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 作者:Joel Makower/編譯:CSRone 戴辰軒

3項思考濾篩「淨零」承諾是否「漂綠」?

2020年許多事情都跟「零」掛勾。無論是在倡議永續的綠色媒體上甚至是主流媒體,人們頻繁看到企業、政府、機構或組織紛紛掛上各式各樣的新的「淨零」(net-zero)承諾。

似乎任何概念只要和「淨零」連結,就能夠獲得媒體報導篇幅。記得2019年,我們每一個美國人都承諾要「淨零廢棄物」(zero waste)嗎? 而隨著時間的演進,「淨零」可以連結成為企業或機構的「100%可再生能源」、「ISO 14001認證」等等,甚至推最早至建築於能源與環境設計的LEED認證,也都被看成「淨零」作為而獲得媒體曝光。

今日「淨零」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話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全球對「零淨」承諾的數量翻了一倍。而企業做的承諾數量則增加三倍多,從2019年底的500筆,到了9月已超過1,500筆。

除了企業追求「淨零」之外,目前還有「淨零」建築社區產品農業工廠供應鏈船運,某家大型金融機構甚至提出了「淨零」客戶碳排放的承諾。

其他還有「淨零」水資源和「淨零」廢棄物。立下「零淨」承諾的包括:石油公司公用事業航空公司。2020年初,聯合國號召機構投資者組成「淨零資產擁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甚至川普當局還提供資金給淨零燃煤電廠的開發。這實在是太荒謬了!

至此,你可能會認為「淨零」可以直接套用在所有項目,對吧?

其實,並非如此。根據「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和「數據驅動環境實驗室(Data-Driven EnviroLab)2020年10月所發布的分析報告《探索淨零目標的細節》(Navigating the nuances of net-zero targets),我們可以為「淨零」提供更嚴謹的思考,避免讓「淨零」成為「漂綠」的下一個工具。

思考一、釐清淨零定義與指標,並建立標準化

前述分析報告指出,淨零承諾在指標透明度等層面差異甚大。包括: 目前並沒有單一標準可掌握零淨的定義或測量方式;更無法據以適當地傳遞正確訊息給社會大眾。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