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知道永續績效的重要,卻鮮少企業與供應商協力進行永續風險管理,其中一個難題是部分業務會分包給其他廠商,也就是說企業無法直接與那些供應商接洽,尤其是快時尚產業(fast-fashion business)更容易發生這樣的情形。以下麥肯錫提供三個改善永續供應鏈的做法:
1. 鑑別供應鏈管理中各環節的重大永續議題
由於快速消費品的種類眾多,各企業會面對不同的永續議題,需要審慎思考在企業營運及供應鏈中,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的運用與配置,同時也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議題,舉例來說,咖啡種植場易有剝削童工的情況。
現今,有一些國際組織發展了供應鏈衡量機制,期望能幫企業找到關鍵的永續議題,像大家熟知的GRI和CDP都制定相關準則,比較永續績效;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則提供超過50個績效衡量指標,並對供應鏈風險進行分析;而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則統整10種不同產業面臨的永續議題,提供投資者企業價值鏈的永續績效資訊。
圖片來源:World Wildlife Fund, WWF
2. 將供應鏈的永續目標與全球永續議程連結
企業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才有執行的方向與動力,目標的設定越有挑戰性越好。美國的快速消費品產業根據WWF及CDP的碳管理方針制訂各自的減碳策略與目標,例如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誓言未來10年將「從稻田到餐桌到垃圾掩埋場」的碳排放減少28%,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通用磨坊力邀農產品供應商共同遵循永續規範,並要求供應商在2020年前提供百分百永續的前十大原料。
3. 協助並確保供應商管理及落實永續議題
快速消費品企業與零售商的購買力能影響供應商的商業行為,根據CDP統計顯示,目前企業與供應商協力合作的減碳成果已經超過350萬噸。過去,多數企業只給供應商一些非強制性的準則及問卷調查;近年來,他們會依據訂定的目標,協助供應商設計與執行永續計畫,並針對不合格的廠商直接解約。例如Walmart在2014年即提供中國供應商一套完整的資訊系統,藉此提高工廠的能源使用效率,且承諾在2017年前將有70%的產品使用永續指標認可。
結論
供應鏈的永續管理是企業及供應商應共同面對的核心議題,包括社會或環境上的衝擊,從數據及案例均顯示,都會進一步影響企業自身成長與獲利能力,消費者也會用鈔票告訴企業,「永續」才是他們的最終選擇。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McKinsey & Company
圖片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