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CAT就各國氣候行動進展進行評比、資料來源:Climate Action Tracker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化石燃料發電量於2017年首次下降。雖然川普努力復甦煤炭產業,再生能源與天然氣仍逐步取代煤電。然而,聯邦政府的氣候政策在川普的執政下未有進展反而倒退,包含:
1. 提高進口太陽能板的關稅。
2. 環保局考慮採用新法取代潔淨能源計畫,新法弱化汽車與卡車的燃油效率標準管制。
3. 土地管理局延遲石油與天然氣開採的甲烷排放規範。
4. 內政部擴大海上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
中國的CO2排放量在2017年創下歷史新高,這是因為煤炭使用在過去三年來創下新高(但仍低於2013年的峰值),且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增加所致。
1. 若未來煤炭使用降低,中國CO2排放量可能在2017年就達到峰值。反之,若煤炭消費維持現狀,且沒有導入管制政策限制其他溫室氣體,在2030年以前,排放量將持續上升。
2. 依照目前政策,中國有望達成或超越其國家自定貢獻(NDC)
3. 儘管2017年的排放量增加,但中國宣布其在2017年達到了2020年的碳密集度目標,較預期時程提前了三年。
歐盟仍沒有提出足以回應巴黎協定1.5°C升溫限制的政策,現有政策亦無法達到自身2030年的目標。歐盟執委會將在2019年第一季召集成員國,研擬新的長期策略,這將是其回應巴黎協定的機會。
1. 電力部門的溫室氣體減量速度最快,但仍須加速淘汰煤電(煤電於2017年占歐盟電力部門排放量的66%),必須在2030年前盡量完全淘汰。目前已有九個成員國設定煤電淘汰目標。
2.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的改革以及新空污法規的採用,有望降低煤炭的競爭力。
3. 歐盟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放緩,2014-2016年的新增裝置容量較2010-2012年降低40%,背離全球趨勢。
4. 運輸和建築部門也需要加緊行動,歐盟在電動車的使用上仍落後於中國、印度、挪威、美國加州。
依照目前實施的政策,印度有望超越其在巴黎協定承諾的目標。如印度完全實施電力計畫草案(Draft Electricity Plan),將可在2030年以前就達到「非化石燃料發電占比為40%」的目標。
1. 國家能源政策( National Energy Policy )草案預期在2040年前達到:超過60%的電力由再生能源供應。
2. 持續下降的太陽能與再生能源的儲能成本,可能促進低碳投資。而電力計畫草案已確定2022年後不再有新增的煤電裝置容量。同時,印度也試著打造自身成為(低碳)運輸的全球領導者。
目前的煤電廠興建計畫將對政府未來的減碳效益造成嚴重風險。若再生能源沒有進一步推動,且核電未重啟,預估2030年以前日本的煤電占比將持續攀升。
1. 政府正致力於新的能源基本計畫(Basic Energy Plan),但令人失望的是,如何改善其2030年的再生能源電力目標、如何轉型為低碳能源系統未被納入計畫討論。反而,計畫內容著重於2050年前新的核反應爐能否被建造,以及如何降低因為支持再生能源發電而產生的經濟成本。
2. 國內兩個關鍵部會在國家長期發展策略上意見分歧: —環境省(MOEJ):聚焦於2050年以前國內如何達到減排80%的目標,且強調需要儘早導入成熟的碳定價機制。 —經濟產業省(METI):強調2050年國內達到減排目標的困難性,反之,其著重於日本在全球減排上的國際貢獻,且批評近期要導入的全國碳定價。
韓國政府最近發布了一項新的15年「電力供需計畫」,證實文在寅總統有意增加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這也是韓國政府願意採取更多氣候行動的積極信號。
1. 在該計畫中,目標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提升至20%,但仍重度依賴煤電,預期煤電占比在2030年時仍超過三成。
2. 減排的承諾仍相當微弱,預期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1990年水準的2倍以上。韓國同時也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氣候政策在過去一年沒有進步,雖然澳洲聯邦政府聲稱他們仍在減排目標的道路上,但目前看來沒有相應的事實基礎支持。
1. 聯邦政府仍持續將煤炭作為能源安全的解方,低估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且無明確的氣候政策。其面臨再生能源投資放緩,以及被鎖定在化石燃料基礎設施上的雙重風險。
2. 在州的層級上,民間及商業部門已採取較積極的行動,大多數的州/地區擁有強大的再生能源目標或零排放目標。
3. 南澳大利亞(SA)被視為全球的領導者,其風力及太陽能的發電占比已超過48%,且擁有世上最大的鋰離子(儲能)電池、創新的再生氫與虛擬電廠計畫。然而南澳政府最近的變化可能延緩其進展。
4. 澳洲家庭正在大量裝設小規模的太陽能板(裝設太陽能板的家庭占比達15%,為全球最高)且越來越多家庭將其與儲能電池相結合。同時,公眾意見支持再生能源和氣候政策。
資料來源: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圖片來源:veeterzy、Climate Action Tra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