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6 | 作者:CSRone 陳厚儒

關於COVID-19,企業永續報告可以這樣寫…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從2019年底爆發至今已席捲全球。打亂了所有政府與企業的運作與布局。根據CSRone團隊最新調查,國內100位永續工作者已經有30.4%的受訪者開始蒐集Covid-19疫情因應資料,擬編入永續報告中。同時,也有11%的受訪者表示,打算納入報告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做。

在即將到來的6月,台灣許多企業必須完成編撰永續報告。致德CSR團隊依據9年以上的輔導經驗,從歷年企業執行永續行動的情形,提出預見企業可能揭露疫情風險的模式,並同時建議企業可以新增報告撰寫內容的方向。

一、企業從歷史教訓中學習永續

就人類歷史來看,企業採取永續行動就是一齣從教訓中不斷學習的歷史劇,其過程與重點大致如下:

  1. 發生事件後造成社會與企業創傷
  2. 痛定思痛,檢討過往作為
  3. 優化未來的經營模式
  4. 永續標竿企業率先提出先進作法
  5. 國際組織將永續先進企業之做法與觀念納入國際的永續準則中
  6. 其他企業Follow國際永續標準或規範
  7. 各政府逐漸將相關方式納入法規中,以提升所有企業的永續能力
  8. 了解與符合利害關係人期待
  9. 掌握國內外商業趨勢

我們可以從台灣近年的幾項重大公共安全危機事件獲得驗證。首先,2013年大統與頂新的假油案,導致台灣社會對食品業的極度不信任,食品業重度受創。2014年高雄化學氣爆事件更是震驚台灣,突顯化學業對公安管理問題嚴重性與企業當責性。而近年來,金融保險業也因層出不窮的洗錢事件、銀行同仁貪污事件、炒股案,造成民眾與企業商譽受損。終而,促使我國金管會要求上市櫃食品業、金融業、化學工業及實收資本額為新臺幣100億元以上之公司 (2016年改為資本額50億元),都被規範每年編製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其次,國外的案例亦然如此。包括,安隆案與世界通訊案催生了沙賓法案。因網路社群的發展,導致許多個資外洩,以及劍橋分析案甚至影響到美國總統大選。促使歐盟終於推出有史以來最嚴格的個人資料管理規定《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

COVID-19疫情的爆發絕對是人類歷史上對全球民生與經濟活動衝擊最大的事件。當企業未來再次面對這類事件時該如何永續生存,無疑是企業各利害關係人高度關注的議題。

COVID-19爆發後對企業造成強大的衝擊與影響,許多企業在發生前已準備相關風險因應策略。在事件發生當下,對有無進行情境模擬(或類情境模擬)的企業,其所造成的衝擊程度,可說是逕渭分明。

於此同時我們也觀察到,有許多擁有永續觀念的企業因應策略與行動非常值得學習,並且可望發展成未來各企業效仿的永續行動準則。綜合國內、外這些標竿企業的永續風險作為,CSRone以永續精神內涵與企業過往行為模式,提出預見台灣企業於永續領域中將出現下列變化。

二、預測COVID-19疫情如何影響永續揭露內容的思維框架

我們認為,因COVID-19所衍生出來的永續管理議題,可分如何「因應」與如何「揭露」兩個思考框架進行。

  • 因應:參考TCFD架構來分類說明: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作為。同時,企業如何因應亦可納入報告說明中。
  • 揭露:運用CSR報告揭露原則,提出未來的永續報告應針對後COVID-19之因應方式和對企業的衝擊程度,建立或反省的溝通模式,以及與利害關係人必要的溝通議題。

三、COVID-19對永續性管理的影響預測

(一)公司治理

  1. 董事會更加重視營運中斷議題
    此次COVID-19造成諸多企業發生營運中斷危機,影響企業的日常營運與資金運用方式,對於今年的股利產生影響,董事會務必更加重視營運中斷的議題。除了這次疫情的發生,氣候變遷因素亦可能發生同樣營運中斷之事件,董事會應加強這類事件發生的決策能力與重視,對股東與企業負責。
  2. 將Covid-19事件因應納入董事會的討論議程
    許多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業績下跌與金流調度問題,董事會對於COVID-19所造成的企業經營危機感到憂心,將疫情因應之方式納入董事會議程討論,讓利害關係人了解企業最高經營決策單位有持續了解情況並掌握其中,讓利害關係人安心。
  3. 選擇獨立董事,可考量有危機處理經驗或背景之專業
    許多獨立董事皆會擔任企業重要委員會(例如永續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的召集人或主任委員或其他重要角色,負有外部監督與指導之責。因此對於獨立董事的知識背景亦有所要求。COVID-19後,可預期有些企業將會聘請有危機處理經驗、可持續營運、財務與資產配置等,避免企業因突如其來的衝擊事件造成難以復原的情況。
    在永續報告準則中也有強調需揭露董事們是否有具備永續相關背景、經驗與能力,或是在董事會進修課程中納入危機處理與永續之相關課程。
  4. 董事會多元性提升,考量科學經驗或背景之專業
    許多企業董事的組成與公司成立時的發起人密切相關,亦或是創業者當時擁有股份之朋友或共同創辦人。因此董事的組成背景類似,或是與財務、會計相關背景的監督角色。而永續議題範圍甚廣,時常需要擁有多元觀點,從不同角度思考永續經營模式。例如這次的COVID-19爆發,如負有決策者責任的董事們有相關背景或相關風險意識,企業的應變能力將可能大幅提升,盡可能減少衝擊與損害。

(二)營運策略

  1. 服務/產品創新與產業或跨產業合作
    因疫情爆發,人們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可能大幅度改變。對於原本的產品與服務方式在需求上可能也會造成巨大改變。例如線上活動、遠端會議、衛生習慣、員工照顧與關懷、保險條件、資金調度等。企業開始思考現有的產品和服務方式應該做何種調整以因應疫情衝擊過後的世界需求。

(三) 風險管理

  1. 風險議題鑑別與情境模擬大幅增加
    風險議題歷年來都是企業重要的永續課題,而其中風險是否能有效管理,風險情境分析將會是重要步驟。如果企業對風險沒有做任何情境分析,則將無法模擬因應對策,當事件發生時,反應的時間可能拉長、因應對策無法有效思考,執行時也可能手忙腳亂。這也如同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CFD之建議,針對氣溫上升1.5度C、2度C甚至到6度C的環境情境做衝擊模擬,以利擬定因應對策的觀念類似。
  2. 疫情後各國法規改變,企業因應對策
    疫情期間,各國紛紛針對疫情施行管制措施。而因應突如其來的法規規範改變,亦是企業必須面對的永續議題,企業應討論法規將如何改變,盡早提出改善或因應策略,避免因法規面的劇烈改變,造成企業需要在短期內調整而導致成本大幅提升。針對疫情後的法規改變,建議也應納入風險議題的鑑別與企業風險管理程序中。

(四)指標與作為

  1. 供應商的危機發生後recovery的能力:合作夥伴的選擇
    在這次事件中,各國限制企業開工與運輸,避免人員的流動導致更大規模的疫情擴散。許多國際企業的供應商因勞動力下降、減少原物料的供給,或是供應商因無法承受此風險而倒閉,形成部分或永久斷鏈。企業未來篩選供應商也應了解供應商面對危機的應對能力。
  2. 利害關係人溝通管道的多元性與效率:增加直接/間接管道、提升溝通效率
    疫情爆發後,企業的各方利害關係人一定會關心企業的因應方式、造成多少衝擊、產能是否被影響、獲利是否被影響、員工的工作權與健康、產品供貨狀況,甚至生活是否被影響:航班因素、觀光住宿、出差、活動參與等。這部分的訊息,企業應在平時就針對各利害關係人建立有效率且雙向的溝通管道,降低危機發生時利害關係人因訊息的不對稱性而產生擔憂與不信任的情況。
  3. 對員工的管理方式改變:遠端工作的思維與基礎建設
    工作模式的改變應該是此次疫情影響範圍最廣的。許多企業運作必須到公司辦公室的思維被疫情打破,企業提出work from home的措施或是成立備援中心,亦或是員工分屬不同區域辦公,以避免「一人得病,人人中獎」的營運中斷風險。有些企業在疫情前已有遠距工作的基礎建設與機制,在疫情爆發後能夠輕鬆轉換工作模式,而有些傳統公司也被迫進行調整。
  4. 線上化的資訊安全管理
    因遠距工作或線上活動模式增加,資安問題也更加浮現於檯面。疫情爆發後有許多學校以及企業改變實體活動模式,舉辦線上的課程、活動、研討會、論壇與記者會等。線上會議系統Zoom也爆發資料安全疑慮,導致各級學校與企業紛紛禁止使用。企業也應提出線上活動與作業的資訊安全管理方式,讓使用的內部人員或外部人員安心。
  5. 利害關係人更加重視企業可能發生的危機議題
    這次的疫情可看到有些企業因應得宜,造成的衝擊較小。但有些企業可能較無風險意識,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無法有效因應,導致對公司的衝擊較大。企業的利害關係人未來將會持續關心企業是否有風險/危機意識與管理方式。
  6. 企業面對危機後展現韌性的能力
    未來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無論是COVID-19或是氣候變遷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企業在某種程度的損害。既然此類事件無可避免發生,那企業除了做好事前將衝擊度降低外,利害關係人亦會關心災害事件後,企業的回復與自我療癒能力。世界上生存超過100年以上的企業,都曾發生危機與經歷負面衝擊事件,如何在災害後再度爬起來,也是企業的永續課程。

四、永續報告揭露COVID-19因應措施的預測

在永續報告揭露方面,我們參考GRI的揭露原則:利害關係人包容性、永續性脈絡、重大性與完整性。CSRone預見針對COVID-19如此重大的事件,企業可依照下列原則,來揭露相關作為:

  1. 永續性脈絡
    無論COVID-19是否對企業造成影響。企業可說明為何會受到影響(或為何無受到影響)的原因,以及以往面對危機的態度與處理方式,讓利害關係人了解企業如何善用過往有形和無形資產或能力,來降低此次疫情的衝擊程度,納入營運策略的探討。
  2. 包容性
    企業可針COVID-19事件,列出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以及影響的範圍與議題進行說明。並將這些議題的因應做優先順序鑑別,提出因應方式與利害關係人溝通。例如分別針對員工、消費者、供應商、在地社區、政府單位之相關防疫作為與溝通方式。
  3. 重大性
    疫情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層面甚廣,企業可進行盤點並列出受影響的項目,針對這些項目分析哪些是影響較大且較深遠的議題,加以投入資源因應與管理。必要時可依據永續報告重大議題分析的方式,列出疫情的重大矩陣來分析。將發生可能性低與衝激程度高的風險加入重大議題和風險管理制度。
  4. 完整性
    企業應該將此次疫情受影響的層面具體說明,可從經濟面、環境面與社會面三個角度,分別說明受影響的地域範圍(自身的行動與商業關係)與受影響時間範圍。反映出企業在這個範圍內的因應績效與成果。例如:揭露企業如何在COVID-19運用核心能力或產品產生對社會的貢獻:直接捐獻或使用產品優惠等;企業亦可運用社會影響力評估架構(SROI、LBG等),說明企業對社會的貢獻。

每年的6月底至9月底間是各家企業發布永續報告的時候,CSRone皆會納入年度分析。根據數據發現,每年報告書皆有成長的趨勢,這代表著越來越多企業積極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針對此次疫情,CSRone基於輔導企業永續策略與方案9年以上的經驗,以及閱讀國外企業的防疫風險行動,預見台灣企業將會如何「因應」與「揭露」。這項預測目的,除了期待企業應保持永續思維和態度面對未來的每一次風險/危機外,也期待企業能夠具備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暢通機制和方式。將短期與長期的衝擊程度降至最低,如此企業才能夠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保持永續韌性與優勢。

核稿編輯: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CSRone
圖片來源:Kaleidico


延伸閱讀:
Covid-19疫情給企業領袖的3篇啟示錄
【Covid-19疫情對台灣CSR的影響】百人問卷結果揭曉!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