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了解企業創造價值的路徑產生過程,文章以<IR>為基礎說明。處於外在自然環境,企業「投入」6種資本:「財務」、「製造」、「智慧」、「人力」、「社會與關係」、「自然」(左側箭頭),並在「商業模式」驅動下,透過「公司治理」,鑑別出「風險」、「機會」、「決策」與「目標與指標」。再透過企業實際的「作為」與「願景」,形成6種「產出」(右側箭頭),進而對社會發生影響力。
(圖組2:全面性企業永續資訊揭露/圖片來源:《展現企業價值: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之標準原型說明》)
而針對企業永續和財務資訊揭露之間的關聯性,可就3個層次的濾鏡來觀察。最大外圈的濾鏡針對廣泛的使用者,企業所揭露的資訊,要足以讓使用者據以判斷其對環境、社會、經濟(ESG)所造成的正/負面影響力。而位於中間層次的濾鏡,企業所揭露的資訊需針對特定目的使用者做溝通,讓使用者了解這些重大議題如何創造或侵蝕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至於最小的內圈濾鏡,則是指企業已經將相關影響與衝擊進行貨幣化,並呈報在財務報告的總金額。
此外,若立體拉開這3層濾鏡,就可以看到「永續重大性資訊揭露」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連結性。該篇文章強調,基本上「永續重大性資訊揭露」是動態的,會隨著時間的推進在不同濾鏡箱中轉移。若以「氮氧化合物空氣污染」(Nitrogen oxides air pollution)為例,在最大濾鏡箱是因為社會大眾意識到全球暖化的來臨,故而開始關注這個議題。其逐步轉移到達中間濾鏡箱,則是因為投資人想估算出淨零排放在資本市場的定價。至於進入小圈濾鏡箱,則是指其在企業財務報告中,貨幣化後的資產淨值數字。
(圖組3: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標準「原型」(Prototype)/圖片來源:《展現企業價值: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之標準原型說明》)
最後,為了將氣候相關財務資訊建立一套全球能據以衡量和揭露的標準,5大永續框架與準則等機構此際推出的「原型」參考採用IASB的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與TCFD的4項範疇內容。同時亦將CDSB所強調的環境層面因素考量在內。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的範圍包括:
具體內涵分為4部分(如上圖):
核稿編輯:倪上筑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參考網站:
Reporting on enterprise value: Illustrated with a prototype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standard
Global sustainability and integrated reporting organisations launch prototype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standard
圖片來源:Scott Graham
延伸閱讀:
BSR:未來永續報告書5大關鍵元素
永續報告框架百百款,企業應使用哪種?如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