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系列4】作戰守則,知己知彼—交易所與交易平台的異同
我國政府為確保能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由蔡英文總統於日前宣布台灣證券交易所將攜手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來逐步完備台灣的碳交易機制。在各界的關注下,臺灣碳權交易所(TCX,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於8月7日正式在高雄揭牌。回想今年二月初公布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內容中提到台灣將先推動碳費而非總量管制,那為什麼台灣還要成立碳權交易所?這看似不尋常的舉動引發各界的猜測,也延伸出相關的問題,為什麼要設立交易所而不是建立交易平台呢?因此本文將針對交易所與交易平台之間的不同之處進行詳細說明。

所謂的「交易」一詞,字面上的意義是買賣;而交易所(Exchange)及交易平台(Trading Platform)是在金融交易領域中常見使用的術語,雖然看似都是交易的媒介,但實質上卻是大相逕庭。那就先透過下表來了解交易所及交易平台的區別。
機構 |
差異 |
解釋 |
交易所(Exchange) |
1.中央化 |
交易所是中央化的市場,充當買賣方之間的媒介,接受和撮合交易訂單。 |
2.收取交易費用 |
通常會收取交易費用,用於交易執行和交易所運營成本。 |
|
3.監管合規 |
碳權交易所受到國家或地區之監管機構進行監管,確保交易的合規性和透明度。 |
|
交易平台(Trading Platform) |
1.去中央化 |
直接連接碳市場參與者,相互為點對點的交易。 |
2.用戶對用戶 |
允許企業、個人和參與者直接交易,無需通過仲介機構。 |
|
3.交易費用較低 |
因為少了仲介機構的參與,平台的交易費用通常較低,但這也是導致市場流動性低的原因之一。 |
(表ㄧ:交易所與交易平台的差異)
藉由上表可得知,交易所及交易平台可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交易媒介。碳市場也不例外,碳權交易所(Carbon Exchange)是一個中央化的市場,透過撮合買賣雙方的價格來確定交易,且最終交易的對象是碳交易所,而非特定的法人或個人。碳交易所提供企業交易場所和仲介服務,故會針對交易收取交易費用。以目前較耳熟能詳的股票交易所為例,如臺灣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NASDAQ)等知名股票交易所,都是採用電腦化的撮合機制屬於嚴格定義下的交易所。
與之相對,如果只是建立平台供人們進行買賣交易,但沒有中央化的可信撮合機制,那麼它就不能被定義為交易所,而更應該被稱為交易平台。交易平台上企業或個人都可以直接交易,但因交易平台缺乏價格撮合機制,買價和賣價等交易條件由交易參與者自行協商和確定,與資金有關的運作都是在場外(平台外)進行實現與履行。
回到臺灣碳權交易所,早在該機制被提出前,台灣已透過修法明確制定台灣將走向「碳費」時代,但碳交易與碳費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還有待相關子法正式公告實施。碳權交易所屬於自願碳市場,為避免碳權交易所的碳權交易流動低、沒有交易量,如何利用強制性法規帶動自願性碳市場,逐漸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
核稿: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如需轉載請經過同意並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南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碳權系列二】你知道碳權是什麼?你知道碳權也可以當作金融商品嗎? (下)
【碳權系列三】碳交易具備之要件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