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 作者:Cindy Levy et al./編譯:CSRone Amy Lin

疫情之後,董事會的15項思考焦點

此刻全球疫情仍然可能復發威脅人類健康,不過卻很適合引用英國前首相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名言:「即使看不到事情結束,但此刻可以開始動手解決問題了。」

「麥肯錫韌性諮詢委員會」(McKinsey Resilience Advisory Council)是由麥肯錫顧問公司成立的一個外部顧問單位,成員包括各企業的外部董事(非執行董事),旨在提供企業風險和彈性的最新思維和靈感。本文作者群在訪談委員會成員後,整理出本文,說明疫情之後董事會和企業管理高層必須面對的15項思考焦點。

Covid-19疫情期間思考焦點

一、在「希望」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
疫情之後,多方討論與建言不斷,其中包括許多對於未來的預設與想像。企業董事會和高層領導也可能有自己的期許和願景,希望能創造企業價值並找到組織營運成長的機會。討論並設定願景固然重要,因為這些正是企業成員內心樂觀和保持信心的依據;不過,領導者卻更應該審視激勵人心的「樂觀目標」與可預見的「未來現實」兩者的差異,以避免混淆而做出錯誤決策。

二、思考下一個常態( next normal
目前董事會和高階經理可能多數只忙著解決那5%的已知問題,例如: 現金管理。然而,其它領域的大多數問題,卻仍處於潛伏未知的狀態。為此,董事會需要針對「下一個常態」( next normal)進行討論並研擬策略;高階管理者則需要盡力找出潛在問題,並與董事會合作以提前部署。
提升企業韌性的關鍵,不在於能否更精確地鑑別風險項目,而在於企業能否強化快速判讀錯誤的能力,並且先於同行即著手進行調整。企業韌性來自於因應風險的速度,這可能是任何組織未曾擁有過的新功能,企業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建構。

三、留意高階主管與員工之間的鴻溝
對高階管理人員而言,他們容易適應家庭和工作的變化,對於不明確的執行流程和工作方式,也能靈活適應,甚至可能覺得非常有效率而且是未來潮流。然而,對於許多基層工作者而言,「不明確」與「變化」很可能是一件糟糕的事,打亂所以的程序與價值。遠距工作加深了精英階層與普通員工之間的鴻溝,而企業組織、地方和國家層級之間,也確實在疫情後存在著緊繃的互動關係。

四、重視自雇者、兼職和小型企業的存亡風險
在整體經濟發展系統中,專業自雇者、工時計薪、中小型企業的工作者,他們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卻在這波疫情中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千萬不要等到為時已晚時,才關注到這些群體所面臨的困境。

五、藝文教育觀光等產業需要支持
包括高等教育、藝術、體育、觀光等被嚴重衝擊的特定產業和組織在內,都在這波疫情的影響下於死亡線邊緣掙扎,留意需要企業支持才能存活的產業與組織。

Covid-19疫後的思考焦點

六、疫情的中、長期衝擊,依產業地區差異甚大
組織高層需要審慎思辨,疫情對於特定產業以及地區之間所造成衝擊,其中有甚大的差異。這個步驟很重要,因為有些行業可能永遠無法復原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七、平時企業即已經潛在的誤失有哪些?
董事會和高階主管都需要審思,疫後這段期間組織應該聚焦在哪個議題上。思考的問題包括:
第一,既已知單一採購風險極高;為何我們依舊忽略供應鏈彈性不足的問題?
第二,沒有任何一項技術能具有永久的價值;為何我們還朝更深專業化的方向投入資源進行鑽研?
第三,面對技術與消費者偏好不斷變化、企業利潤逐漸下降;為何我們仍拒絕開發新的商業模式?

八、如何因應日漸劇烈的「反全球化」浪潮?
疫情爆發後,各國採取自保行動,民族主義日益高漲,各國興起「反全球化」風向。以跨國藥物開發產業而言,製藥公司總部的所在國家/地區的居民,會希望優先獲得藥物,而禁止跨國藥商向全球輸出藥品或醫療用品。儘管跨國公司與各國政府的溝通經驗非常豐富,仍可能發現此刻企業組織很難與各國多方變動、潛在衝突的利益關係人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私部門和利害關係人之間,將會更需要中介機構進行調解。

九、企業需要建構新型態政府關係
在人們極度不信任自由市場機制的背景下,各國政府正採取強而有力的干預與管理措施。毫無疑問地,各國政府對於如何重新建構自由市場,各有不同的討論與做法。後疫情時期,企業可以說是被丟到政府新形態關係的場景中,而且還在掙扎。政府的佈局通常會各部門、中央與地方不同調,而且各部門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也未盡相同。因此,企業界正在尋找一個新的「政府關係」模式,然而截至目前,沒有人知道處理如此複雜關係的基本架構是什麼。 

十、資金來自何處,附帶哪些條件?
政府正在用新的資金來支持各個產業、組織。然而,政府會得到什麼回報?是否會扭曲了市場機制?公司如何管理新形態的資產負債表以擺脫危機?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企業需要更多的資金,但資本市場是否足夠值得信賴?又有誰能控制整個交易過程?政府在此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應該增加國家基金嗎?上述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十一、利潤和現金流量如何平衡?並且必須抉擇正確
目前諸多公司都陷入營運困境,有些公司甚至正在以超過組織的底線的耐受度在進行融資。不過,這並非永續經營的最佳做法,多數公司都需要一份關於如何平衡利潤與現金流兩者的操作指南。十二、責任併購的觀念興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