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永續智庫仍於春暖花開的3月,連續第8年出版《2020臺灣暨 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分析專書,檢視臺灣556家企業永續報 告書,並且提出7項值得社會與企業關注的焦點。
目前金管會規定,股本超過5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以及與民生密 切相關的食品、金融、化工等產業,每年必須出版企業社會責任CS R報告書。對企業而言,出版報告書不僅符合法律規範, 又可以提升企業品牌形象與聲譽、瞭解營運風險、創造差異化價值、 盤點內部營運、落實節能減碳、延攬優秀人才與營運資訊透明等, 可謂好處多多。以致於國內企業多數願意每年花費80萬至100萬 元編製,甚至多花15萬至25萬元取得第三方驗證,提高可信度。
而在編製報告書過程中,企業CSR人員需要動員各部門, 整合上下游供應鏈的數據,還要絞盡腦汁尋找績效亮點, 可謂煞費苦心。而參考國內外標竿企業相關CSR決策方針、 策略擬定、活動規劃、量化績效、資料統計、撰稿美編等項目, 就成為企業暗中較勁、相互激勵的良性學習交流管道。
截至2019年12月底為止,CSRone共已蒐集到國內外超過 3,600本永續報告。自2016年起,CSRone獲得國立政 治大學信義書院、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資源挹注與大力支持, 目前本報告已經成為瞭解臺灣與國際永續趨勢的重要參考依據。
今年度的研究期間 8個月,共動員 23位研究人員檢視 642本企業 永續報告 (臺灣 556本、亞太 86本 ) 的 846項指標。 研究團隊提出7項聚焦趨勢如下。
根據本研究發現,2019年臺灣共出版556本永續報告, 說明企業於2018年度的CSR作為。其中又以金融保險業、 化學工業以及電子零組件業為三大宗。556本報告中92.3% 是 由上市櫃公司所出版,並且首度過半數54.7% 經過第三方保證/確信。
(歷年研究之永續報告出版數量/圖片來源:CSRone)
根據統計,目前臺灣2019年營收百大企業之中,僅剩9家企業尚 未出版永續報告。以及,獲得證交所與櫃買中心「第5屆公司治理評 鑑」前5%榮譽的公司則還有8家企業(上市1家、上櫃7家)尚未 出版永續報告。
報告同時發現,臺灣556家企業已經有414家企業(74.5% )已經設立CSR委員會,同時409家企業(73.6%)已訂立 CSR政策。以及,246家企業(44.2%) CSR委員會是直接向企業最高層級董事會報告。
以及,566家企業中僅204家企業(36.7%)實施員工滿意 度調查。在全球勞動權益逐漸受到重視的浪潮下, 如何有效地傾聽員工需求、支持員工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發展、 建立員工對於公司CSR的認同與專業能力, 這些都將是經營者應持續關心的議題。
我國金管會從2014年開始,規定股本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 司編製CSR報告書,此後逐年擴大,目前是以股本50億元以上的 公司和特定產業為規範對象。
研究團隊發現,2019年臺灣股本介於新臺幣20億元到新臺幣5 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共有274家, 排除因產業特性已經被強制規範的27家,其餘247家企業中已經 有69家企業自願性出版CSR報告書,佔該區間企業的25.2% 。也就是說,已經有1/4的上市櫃企業, 預見政府法規將趨向嚴格,預先操兵自願性出版永續報告。而且這6 9家企業中,有超過8成都已經採用金管會所要求的《GRI準則》 框架。甚至,更有54家企業已經是連續3年以上出版報告書。 企業提早練兵的風險意識,相當明顯。
研究報告同時顯示,出版永續報告之上市櫃企業,其2018年的每 股盈餘EPS (Earnings Per Share)為3.69,高於台股大盤的2.49以及未出版報告 書的2.14。這個數字是連續5年皆呈現優於台股大盤的情況, 而且優勢有逐年擴大的態勢。同樣的,權益報酬率ROE (Return On Equity)也是相同的趨勢,出版永續報告之上市櫃企業ROE 為8.66%,高於台股大盤的5.72%以及未出版報告書的4. 50%,5年來也都是如此。
(歷年EPS比較表/圖片來源:CSRone) (歷年ROE比較表/圖片來源:CSRone)
今日全球企業皆積極思考如何優化綠色產品或服務的製作與過程, 以降低排碳量。本研究發現,556家台灣企業在整個綠色經濟價值 鏈的8個階段 (設計、採購、生產、包裝、運輸、行銷、產品服務、回收),呈現 U型磁鐵兩端失靈的現象。企業於中間階段挹注較多, 卻於綠色經濟價值鏈的最前端「設計」與最末端「回收」 處關注度不足。此兩端失靈的U型磁鐵, 卻是整個綠色循環中最重要的銜接點。
(556家台灣企業在整個綠色經濟價值 鏈的8個階段,呈現 U型磁鐵兩端失靈的現象/圖片來源:CSRone)
【聚焦五】臺灣五成企業暴露在供應鏈的違規風險中 2019年國內食品大廠發生傾倒肉品加工廢棄污泥事件, 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顯示對供應商的管理作為已直接影響企業品牌價值。 本報告研究顯示,556家台灣企業中有282家企業(50. 63%)有評估其供應商的風險,同時50.18%的企業會協助供 應商遵守永續規範。然而,依據這個比例來說, 台灣也還有半數的企業將商譽和品牌價值, 完全暴露在供應商可能違反CSR與道德行為的風險中。
【聚焦六】SDGs前3名:就業與經濟成長、氣候行動、教育品質 研究數據顯示,臺灣556家企業已有328家(59%)企業在C SR報告中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做出回應,以及133家 (24%)企業領導人連結SDGs說明未來的展望。同時已有24 5家企業(44%)共落實2,107項具體行動方案。 多數企業鎖定在「SDG 8就業與經濟成長」、「SDG13氣候行動」以及「SDG 4教育品質」等3項目標面向。
【聚焦七】氣候風險升高 法規越趨嚴格 實際管理卻大幅落後 鑑於「氣候變遷」危險等級已升高到「氣候緊急」狀態, 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全球深受颶風乾澇、高溫熱浪、空氣污染、 農作物產量減少等災害,臺灣政府已於2020年1月2日修正相關 法規,要求上市櫃企業必須揭露與氣候相關之風險與機會的鑑別、 治理、可能衝擊之資訊。
今年研究團隊發現,556家臺灣企業關注的風險議題排序中,「 氣候變遷」已列為第4名,顯示臺灣企業重視氣候風險。然而, 當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檢視企業的實際作為時,卻發現若以10分滿分 為基準,總平均只有4.4分。即使表現最優的科技產業也只有4. 8分,服務業只有3.8分。超過6成的企業(334家)未揭露能 源管理系統使用情況,更有超過7成的企業(389家)未說明碳足 跡盤查情形。
(2019年臺灣企業氣候變遷管理程度評估/圖片來源:CSRone)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CSRone 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延伸閱讀:亞太100龍頭企業CSR最新排名:韓國、泰國、澳洲、台灣、新加坡 滴答倒數計時… 結構性轉型SDGs才能達陣!
GRI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