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性型態的SDGs策略的特色是:將「一成不變」予以合理化。選擇這種策略模式的公司通常偏向於捍衛現狀,並且在面對SDGs相關的主題時,他們總是會說自己已經做了多少貢獻,而不是尋找還有哪些地方能夠改善精進。
例如,在我們閱讀的永續報告書中,有一家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的公司聲稱,他們鑑別並落實「SDG13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但實際上,當今大多數企業於降低溫室氣體(GHG)排放項目上,仍然遠低於我們需要達到的迅速脫碳的目標。
另一個例子則是,有一家公司宣稱它正在實踐「SDG8尊嚴勞動和經濟成長」並做出貢獻,該公司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並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而實際上,該公司也僅僅是創造了一定的就業機會而已。同時,如果企業為這些工作所提供的薪水遠低於生活基本需求,甚至或是工作條件繁重導致嚴重損害員工福祉呢?
這種用動人的故事或是華麗的標題,來強調自己在永續上做出貢獻,卻未採取實際永續行動的公司,其實只是想藉SDGs漂白(SDG-washing)自己的行徑,合理化自己的商業化行為而已。在第一時間,這些漂洗行為時常會讓民眾在難以區別甚至是感到困惑;然而卻經不起長期的檢驗。
採用這種防禦性SDGs策略模式的公司,比較可能會吸引那些仍相信「股東福祉至上」的CEO們,在這種思維下,公司只需要關注股東利益且只提供財務方面的回報即可。
然而,採用這種決策模式的企業,正因為缺乏共好的願景和真誠性,很容易被看穿其「漂白」的行為。採取這種策略的公司,往往難以吸引和留住忠實的顧客、優秀的人才,更會讓日漸關注環保議題的投資人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