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 作者:CSRone 王詠葎

Greenbiz報告:2022全球永續發展10大趨勢出爐!

致力於推動綠色經濟的國際知名媒體機構GreenBiz,在家用清潔和化學消費品製造商──莊臣公司(S. C. Johnson & Son, Inc.)的支持下,由信用評級公司標普提供相關數據,共同出版《2022綠色產業報告》。

此份報告匯總標普Trucost數據庫,以及標普全球1200指數中組織的環境績效數據,當中含括來自31個國家,總計約占全球70%股票市值的企業體。內容的十大關鍵趨勢主題,包含循環經濟、永續礦產、綠領人才、運輸碳中和等。本文摘錄項全文主題,提供讀者參考。這些趨勢都再再昭示著,永續已不再是企業加分條件(nice-to-have),而是必備的競爭力

趨勢一、人資為員工挖掘宗旨(purpose),強化企業永續體質

在Greenbiz的報告中,讓永續DNA真正深植在企業中靈魂人物,或許不是你第一個會想到的執行長,反而是人力資源部門。人資負責企業招募與培訓人才,幾乎與每一個員工溝通,從執行人員到企業最高管理階層(C-suite)。因此,在注重企業宗旨(purpose)的今日,人資也逐漸成為企業高層重要的永續發展策略夥伴。

人資扮演著啟動、點燃組織文化和內部流程的關鍵功能。然而,員工在這個世代,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離職潮的影響之下,更在乎且反思工作的意義。因此人資不再僅需關注多元、平等與共融(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的議題,更需關注員工們的工作狀況,並將其與企業組織的宗旨、總體目標結合,以達到人才永續。

根據2021年麥肯錫針對企業員工情緒的研究指出,63%的員工希望企業(雇用者)能夠在日常工作當中,提供更多具有意義的工作項目。企業協助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不僅使得員工更滿意生活,且使績效提高,同時企業也能更有效留才。另根據研究顯示,相較於薪水福利,千禧世代(Millennial)與Z世代更傾向為有著相似價值觀的企業工作。他們不僅認同企業,作為其中一份子,他們更有信心與能力帶來改變。

企業亦可以透過徵才宣傳,強化企業宗旨文化(purpose-driven culture),包含提供員工退休計畫等。另外,讓員工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瞭解如何為生存環境帶來改變,也是一種強化方式。例如勤業眾信在2021年開展氣候學習專案(Climate Learning program),帶領超過330,000位員工瞭解氣候變遷的帶來的影響,並邀請員工們一起許下氣候承諾。又或是後疫情時代,企業可提供更多元化的辦公時間、地點,因應員工的需求,像是美國普華永道(PwC)在2021年宣布,其旗下40,000位客服員工能夠在任何地方工作。

ESG浪潮出現,不僅對企業帶來環境與經濟的影響,在投資人開始關注企業的基石 – 人力資源政策的此刻,更給了人資一個明確定位。在企業中扮演特殊與重要角色的人力資源部門,需要在這個世代透過策略,為企業的重要資源 – 人才,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趨勢二、全球對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重視,已達關鍵轉折點

「淨零排放」的關鍵字熱度在2021年迅速上升,許多國家、企業紛紛做出承諾,為減緩氣候變遷盡一份心力。但要有效地應對氣候危機,減碳目標需要與生物多樣性齊頭並進,然而這在企業界卻很罕見。

事實上,2020年全球44兆GDP中,有一半以上的經濟活動倚賴自然。雖然部分企業已經意識到生物多樣性流失,將對其營運與供應鏈帶來隱藏風險;然而,當企業決心應對生物多樣性議題時,困難便一一浮現。例如,生物多項性並無可量化的準確數字,無法如同金融市場般交易,因此企業在量化生物多樣性議題存在一定難度。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常被視為慈善舉措(philanthropic work),故未被視為風險控管的項目;對大部分企業而言,生物多樣性更是個陌生的議題。

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包含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多樣性,而先行的企業也著眼相關風險應對計畫。全球前六大食品公司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已投資再生農業計劃,計畫與農民和牧場主合作,以恢復土壤和授粉者的棲息地。而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與其合作夥伴,在2021年投資保育110,000 英畝的紅樹林。此計畫預計保護約31種紅樹林,更可有效從大氣層中移除二氧化碳,同時取得碳信用額度。

致力於企業與環團合作的非營利組織──Business for Nature,其新聞總監Lucy Coast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企業需共同做出對淨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承諾」。儘管生物多樣性議題作為未開發的荒原,不過在自然相關財務揭露任務小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 的努力下,生物多樣性的議題逐漸被重視。TNFD已於2021年9月成立,並發佈工作計畫書,將在2023年啟動框架,並與全球監管機構合作測試框架可用性。將會以市場可用性、科學基礎、自然相關風險、目標導向、框架整合性以及全球包容性等原則,定義出自然相關風險,識別可靠來源數據,並制訂相關指標。這個正在發展中的的揭露框架,將有助於企業減少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負面衝擊。

趨勢三、企業供應鏈脫碳關鍵,共享、統一碳數據計算

企業供應鏈中,範疇三的間接排放為企業碳排的主要來源,在藥品產業中,佔據了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三;在消費性產品的範疇三排放佔比更高達92%。然而,範疇三的碳排放量難以追蹤,也缺乏一致性的方法學。再者,面對日益複雜的供應鏈,致使許多下游供應商,將碳排源頭轉嫁與其供應商。有些企業甚至會排除某些營運活動,或在宣稱使用再生能源的情形下使用石化燃料。因此,建立統一、共享的碳會計管理系統是現今必要任務

不過如今此現象正在改變當中。美國新創企業Higg與永續成衣聯盟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SAC)開發一套共享的自我評估工具提供具規模的服裝、零售業及品牌商,追蹤不同供應鏈的各項評估指標,包含環境、社會及勞工績效等,作為未來改善的依據。目前已有超過2萬家工廠、品牌加入Higg 網絡,共享能源使用數據和其他ESG指標。在其他產業上,陶氏化學(Dow)及巴斯夫(BASF)在內,共有34個化工相關企業組織與together for sustainability合作,共同製定生成和共享排放數據的規則

除了產業內的共享數據,為求計算更精確的供應鏈排放量,其他的服務商也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如EcoVadis的全球供應鏈碳行動解決方案(Carbon Action Module)認證,為採購團隊提供洞察供應商的碳管理。不過由於供應商分佈多元,計算精確的範疇三碳排放量仍有困難。WBCSD在2021年3月成立了「價值鏈碳透明度探路者倡議專案(Value Chain Carbon Transparency Pathfinder)」,專注在初級碳排放資料的共享,同年11月已與35個來自各大產業的利害關係人,共同提出《Pathfinder Framework - Guidance for the Accounting and Exchange of Product Life Cycle Emissions》指南,使企業能夠更細緻地瞭解供應鏈的細節碳排放,以改進業務決策並實現淨零目標。預計在今年將開始試行,協助不同的碳排放計算技術與共享數據。

而其中一間時裝公司在使用Higg的共享數據後,便與合作的60間供應商,針對減排績效高的供應商,建立更多合作機會;排名墊底的供應商則減少、停用商品。另外,在其他產業別,尤其是具有技術背景及環保意識的員工,可能會透過數據,推動改變。因此值得期待的是,在不久的未來,企業可透過共享數據,標示出產品的碳排放量;而消費者得以從產品的發票上,看到碳排數據,進而做出選擇,這將會成為企業的重要競爭力。

趨勢四、全天候再生能源使用,帶領全球邁向淨零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