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
這次的高峰會有一百七十多個國家參與,會議的內容包含多項永續議題,有毒物管制、水資源、交通運輸、生物多樣性、清潔能源以及氣候議題。當時最主要的成果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此公約之後就開始了COP締約方會議,亦是許多國際上的氣候協定的根源。
1997年京都COP3會議
由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在上一次會議的五年後,人們更為確定氣候變遷的影響,隨後京都COP3會議跟著召開,簽訂了「京都議定書」,自2005年開始生效,至2015年終止。許多人認為「京都議定書」的效力不足,例如美國與澳洲等汙染大國就沒有簽署,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減碳也沒有幫助,於是全球碳排不減反增。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對於減緩氣候變遷,2009年是充滿期待的一年,因為當時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重視相關行動,開發中國家也開始認識到,自己對於減少碳排放有責任。但是會議的結果卻令許多人的期望落空,當時美國只承諾讓碳排比1990年少4%,對於開發中國家也缺乏約束力,科學家表示若照此計畫進行,全球氣溫到本世紀末將增加攝氏3.5度。
自2009年的大會以來,還有很多的氣候變遷會議,但是大多沒有成果,年年出現的氣候異常也顯示環境正往不利的方向發展。不過在過去五年中,還是有達成一些進步,例如聯合國的REDD計畫得以擴展,對於保護雨林免於砍伐有所幫助,而保留雨林就有助減緩氣候變遷,中美兩國也在去年九月達成新的氣候協定,此外還有技術方面的進步,例如數據搜集與更精密的科學分析也在推陳出新,讓我們能更深入研究氣候變遷。
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到期,今年底於巴黎召開的氣候會議將制定接續的協議,如今全球的都已比以前更注重氣候變遷的問題,本次會議中的討論將值得我們關注。
圖片來源:jalbertgagnier
資料來源:TriplePundit
GRI To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