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發布的氣候變遷財務揭露框架,彙整了企業需面對的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成為金融業了解氣候變遷對標的公司潛在風險與機會的重要框架。
針對銀行業,聯合國環境署金融倡議(UN Environment Finance Initiative, UNEP FI)與銀行業代表企業,提出《拓展視野》與《新氣候導航》兩份報告。將實體氣候風險、機會對違約機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 PD)與放款成數(Loan-to-Value,LTV)設為銀行對未來風險掌握的關鍵指標,成為銀行業了解氣候變遷實體風險與機會對於放款組合影響之全新方法。這顯示銀行業制定氣候策略時,了解氣候變遷現象及其如何轉化為金融上的風險至關重要。而更積極的作為,KPMG認為銀行亦可鑑別並投資在低碳經濟下,相對具有發展潛力的工程和技術供應商,發展出新獲利的機會。
赤道原則是一套適用於金融機構的自願性風險管理框架,用於評估、分析和管理大型專案融資的潛在環境與社會風險。行政院於2017年底核定之「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明確規劃未來將以循序漸進方式,鼓勵銀行簽署赤道原則,提升銀行爭取國際聯貸案件的利基。目前國內共有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台北富邦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已正式簽署了赤道原則。
KPMG報告認為,由於赤道原則著重的環境與社會風險領域,非傳統金融從業人員之專業。這成為銀行業的一大挑戰,包含符合赤道原則的政策修訂、流程調整到資訊系統建置等過程。KPMG建議,若銀行欲導入赤道原則,首先一定要確保高階管理階層的支持,再來須與其他赤道銀行積極交流學習,最後應增加銀行內環境和社會議題專業人才。這樣才能克服導入赤道原則過程中非傳統挑戰。
綠色金融是ESG永續金融大傘下的一個項目,指的是可提升環境效益的資金挹注。近年來金管會大力鼓勵國內金融業發展綠色金融,期望銀行業增加對綠能產業授信,擴大赤道原則適用範圍,透過鬆綁銀行授信及籌資規範,以協助綠能產業取得銀行融資。
綠色債券(green bond)則是這十年間新興崛起的金融工具,不計債券種類,限制資金應用於新成立或既有被認可綠色專案項目之部分或全部融資,或再融資。涵蓋的項目包含再生能源開發、能源效率改善、污染防治以及綠建築等。報告指出,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在2017年逾1,600億美元,2018年則可望突破2,000億美元。台灣也於2017年公布了「綠色債券作業要點」,供在國內發債的發行機構遵循。至2018年底,已有23檔綠色債券在國內發行,總額度近新臺幣540億元。而發行綠色債券優點如下:
1.可吸引潛在責任投資人
2.加強與投資人在企業永續議題的溝通
3.債券潛在的溢價
4.塑造及提升聲譽
5.提升內部對於企業永續發展目標的認知,以及政府支持。
就銀行而言,不論是本身發行綠色債券,提供客戶資金使用於綠色環保項目,或是承銷綠色債券的發行,皆可提升本身ESG績效與形象,以及響應政府綠色金融政策。最後報告認為,繼綠色債券之後,銀行業將可透過更廣泛的金融工具,擴大結合本身核心業務的ESG影響力。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KPMG《2019台灣銀行業報告》
圖片來源:KPMG《2019台灣銀行業報告》、 Thomas Tucker
延伸閱讀:
如何擬定一套成功的TCFD氣候策略?
最新投資報告:ESG + SDG = 企業永續低利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