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
|
作者:Silvia Pavoni/編譯:CSRone 黃姿胤
永續報告框架百百款,企業應使用哪種?如何解析?
【重點摘要】COVID-19疫情和氣候變遷的雙重壓力,使得企業面臨出版永續報告書的壓力激增。對企業來說,當前推動永續報告書的障礙有二:其一、種類繁多的報告書框架彼此競爭,有時甚至形成矛盾,讓投資人難以判斷。其二、全球的報告書準則缺乏強制性與一致性。到底企業應該如何抉擇?

過去幾年,許多企業開始對外展現其為永續議題努力的成果,希望為自己優良企業的形象加分。運用這種溝通模式的企業越來越多,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目前企業揭露永續資訊的框架眾多,固然可清晰化企業的永續作為;然而,有些框架重疊、甚至衝突矛盾,也導致企業永續部門人員疲憊不堪。
除了造成永續部門人員的困擾疲倦之外,投資人也越來越難在可能是互相矛盾,甚或是差異很大的數據之間,做出最佳投資組合的判斷。過往投資者的問題是缺乏數據,現今投資人的挑戰則是如何妥善地驗證和解釋不同機構所生成的數據。
眾多永續報告框架,功能與目的各異
對此,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名譽主席金墨文(Mervyn King)表示:「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些眾多永續報告框架的訂定者,其動機皆出於永續公共利益善念,卻彼此激烈競爭,這是令人無法理解與包容的事情。」該組織成立於1997年,主要從事制定永續發展報告書的準則。
他進一步指出,企業決策過程中必須將環境與社會因素考慮進去,以便讓企業去「創造價值」而不是「破壞價值」。
GRI框架:最廣泛被採用、符合利害關係人期待
截至目前為止,儘管GRI有許多爭議,GRI框架仍然是全球企業或機構永續報告最廣泛使用的工具框架。SASB框架:注重ESG對財務層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