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CSR】台北當代藝博會如何引動永續思潮
藝術具有協助人類超脫功利思考的功能,提升生活情感與美學,甚至可以啟發對生命的體悟。一月份這場全球當代藝術匯聚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也讓我們看見藝術引動關注永續發展的思潮。

一月份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是在台灣展出的國際級藝術展會。讓人很驚喜的是,在這場全球當代藝術的匯聚中,我們也看到了更多關注永續的思潮,用藝術的形式發人深省。
首先是台北當代藝博會最主要的贊助推手,瑞銀集團(UBS),他們進行了十分有意義的 #TOGETHERBAND 計畫,推出了一款特製手環,共有17個顏色,呼應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台北當代藝博會聯合總監任天晉 (Magnus Renfrew) 手腕上的就是瑞銀集團 #TOGETHER 計畫所推出的永續手環。(圖片來源:台北當代藝博會)
這條小小的手環,意義可不僅如此。它們在尼泊爾生產,以回收的海洋廢棄塑料製成,上面的扣環,原料則來自中南美洲查扣沒收的非法武器。而整個手環的製作過程,也為尼泊爾當地清寒婦女提供了長期的工作機會。所有手環的銷售收益,都將由瑞銀集團的Optimus基金會統籌,投入永續發展的工作。
而在台北當代藝博會展出的「藝術作品」中,也不乏彰顯永續意義的佳作。艾未未是全球知名的中國藝術家,長期以來關注人權與社會議題。本次由北京前波畫廊,展出他的巨幅作品:16公尺長的《行之道》。這個裝置藝術作品是一艘巨大的黑色充氣艇,上面坐滿了穿著救生衣的人。以沉重黑色為基調,一張張在窘迫空間中面無表情的臉孔,這是艾未未針對國際戰爭難民流離失所境況所發的沉痛之鳴,希望能喚起世人對於和平、安全的重視,以及對國際難民的人道關懷。
艾未未, “行之道 (雛形A)”, 2016, 強化聚乙烯, 1640 x 580 x 35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hambers Fine Art
除了反映難民處境的橡皮艇之外,牆上的圖騰也毫不保留地展現出了對於戰爭的反思。
此外,台灣的新興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他們擅於把精密的工藝技術,融入創意的藝術靈魂,多項作品獲得國際的極高評價,堪稱台灣之光。這次他們在誠品藝廊展出的《日光域》,就是一件充滿環保意識與永續概念的裝置藝術傑作。
由上百個回收玻璃瓶打造的裝置藝術《日光域》,是豪華朗機工充滿環保永續意識的作品。
《日光域》這項作品,由數百個回收玻璃瓶構成。這些瓶子是豪華朗機工團隊一個個親手從回收場中挖掘、挑選、洗淨、再製而成的。這些瓶子原本可能裝著醬料、食品、或是某種我們的生活記憶,在藝術家巧手中,用省電 LED 發光器配上多媒體數位控制介面,呈現出陰晴圓缺的天體變化。再以科學觀測站蒐集到的太陽聲波,作為光點流動的依據,同時以視覺和聽覺展現生生不息的永續能量。
除了廢棄物回收素材和環保議題之外,另外一個近年在藝術中能見度越來越高的主題,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在早期,藝術是一個仍由男性主導霸權的領域,但隨著女性主義思潮以及性別平權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女性也在當代藝術的舞台上頭角崢嶸。台北當代藝博會就可以看到許多海內外優秀女性藝術家的作品。
這幅Miriam Cahn的畫作,名為「Injured」,顯示出一位受傷的女性,臉上驚恐卻透露堅毅的神情。
瑞士藝術家Miriam Cahn擅長以物件、人物表情、身體部位的色彩對比,傳達簡單卻具強烈感染力的觀點。她很早就把創作焦點放在女性的身體自主權、擺脫被物化的束縛,被認為是性別平權意識的當代藝術先驅之一。
而石田徹也(Tetsuya Ishida)這位在2005年不幸因為交通事故過世的日本藝術家,儘管英年早逝,作品卻留給世人無窮的省思與迴響。在他的筆下,總把人和日常物件結合,第一眼看到時可以感受一種突兀的趣味,但細細思之,卻可以體會出現代人被物質宰制的哀傷。也更讓人警醒,在忙碌的工商社會中,人們是如何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失去了身心的健康。消除貧窮、不平等,更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首要課題。
被「物質」宰制的現代社會人們,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卻仍在貧窮與不平等的漩渦中掙扎,許多人認為,這些正是畫家石田徹也的自況。
藝術作品無論是雕塑、畫作、甚至是巨型的裝置,其實都是藝術家思想的載具。在永續意識逐漸抬頭的今日,我們當然也有機會在當代藝術中,找到這些概念的影子。然而更有趣的是,藝術的意義其實由人解讀,當我們帶著永續意識的眼光,去觀想解構這些繽紛的當代藝術,或許可以遇見更多專屬於我們自己的「永續驚喜」。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CSRone
圖片來源: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