遊業者之外還包括其他非政府組織的代表:政府、觀光局、公司、大學、媒體等。這些組織成員承諾,將遵守聯盟的《13項永續旅遊準則》,以提供全面性的責任旅遊暨永續旅遊行動規範,建立更美好的未來旅遊。以下詳細介紹之。
- 準則一、旅遊是目的地的總體呈現
旅遊真正的涵義,非僅旅遊產業商業行為而已,而是與旅遊目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觀相關連的總體呈現,包括文化、生態系統、自然資源、美學和基礎建設。
- 準則二、遵循國際永續旅遊規範
旅遊應遵循全球永續旅遊議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 GSTC)對於旅遊產業(industry)和目的地(destinations)所訂定的永續營運規範。
- 準則三、旅遊應呈現區域的多樣性
旅遊產品的規劃,應該足以呈現旅遊目的地之區域多樣性,包括與當地公私部門與地區組織共同合作與管理。
- 準則四、注重旅遊品質而非數量
旅遊管理應注重目的地旅遊的品質,而不在於遊客的數量。在增進旅客獨特的體驗之同時,必須遵守當地旅遊守則並促進當地經濟繁榮。
- 準則五、落實旅遊支出的公義分配原則
旅遊支出應避免偏頗、不公平的項目分配,並且旅遊的收入應保留在當地社區。
- 準則六、減少旅遊對當地的負面衝擊
旅遊成本的規畫,應納入目的地的稅收、對當地環境與社會影響和干擾為考量,並確保與旅遊相關的投資,可極大化對當地環境與社區的正面影響效益。
- 準則七、重新定義旅遊的經濟效益
與其關注旅遊在GDP中所佔的百分比,不如重新定義旅遊的經濟效益,例如增益當地小型企業、公義分配支出和促進當地永續供應鏈等指標,才更具參考價值。
- 準則八、減少旅遊對氣候變遷的衝擊
旅遊應遵循全球公認的科學共識,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旅遊產業應該投資於綠色基礎設施上,並儘可能減少空中、海上和地面旅遊運輸的溫室氣體排放。
- 準則九、發展旅遊循環經濟
在疫情公共衛生安全允許的情況下,不要使用一次性塑膠,轉換成為循環經濟模式。
- 準則十、旅遊應限制土地使用比例
將高佔用率的度假勝地限制在一個更集中的小區域,禁制度假勝地蔓延至海岸、島嶼和山區。如此一來,當地的地理特徵、多樣性經濟、當地人的近用性,以及最為關鍵的生態系統,才能夠被保留。
- 準則十一、積極促進旅客來源多元化
除了歡迎國際訪客之外,還應鼓勵國內旅遊蓬勃發展。面對危機,旅客來源多元化,可使旅遊目的地更具韌性,並且能夠提高當地居民感受其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之價值。
- 準則十二、保護當地獨特的景觀
對於當地的自然、景觀和文化資產,旅遊政策和商業模式應該善盡保護責任,甚至創造更高效益。旅遊應展現出目的地的獨特性,畢竟目的地的多樣性風貌,是旅遊何以如此迷人的原因之一。缺乏地域多樣性,旅遊不會如此歡樂有趣。
- 準則十三、結合夥伴推動責任旅遊
執行刺激與獎勵方案,讓同樣支持責任旅遊原則的旅遊相關產業夥伴,能夠共同發揮力量,建立更強韌的當地供應鏈,以提供更高質量的旅遊產品和體驗。
「未來旅遊聯盟」成員組織的執行長們,在這份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聯合聲明中指出:「若想建立長期具有韌性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復原與重生,旅遊相關產業都必須重新思考,旅遊業如何運作、為誰服務,以及重新定義何謂美好成功的旅遊。」
隨著全球各旅遊區域逐漸向外國遊客開放,此刻正是最佳時機,所有的旅遊產業以及旅遊目的地的當地組織,必須重新定義「甚麼叫做全方位的健康?」— 除了財務健全之外,也必然包括身體、文化、社會和環境的健康。
核稿編輯: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
Destinations, NGOs and Businesses Unite in Call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圖片來源:Simon Migaj
延伸閱讀:
蝦米…旅館業向醫院取經?後疫情復原策略9課題
【第六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紙上論壇系列一】永續的循環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