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1 | 作者:CSRone永續智庫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 陳建佑

永續顧問洞悉:ESG評級市場掀風暴!3大迷思揭開永續糖衣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類針對氣候變遷、社會公平正義的意識與討論,已然邁入歷年最高峰。涵蓋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面向與意涵的「ESG」字詞,更隨著永續評級機制與各類基金組成的推出,受到全球資本市場的矚目,並瞬間躋身為全球最為熱門的話題。

成為主流投資顯學的ESG,動輒牽涉資本市場中數百億美元的資金流動,而多數投資人亦會參考永續評級機制所給予的判定結果,來評估該企業組織是否為「健康、優良」投資標的。因此,這些評級機構評核出來的結果,對企業組織影響巨大。然而,在ESG投資市場逐漸過熱、疫後經濟復甦等因素的攪動下,全球資本市場已然掀起一場針對ESG評級市場混戰的激烈思辨。

批評與思辨四起:撥開ESG評級糖衣,其實暗藏魔鬼毒藥?

在各國媒體普遍報導下,企業實踐ESG的「正面效益」廣為人知,包含「具有良好的投資報酬表現」、「能長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股息增長」以及「具有高度韌性以因應風險衝擊」等標籤。這些正向循環,促使更多企業組織加入ESG實踐行列。

綜覽國際現已有30多家評級機構,發展出超過600項永續評級(ESG rating),而其中較為受到多數投資人關注的機構包含MSCIS&P GlobalISS ESGMoody’sBloombergFitchFTSE Russell,以及Morningstar旗下的Sustainalytics

(受到多數投資人關注的評級機構/CSRone永續智庫整理製表)

每家公司皆會依據廣泛的ESG主題評估全球企業組織的相關表現,並給予一個等級、分數,或是將表現尤佳的企業其納入「永續指數」當中。對於獲取高分、高等級,或是被納入永續指數的企業而言,表現上無疑是為組織營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藉此帶來更高度的市場曝光與投資基金,卻也有可能不知不覺中踩入ESG複雜評級生態的漩渦中。

2022年5月,標準普爾500 ESG指數(S&P 500 ESG Index)將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移出名單後,使得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公開怒批「ESG根本是一場騙局!」而ESG核心目的本是希望「促進世界以更永續的方式經營」,為何近年來引起包含政府、企業組織與投資市場的熱烈爭辯?其關鍵就在ESG評比制度的限制當中。

迷思一:夾雜偏見、分歧與有限性的評核方法

無論你是熟稔ESG評級的專業投資經理人,亦或是永續從業人員,不難發現同一間企業組織在不同評級機構中,都有可能獲得「天差地別」的評級結果。這是因為相異的評級機制各有一套評核方法,導致各機構在「評級範疇」與「指標權重」的差異形塑了巨大的分歧。

此外,美國資本結構委員會(ACCF)更於2018年發布的研究指出,市場規模較大的企業往往能輕易獲得更高的ESG評級結果。而這些偏見除了規模、產業特性之外,也包含了因各全球地區監管單位要求不一致,導致揭露方式與程度有所落差。各種侷限性原因塑造的評級差異,不只為投資者創造了一個更為混亂的資訊戰場,亦可能打擊企業組織提升ESG績效的動力,讓企業在盲目追逐更高的評級結果中迷失了方向。

迷思二:你可能沒意識到的潛在利益衝突

隨著ESG評級市場快速發展,其競爭也愈演愈烈,更創造了「ESG評級服務的運作空間」。近年已可見部分評級機制在公開企業組織於ESG表現的成績後,提供相對應的工具、服務或數據資料,以協助企業組織進一步提升ESG評級結果。

這些評級機構「指出病因,再開藥單」的經營方式,正式引起各國監管單位的注意。除去歐盟早早開啟針對ESG的評級市場的研究與討論外,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IOSCO)亦開始研究ESG評級和數據在商業上的影響與挑戰,試圖解決現行評級市場缺乏資訊透明度、方法一致性、來源有限性與評級偏見等問題。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更於2022年2月點名評等市場的混亂,並特別強調了ESG信用評級與相關產品服務,正為市場帶來新的「潛在利益衝突風險」。為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正加速制定規範,以打擊資本市場「漂綠」(Greenwashing)的氾濫。

迷思三:ESG立意的「本末倒置」和盲目追逐的「資源錯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