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炯同時表示,未具長期思維是台灣有些企業的弱勢,常僅就近年度獲利與否作為投入考量,思維影響企業的發展,然而「教育」是改變企業思維的關鍵,應引領企業發揮正向思考,以長期眼光來看待現況的改變。陳允若亦呼應這項說法,並提到如何創造下一個百年一直是台灣賓士總公司戴姆勒集團的核心課題,聯網科技、自動化、共享服務及電能驅動是未來發展的四大目標,茲來自於全盤、系統性規劃的長期考量,如共享服務來自於人口數持續增長形成巨型都市的需求,而電能驅動有別於電動車的單純研發,更著重於整套儲電系統與人類生活的互動。
「對未來的未知有所恐懼是不必要的」張仁炯表示,並引述微軟CEO Satya Nadella的話,與其以人類對抗機器的角度思考,不如專注於人的天賜,如創造力、同理心、情感、身體精力與洞察力,結合強大的人工智慧運算,幫助推動社會前進。雖然就發展AI的階段,張仁炯認為台灣已經落後四年,「但晚總比沒有好,大家都很努力,只要方向對、方法對,就一定會有好結果」,期許將結果應用到人類的生活上,把人類的生活、社會變得更好。
延伸閱讀:CSR人才養成不易 創造永續價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