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 作者:Jiao Wang/編譯: CSRone Yvette Hsieh

中國水資源6年體檢: 大幅改善、局部仍嚴峻

國家經濟發展與可用水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進而成為各國產業發展最關注之議題。中國大陸超過三分之一地區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而中國大陸政府正積極尋找再生能源,一方面滿足民眾乾淨用水的需求,另一方面避免因缺少水資源而造成的經濟停滯。

為因應日漸嚴峻的缺水挑戰,大陸國務院於2012年發表《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建立以用水總量、效率、功能的三項管理制度。這份被簡稱為「三條紅線」政策,分別在三項不同層面進行水資源管理,例如,2030年前將中國的經濟用水量限制在7,000億立方公尺,藉以提高灌溉方式、保護水資源的品質。為使政策有效推行,地方政府也依照中央政府所採取的措施制定更加詳盡的目標
¬
令人好奇的是,「三條紅線」政策至今已過去6年,這項措施是否確實改善中國水資源缺水問題?「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的一項數據統計,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該政策的成效。

追蹤記錄水資源變化

為有效觀察中國推行〈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政策的成效,WRI專家繪製「2015年中國水資源壓力基準線」來辨識中國的用水趨勢,並試圖找出造成水資源情況惡化的因素,以及改善可能實行的方式。

WRI選擇2001、2010、2015年的用水數據,來比較中國各年段水資源的使用變化,發現其用水量從2001 - 2010年的每年51億立方公尺,大幅減緩至2010 - 2015年的16億立方公尺。遺憾的是,仍有某些區域和中國整體的狀況相反,其水資源的用量始終呈現快速增長。

【表註1】「水資源壓力基準線」為年度總用水量(市政、工業供水、農業用水)佔年度總地表可用水量的百分比。數值愈高代表高度的水資源競爭;數值超過40%即為「可用水資源高度缺乏」,超過80%則稱為「可用水資源極度缺乏」。
【表註2】此項分析由國家提出的報告中,水資源需求的數據並沒有經過驗證,因此只能暫以政府所提供的資料進行相關的分析。

壞消息

  • 2001年到2015年整體用水壓力維持一致。其中,中國北方的用水壓力高於南方的。另外,隨著「三條紅線」政策的實施,2015年的「可用水壓力」和「可用水資源極度缺乏」的區域總面積和2010相比之下並沒有減少。
  • 從2010年到2015年在「可用水資源缺乏」和「可用水資源極度缺乏」區域的人口成長3%。2001年至2010年,黃河與長江上游的用水壓力雖然較小,但當人們開始往黃河下游地區移動時,可用水資源壓力也開始變大。

好消息

儘管中國2001至2010年的用水壓力,因發展各產業的需求用量而急速上升,不過根據2015年水資源壓力圖顯示有許多區域的情況正在改善:

  • 急速惡化的用水壓力正在減緩:在最近的五年之間 (2010年-2015年),水資源短缺的區域成長正在減慢;而在2010年-2015年之間水資源壓力惡化的區域只有過去十年(2001年-2010年)的35%。
  • 許多地區正在改善:與過去十年(2001年-2010年)相比,2010年-2015年間,水資源短缺壓力減緩的地區有9倍之多。
  • 中國內陸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壓力下降:如上圖所示,中國各省間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存在極大差距。內陸各省在2001年-2010年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水資源短缺的壓力也在快速增長,故在內陸地區經濟發展趨緩之際,缺水壓力也逐漸減緩。

如此正向發展的樣貌,同樣可以從中國一線城市看見,像是位於中國西南部四川省攀枝花市,其地方政府推動鼓勵政策,確保2015年之工業用水量較2010年下降30%,在此項政策的順利發展下,攀花枝花市2015年的年度用水量,確實較2010年下降了31%。

2013年發布的「百家企業節水工作計劃」將四川省的546間公司(每年總抽水量超過30萬立方公尺,占四川工業用水量70%)作為目標客群,試圖讓他們透過「控制用量、調整現有、淘汰落後」來提高整體用水效率。而此份計畫共有37間攀枝花市的企業參與, 在各方努力下,成功使這37間公司的用水重複使用率高達85.4%,而用水量則較往年減少22%

  「三條紅線」政策的希望

從上述統計分析顯示,中國嚴格的「三條紅線」水資源管理已帶來正向的成效,雖然各地仍有落差(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增加),但自政策發布以來,整體平均狀況已有明顯改善。

此分析僅基於兩個時間點(2010年、2015年)來做討論,因此無法確切辨別「三條紅線」政策成效是短期的現象,或是長期的趨勢。若為長期的趨勢,也將表示其餘經濟繁榮卻有水資源短缺壓力的國家,同樣可以通過公共政策和一致性獎勵措施來改善水資源危機。

 

文章來源:Drop by Drop, Better Management Makes Dents in China’s Water Stress

圖片來源: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延伸閱讀:中國攜手國際以50萬筆數據 啟動產業環境透明化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