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0 | 作者:CSRone

善於合作的企業更有永續發展優勢

最近一份研究顯示,為了朝向永續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願意與供應商、NGO、政府,甚至是競爭者合作,當永續的議題越來越複雜時,企業會發現他們無法獨自產生重要的影響力。這些策略轉型的需求,將促進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合作關係,雖然不同的合作關係有不同的目標,但大致上可歸類成以下幾點:

建立標準與推廣常見案例
分享資訊或與外界溝通
建立影響力的根基(如:政策制定者或供應商)
投資共享以降低成本或風險

Intel即是透過與其他組織的合作,來鞏固教育的品質的一個例子。從2001年到現在,Intel已於全球的教育產業投資近5億美金,在明白無法獨自完成這項任務之後,Intel透過與教師團體的合作,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執行學術研究與教育訓練,同時他也和出版商或黑板供應商等,投身於教育產業的企業合作,來服務教育資源缺乏的地區。

同樣的,當德國巴斯夫化學公司(BASF)面臨著全球食物營養的挑戰時,他也加入成為守護全球油與主食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 for the Fortification of Oil and other staple foods , SAFO)的一員。他和許多非營利組織以及政府單位合作,致力於在傳統食物中增加營養價值,BASF甚至發起公眾參與活動,來傳達全球面臨到的能源、糧食、水等各項挑戰。 

報告也指出,IntelBASF的行為,是全球趨勢的象徵,也代表著企業永續活動,從舊有總是隨機行動而引起與公部門緊張關係的模式,轉變為策略轉型的倡議,並且有許多組織的加入,這些合作關係不僅有共同的目標,同時也可以為企業創造效益,像是影響建立產業標準的機構,或是獲得前進新興市場的機會與資源等。

 

然而,喊口號的人總是比實際行動的人來的少,根據研究顯示,僅有47%的企業實施這種永續合作的模式,而其中61%的企業表示他們的合作關係非常成功,但只有不到30%的經理人認為他們成功地擁有永續合作夥伴。

各企業的董事會也有同樣的情形,86%的企業認為董事會應該要在企業永續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卻只有42%的董事會被認為有適度參與其中,然而這樣的參與程度事實上有礙於企業的永續發展。 

即使如此,企業相互合作的例子還是不少的,像戶外品牌Timberland就和皮革工作團體密切合作,確保公司採購的皮革是來自於對環境友善的皮革廠;電子行業行為準則(EICC)透過與企業、勞工、政府、社會、投資人及學術界等的合作,協助全球電子供應鏈永續發展。其中報告也發現,成功與外界合作的關鍵因素包含堅強的內部合作、共同的語言、勤於討論潛在的夥伴關係、建立對的進場與退場策略、找到對的人,還有董事會的高度參與等。

 

此外,成功的合作關係當然也需要有當責的企業。聯合國全球盟約在2014的下半年將372間企業除名,原因在於他們連續兩年沒有做到與外界進行有效的溝通,而在2014年當中,被除名的企業數量總共有657間,即使如此,加入全球盟約的企業依然多於被除名的企業,僅僅在2014年的七月至九月間,就有729間企業的加入,這樣的結果也顯示,全球的各大企業越來越願意與外界合作,且當責的企業才有機會和其他夥伴發展出成功的合作關係,並共同邁向永續發展。

 

圖片來源:Chris Lott

資料來源:Study: Businesses Strengthening Sustainability Through Collaborations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