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於化學性回收並沒有一致性的名稱,應該立即制定統一的名稱以避免混淆,讓無論是社會大眾、供應商、製造商、或回收商未來在進行回收或再利用時能有效辨識。
許多國際大品牌為了未來成長及有限的再生塑膠資源,包括adidas、Unilever、P&G、Danone、及Interface等,皆紛紛和研發化學性回收的公司簽訂合約。塑膠製造大廠Indorama和SABIC也策略性的投資了化學性回收技術整合公司,包括英國倫敦的塑料能源有限公司(Plastic Energy Ltd.)、塑料回收加工企業Loop Industries和Ioniqa、以及化學公司BASF、Eastman Chemicals和LyondellBassell。
平均來說,這些化學性回收技術花了17年才從概念到應用,算是十分緩慢。若要在2025年之前有更高比例的應用程度,塑膠回收產業需要更多的投入來加速成長。
「在目前的物理性塑膠再製回收系統下,我們看到的挑戰是缺乏品質好的回收品、如何減少塑膠污染、以及提供充足的供應量,」閉環合作夥伴中心的策略影響倡議副總裁Ellen Martin表示,「必須全面解決這些系統性的挑戰。」
除了技術本身的突破,尚需要能夠規模化的商業模式、有彈性的技術應用生態系、以及強大的市場吸引力。塑膠產業如何利用化學性回收,有效地將塑膠再利用的循環缺口關上,這即是致勝公式。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The 5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emical recycling
圖片來源:Paweł Czerwiński
延伸閱讀:
海洋塑膠一億五千萬噸 行動六步驟緩解環境負擔
我們何時才能開始以「設計」來實踐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