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專注環境與永續發展的跨國顧問公司 ERM(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旗下的永續發展研究所,於今年 1 月發布《2025 年趨勢報告:永續商業的未來路徑》(2025 ANNUAL TRENDS REPORT: The Path Forward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本文從報告中的十項關鍵永續趨勢出發,涵蓋 ESG 整合、供應鏈轉型、揭露規範變化到政治環境變動等面向,進行綜合整理並提出具體的企業回應與行動建議,協助領導人洞察趨勢背後的推力,從而掌握轉型契機。

專注環境與永續發展的跨國顧問公司 ERM(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旗下的永續發展研究所,於今年 1 月發布《2025 年趨勢報告:永續商業的未來路徑》(2025 ANNUAL TRENDS REPORT: The Path Forward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報告指出,儘管全球面臨來自氣候衝擊、貿易爭端與政策不確定性等多重挑戰,企業與投資者仍普遍將永續發展視為提升韌性與競爭力的核心策略,並持續投入脫碳、供應鏈重整、產品創新與利害關係人互動。特別是在 AI 等新興技術的加速推動下,永續行動的部署將進一步深化至營運流程之中,成為日常營運的一環。2025 年將是企業從「設定目標與揭露資訊」,走向「整合風險與價值創造」的關鍵轉捩點,更多企業開始透過系統化的轉型規劃,盤點氣候、自然與人權相關的風險與機會,藉此識別最具潛力的行動優先項目,並強化決策邏輯與資源配置。
本文從報告中的十項關鍵永續趨勢出發,涵蓋 ESG 整合、供應鏈轉型、揭露規範變化到政治環境變動等面向,進行綜合整理並提出具體的企業回應與行動建議,協助領導人洞察趨勢背後的推力,從而掌握轉型契機。
【2025 十大永續趨勢重點】
- 實際行動對抗氣候變遷:致力實現 1.5°C 限溫目標
- 重視人力資本的價值:回應多元退潮與員工關係挑戰
- 整合 ESG:從應對反彈到強化永續治理
- 守護自然生態系統:從揭露風險到落實保育行動
- 簡化永續揭露流程:從多元標準整合邁向資料可信透明
- 打造永續且具韌性的供應鏈:在貿易重組與氣候風險中布局未來
- 推動永續生產與消費:從減塑行動到綠色製程的全方位轉型
- 應用科技實現永續:在高能耗與創新應用間取得平衡
- 尊重基本人權:在永續轉型中強化公平與問責機制
- 因應政治環境變化:在地緣動盪與政局轉折中維持永續進程
趨勢一、實際行動對抗氣候變遷:致力實現 1.5°C 限溫目標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再創新高,使氣候變遷目標更加嚴峻。2024 年被歐盟氣候服務機構正式認定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並首次出現暖化溫度超過 1.5°C 的情況,引發海洋過熱、極端氣候與經濟損失預警。聯合國報告指出,若欲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各國需在 2030 年前將排放量較 2019 年減少 42%,至 2035 年減少 57%。儘管如此,氣候行動在國家層面進展不一,部分國家因對科技過度依賴或政策不足而遭法院糾正。這些發展彰顯各界亟需加快減碳力道,以避免全球暖化邁向 3.1°C 的高風險路徑。
與此同時,全球再生能源投資與部署快速加速。2023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較前一年成長 50%,達 500 GW,創歷史新高;IEA 預測,直至 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將達 2022 年的 2.7 倍,超越國家承諾水準近 25%。資金動能方面,2023 年能源轉型投資總額達 1.77 兆美元,2024 年預估將突破 2 兆美元,連續第二年超過化石燃料投資。儘管 COP29 在籌辦與協商過程中爭議不斷,但最終仍成功促成兩項重要成果:一是將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承諾自每年 1,000 億美元提高至 3,000 億美元(2035 年前實現);二是正式確立由聯合國主導的全球碳市場規範(巴黎協定第 6.4 條)。
企業在實踐氣候承諾的同時,也面臨電力需求爆炸性成長的挑戰──AI、資料中心、電動車與電氣化應用推升用電量,部分公用事業因此延後燃煤機組除役時程。科技業如微軟則因 AI 與雲端基礎設施,導致碳排增加近三成,故積極成立供應鏈減碳團隊,並評估使用核能等低碳電力選項。企業若無有效能源管理策略,不僅難以達成減碳目標,更可能出現反效果。
對希望在氣候行動上邁出實質步伐的企業,報告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 運用雙重重大性與情境分析方法,找出企業在能源轉型中最脆弱與最具潛力的環節,據此排序行動優先順序。
- 制定具財務量化基礎、具前瞻性的氣候轉型計畫,內容應涵蓋減碳路徑、治理架構與氣候倡議策略,並納入公正轉型之相關影響。
- 將氣候轉型計畫納入財務規劃體系,使其成為企業資本支出與營運策略的核心參考依據。
- 評估是否納入「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指標,揭露產品與服務可減少的排放量,並建立計算基準、收集必要數據,並在可能情況下取得第三方查證。
- 面對科技驅動下的用電需求上升,尋求降低能耗與碳排的新策略,例如提升能源效率或改用再生能源、核能等低碳電力。
趨勢二、重視人力資本的價值:回應多元退潮與員工關係挑戰
近年來,企業積極推動多元共融與性別平等,但在全球社會與政治極化下,相關倡議正遭遇日益明顯的反彈,尤其在美國最為顯著。2024 年多家大型企業因外部壓力調整多元政策──從 Tractor Supply 取消多元職位與目標、到 Walmart 禁止使用「多元」詞彙並限制特定商品行銷──顯示企業在回應社會分歧上日益謹慎。同時,美國法院也推翻納斯達克董事會多元規範,使企業多元進程更添變數。勞動市場中的少數族群進展停滯,例如 2021 至 2023 年間,美國 S&P 100 企業的非裔員工占比甚至略微下滑。
性別平等方面亦顯疲態,美國女性擔任主管職比例近十年僅小幅成長(2015 年的 37% 增至 2024 年的 39%),高階職位如副總與執行長職雖有所提升,但仍未達到與男性相當的代表性。全球女性勞參率在 2024 年上升至 65.7%,但女性在領導職位的占比僅約 25%,與進入職場時的 50% 相去甚遠。此外,性別薪資差距持續存在──2024 年女性平均收入為男性的 83%,顯示若無結構性改革,薪資落差難以根本消弭。
除了人力結構議題,員工孤獨感與動力不足也成為企業須正視的挑戰。Gallup 調查顯示,全球有 20% 的員工每天感到孤單,遠距工作者甚至高達 25%;23% 員工真正投入工作,但全球因此每年損失 8.9 兆美元的生產力。虛擬會議過多、表面工時與無法真正休假亦增加壓力,導致亞太區員工生產力與參與感低落。此外,工會與罷工行動於多國再現,從美國碼頭工人罷工、韓國住院醫生抗議醫學招生政策等,反映勞工正在更加地積極主張自身權益。
儘管挑戰加劇,企業若能善用人力資本管理,仍能創造顯著正向效益。2024 年牛津大學研究指出,Indeed 員工福祉排名前百大企業的表現優於 S&P500 與 Nasdaq。MSCI 也證實,人力資本管理優異企業在亞太、歐洲與北美市場普遍有更佳投資回報。此外,愈來愈多企業將人力資本指標(如員工留任率、參與度)納入高階主管獎酬制度,2024 年已有 70% 的 S&P500 企業實施此政策,歐洲更高達 83%──代表企業逐漸認知員工福祉與績效的正相關關係,並願意以制度支持員工成長。
企業若要修改其應對人力資本議題的模式,應考慮採取以下行動:
- 以具激勵作用的人力資本指標(如參與度、離職率)連結高階主管獎酬制度,並在組織內部建立透明溝通與問責機制。
- 面對社會分歧,避免壓抑討論,應建立尊重對話的規則與員工培訓,引導敏感議題的開放交流以強化組織韌性。
- 積極回應員工孤獨與倦怠問題,檢視虛擬會議、加班文化與彈性休假政策,重建高效與健康的工作節奏。
- 強化多元與性別平等策略,在監管限制與社會觀感變動下重新定義推動方式,確保進程具韌性且具備實質成效。
趨勢三、整合 ESG:從應對反彈到強化永續治理
美國 ESG 輿論反撲持續升溫,不僅企業溝通受限,甚至出現撤出國際倡議聯盟的情況;歐洲則面臨永續規範整合與產業競爭力平衡的挑戰。同時,全球各地針對漂綠行為的法律與執法行動加速,期望強化企業永續主張的透明度與可信度,以因應外界對 ESG 的質疑聲浪。
美國企業面臨來自政治勢力與保守派資金的 ESG 壓力,影響其永續策略的公開表述。多家金融機構與資產管理業者於 2024–2025 年間相繼退出「淨零銀行聯盟」與「資產管理人淨零倡議」,突顯企業對 ESG 立場的不確定與顧慮。相較之下,歐亞地區的永續投資動能依然穩健,如歐洲永續基金規模高達 2.8 兆美元、東亞永續債券市場亦年增 29.3%。歐盟則積極推動整併 CSRD、分類法與盡職調查指令,並於 2025 年初提出 Omnibus 法案草案,以減少企業法遵負擔,提升法規整合度與執行效率。
在各國消費者與投資人對漂綠疑慮升高之際,政府也加強對虛假環境宣稱的規範。自美國、澳洲、南韓到南非,皆有對漂綠行為開罰或提告之案例。歐盟於 2024 年通過「賦權消費者指令」,禁止如「氣候中和」與「可生物分解」等無實證基礎的標示,並推進「綠色宣稱指令」,要求企業以明確方法與資料佐證永續主張。加拿大與英國也分別修法強化永續標示與金融溝通準則,反映監管機關力求遏止漂綠,重建社會對永續溝通的信任。
在多重壓力下,部分企業選擇淡化 ESG 用語或調整目標設定,甚至出現「默綠」(Greenhushing)現象──即刻意少說 ESG 進展。儘管如此,多數企業仍認同永續對成長與競爭力的重要性。研究指出,將永續內化至營運流程的企業,營收成長高出同業 16%,超越同儕獲利機率更高達 52%。此外,ESG 表現日益成為企業併購評估關鍵,有 72% 的交易因 ESG 疑慮而喊停,且 43% 的企業表示願意為高 ESG 成熟度的標的支付額外溢價。這顯示,儘管 ESG 言論收斂,企業對永續能力的評價標準反而更加實務導向。
為因應 ESG 趨勢與外界期待,報告建議企業可考慮以下行動方向:
- 針對企業公開表態進行風險情境模擬,思考「若選擇表態並公開,可能引發哪些反應?企業應如何管理其後果?」
- 強化 ESG 溝通準確性,透過重大性評估與生命週期分析,釐清產品與永續議題對企業影響,並清楚向利害關係人傳達。
- 投資 ESG 數據收集與揭露系統時,優先選用可與 CSRD、ISSB 等主流準則接軌,並具備跨部門、跨地域延展性之方案,便於併購整合與長期應用。
- 發展內部決策工具與分析方法(如邊際減排成本曲線、情境分析等),用以辨識最具成本效益的永續科技投資標的,並促進 ESG 與營運績效雙贏。
趨勢四、守護自然生態系統:從揭露風險到落實保育行動
森林砍伐與生物多樣性喪失仍在加速,遠遠超出永續容許範圍。2023 年全球森林減少面積達 637 萬公頃,不僅等同於釋放 38 億噸二氧化碳,更遠離零砍伐目標門檻。亞馬遜雨林在乾旱與高溫加劇下,森林火災規模創下新高,生態系統瀕臨崩潰邊緣。與此同時,野生動物數量亦快速下降,自 1970 年以來,淡水生物族群數量平均下滑達 85%。雖然 COP16 已就原住民族權益與遺傳資源利益共享等議題取得進展,但國際間對生物多樣性保育資金缺口仍存分歧,減緩整體行動力道。
(203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需求與現有資金流量比較,距離2030年前所需的1.15兆美元資金仍有高達9420億美元的缺口。資金需求主要分布於農地、外來種防治、放牧地、漁業、沿岸區、森林等生態系。圖片來源:《2025 年趨勢報告:永續商業的未來路徑》)
儘管揭露行動大幅提升,但企業實際落實自然保育行動仍有限。根據 2024 年自然行動 100 的評比,多數企業雖聲明具保護自然意願,僅 1% 有具體行動(如雙重重大性評估)。而又,金融機構對森林砍伐風險的揭露與管理普遍不足,超過半數高曝險機構並未制定相關政策。另方面,企業也日益重視原住民族和在地社群的參與及合作,如加拿大 TC Energy 與澳洲 Longreach Maris 皆設立具文化敏感度的夥伴計畫,從培訓、就業、捕撈權分配等層面,強化其自然策略的在地連結與文化尊重。
為回應自然保育與生物多樣性議題,報告建議企業應考慮以下行動方向:
- 將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與森林風險納入永續報告內容,並善用 TNFD 框架提升揭露一致性與可信度。
- 主動強化與森林砍伐相關風險之透明度,採取如供應鏈篩檢、定期揭露與負責任採購等實質作法。
- 與原住民族和在地社群建立具法律約束力之合作機制,重視傳統知識、平等分配保育利益,並落實尊重與維護其權利。
趨勢五、簡化永續揭露流程:從多元標準整合邁向資料可信透明
永續揭露正加速邁向全球強制化,ISSB 標準已被多國採用,涵蓋全球逾五成 GDP。2024 年歐盟 CSRD 規範正式啟動,美國、印度、南韓等主要市場亦相繼提出強制性揭露要求,並優先聚焦氣候議題。為降低企業遵循成本,標準制定機構加強協調,GRI、ISSB、CDP 與 TNFD 等單位已建立互通揭露架構,協助企業提升報告一致性與合規效率。此外,歐盟與 IFRS 也推出數位化分類架構,鼓勵企業以結構化資料格式揭露,為未來審計與投資比較奠定基礎。
此外,也可以看見揭露規範朝向產業與議題導向發展。GRI 已於 2024 年針對礦業發布產業揭露標準,並計畫於 2025 年擴及金融、紡織與人力資本等領域。亞洲與新興市場亦相繼推出在地化準則,如馬來西亞為五大產業提供永續揭露指南,中國也在研擬自願性 ISSB 對應框架,預計於 2030 年建構強制性架構。此趨勢進一步推升企業對高品質資料的需求,從資料一致性、可信度到可驗證性,皆成為揭露準備重點。
企業正加速導入 ESG 數據管理系統,以取代傳統試算表工具,降低錯誤並提升效率。IBM、Microsoft 等科技供應商亦紛紛推出符合 CSRD 的報告模組與自動化工具;儘管如此,多數企業仍未具備完整的保證準備度──2024 年調查顯示,僅 29% 企業具備足夠制度與人力應對永續資訊查核要求,雖高於去年的 25%,但多數公司仍處於初期階段。投資人則進一步成為揭露進展的重要推手,不僅積極向企業施壓以提升揭露品質,也透過股東行動要求企業對齊雙重重大性原則與氣候轉型計畫。
因應永續揭露發展趨勢,報告建議企業可採取下列行動方向:
- 將 ESG 數據管理從人工試算表轉向專業平台,提升揭露流程之準確性與一致性,並確保符合多元監管要求。
- 持續擴展揭露數據的品質與範疇,推進從「有限保證」至「合理保證」,建立明確的內部流程、職責與查核文件。
- 參考同業標竿與領先企業作法,強化永續目標設定與財務報導整合,提升揭露透明度與可驗證性。
積極回應投資人與監管機構關注議題,調整揭露架構與資訊呈現方式,以確保與國際揭露趨勢接軌。
(全球主要永續揭露規範與準則時程總覽(2021–2030),包括歐盟、美國、ISSB等相關法規的發布與生效時間點。資料來源:《2025 年趨勢報告:永續商業的未來路徑》)
趨勢六、打造永續且具韌性的供應鏈:在貿易重組與氣候風險中布局未來
2025 年地緣政治緊張與關稅政策激化,導致供應鏈穩定性充滿不確定性。美國持續對中國課徵高額關稅,並針對太陽能與電動車零組件強化貿易防線;中國則回應擬限制電池正極材料等技術出口。印尼與印度亦針對多項產品祭出重稅,區域供應網逐漸重組。部分國家轉向「近岸外包」與「在地生產」,促使墨西哥、越南等鄰近新興市場成為全球製造新重鎮,同時提供企業重設供應鏈永續標準的契機。
與此同時,國際能源總署預測,2030 年前能源轉型推動關鍵礦物需求將倍增。中國仍主導多數礦產供應,歐美國家積極投資與立法因應,如歐盟《關鍵原物料法》與美國《國防生產法》資助相關專案,加強提煉與回收能量。14國與歐盟組成「礦物安全夥伴關係」,共同建立可信供應體系。碳定價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開始重塑供應鏈,歐盟 2024 年擴大碳交易系統涵蓋範圍,2026 年將全面啟動 CBAM,英國、印度與南非亦陸續宣布綠色運輸與碳排規範,加速排碳密集型產業轉型壓力。
供應鏈面臨多重衝擊,包括極端氣候導致的斷鏈、重大勞工糾紛,以及永續法規帶來的轉型陣痛。2024 年前半年全球供應鏈中斷次數增加 30%,部分原因來自如德國《供應鏈法》、歐盟《森林砍伐禁令》與 PFAS 法規等法令生效,導致合規成本升高。而洪水與熱浪衝擊生產設施,巴拿馬運河乾旱限航、美加罷工事件亦造成全球物流瓶頸。企業則強化風險管理,調整生產布局,並加快揭露與減少範疇三排放(Scope 3),同時導入數位產品護照(DPP)提升供應鏈透明度,支援循環經濟實踐。
針對希望提升供應鏈永續與韌性的企業,報告建議可從以下方向展開:
- 密切追蹤重大貿易政策變化與關稅風險,評估是否需重新分散生產據點與供應來源。
- 主動盤查並揭露上游與下游客戶活動的範疇三排放,結合產業聯盟合作減碳,共同推動供應鏈去碳化。
- 搶先布局數位產品護照(DPP)試點計畫,與產業組織與夥伴共構標準,特別針對電池、紡織與包裝等高關注品類。
- 針對氣候風險與人權法規變化,建立供應鏈情境分析與彈性應變策略,確保營運穩定與法規合規。
趨勢七、推動永續生產與消費:從減塑行動到綠色製程的全方位轉型
全球塑膠與電子廢棄物量持續攀升,聯合國《塑膠公約》談判進度延宕,各國紛紛以稅制與生產者責任機制(EPR)加強管制。德國、印度、馬來西亞與加拿大陸續施行塑膠稅與回收義務,要求製造商提高再生料使用比例並揭露塑膠使用情形。在消費端,儘管通膨壓力持續,近八成消費者仍願意為永續包裝多付費,反映環保訴求已成產品選購標準之一。股東行動亦成為推動企業減塑的重要力量,如 Disney 與 Choice Hotels 便在股東倡議下訂定減塑目標。
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見電子廢棄物增長尤為迅速,2022 年全球產生 6,200 萬噸 e-waste,僅 22% 被妥善回收,損失約 620 億美元可回收資源。生成式 AI 興起帶動資料中心汰換潮,預估至 2030 年 e-waste 將再增長 3~12%。製造業也面臨轉型壓力,水泥與鋼鐵等高碳產業正投入低碳製程發展,包括使用綠氫、電解製程與碳捕捉等技術。瑞典、印度與歐洲企業陸續宣布重大投資案,如 Stegra 建構全球首座大型綠鋼廠、Heidelberg 推出碳捕捉水泥產品,展現綠色製造的可行性與商機。
企業亦逐步導入循環設計與再利用策略,惟整體進展仍有限。2023 年首度納入塑膠揭露的 CDP 調查中,僅 21% 企業辨識塑膠風險,41% 尚未盤點其塑膠使用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儘管 Unilever、Coca-Cola 等企業因應現實挑戰調整減塑目標,創新實踐仍持續擴展。Amazon 推行原廠包裝直寄與客製化包裝減量計畫,Colgate 亦將可回收牙膏管全面擴展至全球產品。辦公設備商 Humanscale 推出產品翻新回收機制,強調產品耐用性、可維修性與材料健康,展現循環經濟思維。
面對生產與消費領域的永續挑戰,企業可考慮以下策略以加速轉型:
- 加快導入低碳技術,例如碳捕捉、綠氫與電解製程,提升製程效率與減排效益,與產業領頭企業接軌。
- 強化產品永續性與營運環境影響的揭露,涵蓋風險盤點、績效指標與改善策略,回應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期待。
- 主動分享創新永續實踐,鼓勵產業間知識交流與標準建立,加速低碳與循環模式的推廣與落地。
趨勢八、應用科技實現永續:在高能耗與創新應用間取得平衡
人工智慧(AI)快速滲透各行各業,儘管其助力永續的潛力備受期待,但高速成長的能源需求已引發對脫碳進程的疑慮。據研究,美國資料中心 2023 年用電量達 1,760 億度,2030 年恐突破 5,800 億度,AI 成為未來主要耗能來源之一。全球能源結構將成關鍵變數,高碳或低碳供電將決定 AI 對氣候影響的程度。與此同時,AI 也可強化電網管理、可再生能源預測與災害防救,聯合國已啟動 AI 災害韌性倡議,凸顯技術雙面性。
AI 快速擴張亦引發倫理爭議與社會風險,各國陸續推出規範機制──歐盟通過《AI 法案》,依風險高低對應不同使用限制與透明義務,美國勞工部發布開發與應用準則,而中國、瑞士與印度等地企業亦自發建立內部治理架構,落實 AI 倫理原則。
企業在加速採用 AI 同時,也逐步建立負責任應用機制。IBM、Salesforce 與 Novartis 等皆制定 AI 治理原則或風險指引;阿里巴巴則針對生成式 AI 發布治理白皮書。部分企業更進一步將 AI 應用於永續行動,例如 Amazon 與 Meta 結合 AI 模型進行碳移除材料與建材碳足跡優化分析;Johnson & Johnson 與 Bayesian Health 則運用 AI 進行疾病預測與新藥開發。AR/VR 應用亦逐漸成熟,如 Delta 航空以 VR 進行除冰訓練,將每日訓練人數由 3 人提升至 150 人,並大幅降低成本與資源耗損。
面對科技與永續交匯的關鍵時刻,企業可考慮以下策略以善用技術優勢並控管風險:
- 建立 AI 倫理與治理框架,涵蓋內部指引、風險分類與跨部門審查機制,確保技術應用符合組織價值與社會責任。
- 探索 AI、AR/VR 或空間運算等技術在減碳、節能與循環設計等領域的應用潛力,並與外部開發者合作導入客製化解方。
- 評估導入「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的可行性,用於建築節能、廢棄物減量、水資源模擬與產品設計優化等永續關鍵場域,並確保資訊基礎設施足以支撐其運作。
趨勢九、尊重基本人權:在永續轉型中強化公平與問責機制
隨著永續治理趨嚴,全球各國加速推動企業尊重人權並強化營運透明度。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於 2024 年通過,但在多方妥協下適用範圍大幅縮減,引發歧見與國際關切。另類進展包括歐盟禁止販售強迫勞動製品、美國更新負責任商業行為國家行動計畫,並成立「社會與不平等資訊揭露任務小組」(TISFD)。這些規範與架構展現政府加強人權責任鏈管理的趨勢,也將進一步推動企業揭露其社會影響與風險。
2024 年,多起具指標性的司法訴訟突顯人權議題的重要性:歐洲人權法院裁定瑞士未積極減排,構成對公民人權的侵害;比利時農民控告 TotalEnergies 對氣候災害負責;而 BHP 與 Vale 因巴西尾礦壩潰堤案在多國面臨巨額賠償訴訟。能源轉型進程中也頻繁出現人權爭議,光是 2023 年,全球關鍵礦產產業鏈即發生 91 件人權侵害事件,逾六成涉及原住民族知情同意權。2024 年韓國鋰電池工廠火災造成 23 名移工身亡,再次喚起社會對工安與勞動條件的關注,促使各國在 COP 框架下強化「公正轉型」的制度對話。
面對風險與責任升高的情勢,企業逐漸回應並強化與社群的連結。加拿大推動「利益共享架構」,能源公司 TC Energy 宣布將管線資產股權讓渡 5.34% 給多個原住民族社區;哥倫比亞與紐西蘭亦有太陽能與地熱電廠實施股權合作與分潤制度。另一方面,全球僅有約一成企業符合人權最低標準,多數仍缺乏具體薪資保障與盡職調查制度。即便再生能源產業亦難免爭議,但已有七成風能與太陽能開發商設置人權政策並建立申訴機制。Vestas 被評為最佳實踐者,展現企業在加速轉型下仍可兼顧社會責任與問責治理。
為因應永續轉型下日益嚴峻的人權責任,企業應主動採取以下策略以降低風險並強化社會信任:
- 攜手原住民族社群建立共享利益機制,如股權分配或收益分潤,並考慮成立原住民顧問委員會提供文化與治理建議。
- 針對能源轉型可能涉及的土地權、勞動條件與資源衝突等議題,執行全面性人權盡職調查,辨識供應鏈潛在風險。
- 建立可供內外部利害關係人使用的人權申訴機制,並確保有清晰的處理與補救流程。
- 定期檢視供應商是否涉及重大人權爭議,並視風險情況重新評估合作關係,以維護品牌聲譽與永續表現。
趨勢十、因應政治環境變化:在地緣動盪與政局轉折中維持永續進程
2024 年全球選舉潮正在重塑永續政策走向,多場選舉對氣候政策構成關鍵影響──部分地區去碳化力道趨緩,另有國家則推動混合型氣候策略。與此同時,法院判決與貿易爭端使得永續法規面臨更多挑戰,企業因應政治變局的壓力與風險顯著升高。
歐洲保守勢力抬頭,可能影響歐盟交通與建築領域的去碳化進程;印尼新任總統預計加速電動車供應鏈發展,但同時持續擴大燃煤出口。美國方面,川普再度當選引發了市場對清潔能源政策回撤的擔憂,部分企業如 TotalEnergies、Duke Energy 已暫停綠能投資計畫,韓國電池廠也放緩在美設廠進度。此外,美國最高法院推翻《Chevron 原則》後,永續法規將面臨更多法律挑戰。荷蘭法院則駁回先前要求 Shell 減排的判決,顯示司法路線在推動氣候行動上遇到阻力。
政治不確定性也導致貿易摩擦升溫。美中關係持續緊張,雙方相互限制半導體與關鍵礦物出口,並擴大出口管制名單。電動車則成新一輪爭端焦點,歐盟、加拿大與美國皆在 2024 年針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中國則透過 COP30 平台爭取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納入議程。面對法規與貿易障礙升高,企業紛紛調整政策立場與對外溝通策略,例如 Unilever 與 Walmart 強化對責任政策參與(RPE)的揭露與管理,亦有日歐企業主動倡議推動更進取的永續法規。
為因應瞬息萬變的政治與政策環境,企業可從下列幾方面著手,以維持其永續轉型的韌性與正當性:
- 定期評估國內外氣候相關政策與法規變化,確保去碳化目標與行動可因應情勢調整。
- 多元布局碳捕捉、核能、電動車等去碳技術領域,並參與能源基礎建設改革,拓展轉型機會。
- 建立負責任的政策參與策略(RPE),主動與政府及產業協會合作,共同推動科學基礎之永續政策,並確保資訊透明與利益一致性。
- 完善治理架構,賦予董事會在政策倡議上的監督與指導角色,以強化策略一致性並回應利害關係人期待。
核稿: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2025 Annual Trends Report: The Path Forward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圖片來源:2025 Annual Trends Report: The Path Forward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延伸閱讀: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永續顧問洞悉:揭開下一張永續新王牌!不畏 DEI 逆流,TISFD 將引爆「社會韌性衡量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