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企業至今共有9家企業獲得到領導等級A-的成績,分別是中鋼公司(2016、2017),台積電、群創光電、聯華電子(2017),台塑工業、台塑石化、台灣化纖、南亞塑膠、遠東新世紀(2019)。除中鋼公司獲得過兩次以外,其餘都是一次。B等級的家數在2017年增加最多,其後每年增加1家。等級B-在近兩年的家數維持於4家不變,C至D-的企業數則每年在5家以下。
(圖片來源:台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顧問 陳耀德博士)
依據CDP官網之公開資料顯示,臺灣企業2019年共有80家受邀填報水安全問卷。其中有提交問卷的為71家(包含有計分與未計分),尚有9家沒有受評(包含未提交、未回覆或其他)。臺灣企業受邀家數在2015年以前都維持在10家以下,2017年則開始明顯逐年增加。在提交率上,2010年的25%為最低,直至2014年以前的提交率都維持在80%以下。首次突破80%的提交率是出現在2015年的88%,其後2016年有達到85%的提交率。2017下降至63%後,與氣候變遷問卷有一樣趨勢,於2018年2019年連續升高至76%與89%。2019年的問卷提交率雖比2015年多1.3%,但2019年的受邀家數與提交家數都是2015年的10倍。
(圖片來源:台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顧問 陳耀德博士)
在CDP水問卷以及GRI 303指引中,有提到許多可採用的工具圖集來進行水風險評估。而這些工具大都採用世界銀行、世界糧食組織或是聯合國等國際大型資料庫所開發出來,可能欠缺臺灣的本土數據或是直接採用中國大陸的數據。因此若企業在尚未了解其細節就直接採用的狀況下,可能造成評估結果產生偏差,而誤導公司的決策方向。以下的案例就是這些工具的使用限制,以及臺灣企業在揭露水相關風險資訊上可能遇到的問題。
2019年臺灣企業在CDP水安全問卷上的得分結果顯示,傳統產業在領導等級的表現最佳。但在問卷的透明揭露上,卻沒有一家獲得A-的企業有選擇公開資訊。反倒是在其餘獲得B以下的20家企業中,有15家企業選擇公開問卷,比率為75%。在CDP的評分機制中,公開問卷是獲得A的要件之一。以近年的成績表現來看,或許即將有機會見到臺灣入選在CDP水安全A List的企業出現。
從2020年的水安全問卷來看,仍然是強調公司整體的水風險管理。包括從最高層的治理,到營運衝擊與策略、風險鑑別與評估、設施層級的量化數據、定量目標與定性標的等項目,關連與權衡題組則是刪除。企業透過問卷的填答過程,是否已經意識到營運旺季可能正好遇到缺水危機?哪些營運據點未來可能會遭受嚴重的澇旱衝擊?為了讓公司未來的布局能避開氣候變遷帶來的水風險,進而在CDP、DJSI以及相關評比中能展現領導作法,就必須仰賴一個準確且系統化的評估工具。針對各個廠區的水資源管理,配合不同尺度的推估資料進行最佳化調整與動態修正。搭配客製化模式與視覺化界面呈現,讓公司在水風險的決策過程中,避免因資訊不足或錯誤而產生誤判情形。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CDP
圖片來源:Amritanshu Sikdar
延伸閱讀:
對抗氣候變遷!台灣3家企業上榜CDP頂級評選名單
如何用整合性邏輯填寫CDP氣候變遷問卷 - 用七張圖告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