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日本並非現在才開始推動氣候行動。早在2006年,為了解決排放量高的企業的問題,日本政府就已經建立了強制性溫室氣體計算與呈報系統。而SBT則是近年的行行動方案。
2005年,索尼SONY成為第一個設立SBT的公司。隨後,有44家企業(共18個產業)亦陸續設立了SBT。2017年,日本環境省透過補助經費,協助企業設定SBT及低碳創新。2018年,日本成為第一個在化學產業上設立SBT的國家。
截至2019年,日本設立SBTs的企業數量飛速增長,並且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擁有最多設立SBTs企業的國家。且相關補助計畫已達到約莫1.5億日圓,相當於140萬美元。整個計畫,將會有顧問協助申請通過的企業設定SBT,並逐漸拓展至中小企業。於2020年前,整體目標上,日本希望至少有100家企業設立SBT並通過審查。
在日本,私人企業主要是依據SBTs來參與氣候行動。而當氣候行動轉變成為一項企業競爭優勢時,無疑地會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因此,環境省與經濟產業省(METI)於2019年一同公布相關指引、計畫協助公司參與再生能源倡議行動-RE100,並依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揭露企業資訊。
除此之外,我們亦可以從日本加入加強透明化以達共同創新協會 (Partnership to Strengthen Transparency for co-Innovation, Pasti)的行動中,看出日本在國際上主要聚焦在企業參與及創新,如同上述提及的長期策略為重要核心。
基於日本在設立SBT準則的豐富經驗,加上該準則囊括了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地球暖化1.5°C》的相關內容,日本已經成為其他國家在設立長期氣候目標時值得效仿的典範。而且日本的許多標竿企業,也藉由價值鏈影響其上下游,促使政府訂定相關減量目標政策,樹立了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典範。
依據巴黎氣候協定,制定SBT相關國家目標推動產業共同為氣候目標行動是可行的。日本成功轉型為低碳社會有兩大關鍵因素:企業參與和補助政策 (如:再生能源補貼政策),這些因素有效地使日本自碳排高峰的2012年至2018年,碳排量減少了10%。
日本企業在追求成為全球SBT領導者之時,同時也面臨下階段的挑戰: 何時when以及如何how把SBT從公司層級推動至國家政策?儘管情況尚未明朗,但長期策略發展進程指出,最大的可能是從企業及產業協會的自發性規範開始做起。
儘管日本的企業參與以及創新商模已見成效,但仍不足以對抗氣候變遷。對抗氣候變遷,必須由政府建立起相關的政策與法規,督促並導引企業達成排放減量,公佈表現較差的企業和它們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並妥善運用自願性或強制性的手段,才能促使公私部門形成互利的正向循環。
(資料來源:GreenBiz/圖片來源:CSRone 邱雅翎 編譯)
誠如上文所述,政府積極推動設立SBT以及企業爭相設立儼然成為全球趨勢。依據碳揭露專案的企業及供應鏈全球執行長撰文所指,除了降低碳排放以對抗氣候變遷外,企業設立SBT帶來的好處: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
Japan is leading on business climate engagement. Will ambitious policies follow?
圖片來源:Jasmin Sessler
延伸閱讀:
如何擬定一套成功的TCFD氣候策略?
全球29個基金挹注40億美元採取氣候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