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2 | 作者:CSRone 倪上筑

Greenbiz出版2021全球永續發展10大趨勢

致力於推動綠色經濟的國際知名媒體機構GreenBiz攜手全球金融巨頭S&P Global子公司Trucost共同發布了一份《2021年綠色產業趨勢報告》The 2021 State of Green Business Report),內文說明2021年10大永續發展趨勢。其中包含在持續波動的大環境下,企業應如何發展出評估方法,來降低可能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採用一系列的策略,來增強組織成長。

此份報告為GreenBiz與主要提供金融資訊數據的Trucost所編列,其匯總標普500指數和標普全球1200指數中組織的環境績效數據,並結合Trucost數據庫中所涵蓋的1.5萬家企業資訊,深入洞悉、計算環境與組織相互影響所造成的經濟衝擊。

此份報告涵蓋10項趨勢包括:電動車、永續航空、社區投資、水產養殖、企業挺身倡議等。本文選擇編譯下列5項關鍵趨勢,以饗讀者。

趨勢一、「藍碳」(Blue Carbon)成為熱門投資標的

氣候危機不斷升溫,洪水、乾旱、森林大火、暴雪等氣候事件所造成的衝擊也愈發巨大。全球新聞報導的「氣候異常」,也逐漸成為新時代的「氣候常態」。

隨著各國政府、企業紛紛設立願景以邁向「淨零排放」(net-zero)或「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的同時,諸多解決方案、投資相關技術和各式「永續商機」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過去各式減碳解決方案中,尤以森林、綠色植物的「綠碳」之自然儲碳功能較廣為熟知,並成為主要碳匯來源。不過,近年科學家開始注意到海洋固碳的潛能不亞於森林。而這些深藏於紅樹林、海草床、鹽沼裡的碳,即被視為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

根據一份澳洲研究指出,地球約70%為海洋,沿岸生態系統卻僅占全球面積2%。然而,這微小面積的沿岸生態系統,每年、每單位面積的固碳速度,卻比熱帶森林、溫帶等地區高出10倍之多。在氣候變遷衝擊愈形嚴峻、各國政府紛紛建立碳交易市場的環境中,「藍碳」勢必將成為未來一大減碳投資趨勢。然而,為追求經濟發展,部分地區沿海的「藍碳」生態系統也正面臨快速消失的困境,使得海洋固碳的成效逐漸降低。

加拿大跨國電商巨擘Shopify在2019年承諾投入每年500萬美元的資金,協助那些已具備創新綠色能源技術的單位,進行研發。其中,接受Shopify資金支持的Running Tide正建構海藻、海帶等作物生長平台。該計畫透過生物特性封存二氧化碳,並使其飄移、沉落至能夠吸存碳的北大西洋深處,以此達到減碳目的。

另一方面,Shopify也投資了透過發展「碳捕獲」技術,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氣候管理獨角獸公司Planetary Hydrogen。該公司藉由「SEAOH2系統」將海水分子直接分解為氫氣和氧氣,且生成「綠色氫氣」,取代過往化石、電子或食品產業的高污染氫氣提取過程。此項方法,還可將生成的鹼性產物添入海水中,有效減緩因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海洋酸化現況。

趨勢二、ESG的發展轉折點:「S」社會面向成永續主流

在過往企業發展ESG的過程中,代表著社會面向的「S」多半擔任配角功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社會議題與效益,難以用量化估計。故過去多數企業對於社會面向的投入與發展,多抱持消極的態度。然而,隨著2020年初COVID-19的全面擴散,瞬間翻盤了全球企業在ESG上優先發展的次序規劃。社會輿論及投資人等多方面的壓力,迫使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對於組織內部性別平等、人權與勞工健康與服務等議題,頓時使ESG中的「S」備受重視。

ESG中的「S」面向包含了性別平等」、「人權和「勞工照護」等社會面向議題。如今,國際間已對「人權」、「性別平權」等普世價值廣泛認可,且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與調查發現,企業在社會績效的大力投入,不僅能改善業務績效,更能維持企業與在地社區的良好關係。

不管是「性別平等」、「員工照護」等議題,對企業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制定並持續管理S面向的風險議題,以提早識別、預防或減緩風險發生時所帶來的衝擊。

在人權議題重要性不斷提升的情境下,2011年聯合國所制定的《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 UNGPs)遂成為引導企業辨識、衡量人權風險的最佳指南。企業透過事前防範與保護、鑑別、查證、衡量、補救等步驟,評估實體與潛在影響人權的風險,制定一套合適的原則與做法,以便向利害關係人說明其尊重並保障人權的流程。

隨著世界ESG投資熱潮漸趨高漲,企業將需要針對ESG三個面向進行積極資訊揭露與規劃,藉此吸引更多投資人的目光。而尚未止歇的新冠肺炎疫情,正促使全球利害關係人放大檢視企業將如何妥善處理社會面向議題。企業所面臨的龐大壓力,更會促使其要求每個高階經理人將社會面向風險,皆納入組織長期經營發展的考量項目之一。因此,「S」社會面向的議題正成為永續主流。

趨勢三、工業加速去碳化

工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卻也是加劇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研究統計,從原材料的獲取、生產,到最後運輸的工業流程中,工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三分之一,遠超乎其他產業的排放量。

工業、製造業與其他重工業所產生的碳排放大致可分為三類:間接能源(多數源自購買的電力與熱能,約占44%排放量)、工業製程(會釋放溫室氣體的化學氣體,約占19%排放量)、熱處理(約占37%排放量)。而今日主要推行的熱門脫碳途徑有下列四大項目:

  1. 改善能源效率
    根據洛磯山脈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的首席科學家研究指出,若工業製程等能源效率系統經過優化、重新設計,則可大幅節省30%至60%的能源使用,而在新建物上更可節省達40%到90%的能源。
  2.  普及電氣化
    能源系統結構正在轉變,且全球再生能源的製造與儲存成本正在逐步下降,這將促使社會進入再生能源「近全時供電」(near firm)的全面電氣化普及時代。專家預估未來10年內,工業的電氣化發展與運用將無所不在。
  3. 使用綠色氫氣(Green Hydrogen)
    近年被諸多專家視為「未來燃料」的超新星「綠色氫氣」,可輕易運用至各個領域,被視為可用來幫助重工業等難以減碳的行業,達成減排目標。至於氫氣的挑戰,來自於氫分子相較於甲烷分子小,現行的技術仍難輕易運輸氫氣,甚至連氫儲存基礎建設,都容易產生洩漏情況。
  4. 使用「生質甲烷」(Biomethane)
    「生質甲烷」又稱「可再生天然氣」(RNG)或是「永續天然氣」(SNG)。此一能源來自畜牧業乳製品、垃圾掩埋場和廢水處理等,這些設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生物甲烷。這項能源具有龐大的前景,其挑戰則是供應量有限(僅能覆蓋當今天然氣的3%-7%),且涉及土地使用議題,故推展不易。

國際品牌大廠如蘋果,也於2020年正式宣告供應鏈「碳中和」目標,以帶動供應鏈落實潔淨能源與減碳目標。隨著愈來愈多全球品牌競相宣告氣候目標,這些企業的影響力也正加速催化相關產業朝向低碳能源與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趨勢四、「自然」(Nature)成為資產負債表的基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