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的自然生態系統中,資源不斷被使用、挪用、分配及回收,以備將來使用。而在都市中,我們也能將廢棄物視為「資源」進行管理,透過舊物翻新、重複使用、損壞維修或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在減少廢棄物的同時,創造現代社會的工業循環,讓循環系統降低資源的消耗量與生產成本。
(圖片來源/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翻譯/循環經濟基金會)
都市內最常見的廢棄物非廚餘莫屬。廚餘含水量高達約76%,除了運送過程中容易發酵酸臭之外,在焚化爐燃燒之際還會降低爐心溫度,產生更高的燃料成本。因此,在過去傳統的觀念下,廚餘通常被拿來當作天然肥料進行農業施肥,而現今則透過技術的研發,為糧食廢棄物找到新的角色與定位。
「從現在起,公共汽車將由你家的香蕉皮負責加油。」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公共汽車公司在2013年發布了這條創意十足的公告,而這恰好就是將廚餘回收再利用的最佳案例。挪威公共汽車公司的此項舉動,不但減少了廢棄食物腐爛的機會,更同時降低燃燒石化燃料所產生的有毒氣體,還能確保廚餘不會造成垃圾堆積、環境污染等衍生問題。
另外,廚餘「變身」新能源的案例也出現在荷蘭。遠在北歐的荷蘭每天曾多達43萬條麵包被丟棄,一年被浪費掉的麵包重量更高達1億2千萬公斤,如此龐大的數據讓當地一個名為Broodnodig的團隊決定採取行動。他們研發了一台能將發酵麵包產生生質能源的機器,並提供給當地的麵包店,使其能透過機器轉化出的甲烷當作烘烤麵包的能源,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並同時降低用電成本。
同樣的故事也在台灣上演。諸多傳統產業和新創團隊也開始把巧思放到「剩食廢棄物」上。
食品業者大量回收製程中的鳳梨果皮及纖維,運用化學科技萃取鳳梨根莖中的酵素,製成消除皮膚傷痕與結疤的藥膏。此外,他們更將鳳梨皮提煉出纖維素與木質素,更進一步製造出纖維素奈米纖維(Celluouse Nanofibers,CNF)不僅使其成為新一代的環保包裝材料,更廣泛運用到汽車、飛機、面板和成人尿布等用途上,大幅促進環境永續性。
都市內的循環經濟也可以聚焦於生活、工作與休閒娛樂,落實於每位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以台灣知名部落客「一場沒有垃圾的婚禮─婚禮紀實」為例,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做起,透過事先的安排、溫馨的提醒。即便是婚禮等重大活動,減少廢棄物產生、重複使用資源其實並不困難,反而能帶來更多便利。
此外,循環經濟也需仰賴新技術的協力支援。位於內湖的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日前即與以區塊鏈工程師所組成的新創企業市民永續公司合作,推出「企業員工共乘」計劃。只要員工願意開放空閒座位讓同仁們免費共乘,就能獲得公司的停車優惠。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汽車共乘,不僅實踐照顧員工、節能減碳的CSR專案,還能累積碳權使用的研究資料、降低都市壅擠的車潮,規模若能持續擴大,閒置的車位還能轉做廠區週邊綠化使用。
為逐步實踐循環經濟,國際組織創新網路社群(Innovation Network for Communities ,INC)聚焦於都市內的對話並出版《Life After Carbon》一書,其論及循環都市可試行的4大方向。
政府、社區民眾必須開始與產業界討論產品的生產方式,統整都市內各式資源、建立管理系統,並鼓勵產業界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整合廢棄物管理的知識,一同思考及規劃,將企業設計產品之初便導入「生產者責任」的概念,自源頭減少原物料的使用。
企業及政府可施行綠色採購,將環境標準、產品生命週期、碳排放、廢棄物等因素納入大量採購考量。一般消費者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動支持願意施行循環經濟的企業,擴大產業鏈的價值。
藉由廢棄物管理與監控機制,政府及企業能清楚了解什麼產品容易被消費者丟棄,進一步評估產品特性、分析產品零件或組成較少被使用,並從製程中改善原料使用方式。
此概念源自於區塊鏈的核心技術。透過產品數位化(如:建材銀行)與規格化的方式,將汽車、建築物等產品「拆解」成不同部位,當其中一部份損壞或失去功能時,僅需透過小部分的維修、更換便能解決問題,讓生產者不再需要重新製造整個產品。帶領民眾更專注於維修、翻新與再利用的循環觀念。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
《循環經濟》、中國時報、「一場沒有垃圾的婚禮─婚禮紀實」、「桌上型」廚餘處理器:台灣新創 Bionicraft 用大自然的方法,讓剩食化身桌上的綠意
Circular economy in Europe、CIRCULAR ECONOMY IN CITIES、4 ways that cities around the globe are going circular
圖片來源:《循環經濟》、Andrew Haimerl
延伸閱讀:
不用大動作 ! 珍惜食物從微型改革出發!
甫結束的WBCSD年度高峰會,永續標竿企業的CEO與CSO們在談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