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系列28】COP引領全球碳市場進展
碳市場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重要工具,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COP)的推動,將行動逐漸具體化。從《京都議定書》奠定基石到《巴黎協定》確立多邊框架,再到最新COP29對全球碳市場機制的完善,碳市場的發展歷程不僅見證了國際社會的減碳努力,也為全球經濟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標準化的指引。本文概述減碳路徑發展提供讀者參考。

提到碳市場,不得不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締約方大會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自1995年起,COP 每年召開一次,聚集來自全球的國家代表,共同商討減碳目標及氣候行動路徑,並推動全球性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是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主要論壇。
《京都議定書》碳市場的基石
1997 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與會各國通過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要求工業化國家在未來的承諾期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引入了三種靈活的減排機制,即國際排放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IET)、共同減量機制(Join Implementation)和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這些機制為後續的碳市場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COP大會歷年重要決策。資料來源:南極碳自行彙整)
全球碳市場現狀
在全球共同推動碳市場發展的背景下,目前全球已有36個碳市場正在運行,佔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此外,還有14個碳市場正在建設中,顯示出對於碳定價機制需求的持續增長。2023年,全球碳市場總收入達歷年最高,達到737.89億美元,同時全球碳價持續上升。其中,歐盟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以其嚴格的規則與高效的運作模式成為領先者,2023年碳價均值高達90美元/噸,穩居全球之首。相比之下,其他地區的碳市場發展仍面臨政策與技術的挑戰,但也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各國碳市場發展差異
儘管全球碳市場蓬勃發展,但各國受減排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差異等因素影響,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水平,在短期內難以實現顯著增長。例如,亞太地區的碳市場總體建設發展時間較短,且納入碳市場的比例也不高,因此其碳價與歐美市場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請見下方圖)。儘管如此,澳洲、韓國等許多亞太國家已有相關策略,或正在規劃相關政策改革,這些相關配套規則的完善,將有助於提升碳市場活躍度,促進企業加速投入減碳。
(2023年全球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價格一覽。資料來源:《Emissions Trading Worldwide: 2024 ICAP Status Report》 2024年全球碳市場進展報告)
COP29 的重要進展
隨著 COP29 談判落幕,目前與會各國通過了《巴黎協定》中第六條第四款有關全球碳市場機制相關的準則,顯示全球碳市場已逐步完善。未來,碳交易不僅是促進各國減排的重要工具,更能實現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及國家永續發展目標。
碳市場的成熟化運作並非一蹴而就,從《京都議定書》的試水階段,到《巴黎協定》確立多邊框架,再到 COP29 聚焦的第六條細則落地,我們見證了一個日益成熟且多元化的碳市場,也為企業參與全球碳市場提供了更清晰、標準化的指引。
碳市場的未來充滿潛力,但同時需要各國政策與技術的共同推進。隨著市場規則的不斷完善,技術創新與資金投入的持續加強,碳市場正在向更高效、更公平、更透明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ICAP):《2024年全球碳市場進展報告》
核稿編輯: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如需轉載請經過同意並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南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南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碳權系列27】為何眾多企業的 SBTi 承諾目標被移除?
【碳權系列_2024亞洲概況】亞洲國家碳市場最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