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 作者:CSRone Amy Lin

2023年國際企業董事會聚焦「反ESG」4項情勢

歲末回首2022年前10個月的世界局勢,對企業來說是充滿不確定及艱辛的一年。如今,新冠肺炎3年威脅尚未解除,俄烏戰爭持續僵持,原物料與資源的製造與運輸仍然受阻;但由戰爭所連鎖引爆的能源糧食問題,卻快速惡化中。加上美中兩強於科技與貿易的敵意對峙、美元強勢升息,導致民生物價飆漲,全球陷入停滯性通膨惡化窘境。諸多跡象顯示,2023年將進入經濟衰退期,對企業永續營運更形艱困。

於此情勢之下,國際企業董事會近日正在聚焦關注4項「反ESG」情勢,並仔細思索其背後所代表的影響企業因應之道

情勢一、全球都在ESG,美國卻顯得顛簸難行?

正當全球如火如荼推動ESG的潮流下,美國今年初湧現一股「反ESG」聲勢與作為。這項反ESG的聲浪,在美國聯邦政府擬將 ESG 原則納入法律規範後,遭受到保守黨州政府、石化產業、槍枝火藥業、新創金融公司和知名商界人士強力反對之後,達到一波高峰。「反ESG」者認為,金融機構用ESG濾鏡來檢視企業貸款,違反了美國企業股東權益。限制貸款給特定產業更是一種歧視,且有害傳統產業發展,違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精神。

其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2022年3月針對上市公司擬強制推行4大類11項「氣候風險財務相關資訊」揭露草案。法案開放公眾評論後,引發熱烈評論。由於太過熱烈,哈佛法學院公司治理論壇甚至在6月底時,從4千份評論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150則做深入分析,希望釐清背後的意義。同時也導致SEC一度延長公眾評論日程到6月,並於三個月內收到超過1萬條評論。10月7日SEC再度表示「因技術錯誤,導致部分評論無法通過SEC表格」為由,再度延長2周。

於此同時,以保守黨為主的31個州政府立法機構,已經開始著手引入「反 ESG」的立法。到今年7月為止,包括共和黨執政的17個州,已經通過44項法案,針對那些表態支持墮胎權利、種族正義、環境正義、LGBTQ權利」的企業,予以不同方式的「懲罰」。「懲罰」對象尤其以設定貸款限制的金融產業為主(例如,不貸款給高汙染產業或國防軍火業的銀行)。「懲罰」的方式則包括:列為拒絕往來戶黑名單,禁止金融業者承攬州政府的財務業務,像是承銷債券、管理基金、存款賬戶、政府信用卡等。這些「反 ESG」立法,背後的理由是——這些金融機構藉由ESG政策,歧視石油公司和槍枝產業,剝奪了這些合法企業的資本。

包括摩根大通(JPM.N)、美國銀行(BAC.N)和高盛(GS.N)在內,都被德州政府排除在政府債券市場之外。根據統計,摩根大通去年承銷32億美元的德州市政債券,今年7月為止僅承銷 2.1 億美元;美國銀行去年承銷 37 億美元的德州市政債券,今年卻掛零。

甚至有專家憂慮,美國黨派對ESG的分歧會朝向兩極化發展。其中最堅定的17個共和黨州,最有可能推出「反對ESG」法案;相對地14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傾向民主黨的州,則已有11州提出納入ESG原則的「贊成ESG 」法案。

美國各州對ESG立法有朝向兩極化發展的跡象(美國各州對ESG立法有朝向兩極化發展的跡象。來源:Capital Monitor

情勢二、美國社會的S議題,尤其複雜難解

從美國「反ESG」的情勢來看,ESG中的S議題,尤其複雜難解。美國境內陸續發生的事件,包括:「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槍枝管制」、「墮胎合法化」、強制企業揭露氣候變遷風險」、「強制性COVID-19疫苗」、「社會信用積分制」(一種學術理論,倡議依據個人社會信用高低,提供不同等級的服務),已經讓美國長久以來分歧的內在文化,更快速地浮上檯面。

這項分歧在佛羅里達州3月份正式通過《親子教育權利法案》(俗稱「不說同性戀法」don’t say gay law),達到另一波高峰。近年來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團體倡議性別傾向與性別認同,積極向小學或幼兒推出性別意識輔導課程。由於部分書冊內容誇張,或者是由於輔導方法未盡妥善,終而導致佛州一個天主教家庭12歲女孩因性別認同的困擾,嚴重憂鬱而自殺身亡,父母後來才知道原來學校已經對女兒實施長達12周的性認同輔導。

這個案件在美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父母、教會和保守派人士認為,學校應該告知父母有關孩童的重大情緒與身心狀態。以及過孩童過早「性化」反而不利於心理發展。同時,孩童的性意識教育,理應該由對孩童有深度情感支持的父母來主導,而非學校擅自實施。終而,佛州開出第一槍,通過法案禁止針對幼童和小學三年級以下學童實施性別認同教育輔導。這項法案通過後,並有向全國擴散的趨勢。

這項通過的法案對企業的影響,可以迪士尼公司為例來說明。迪士尼公司堪稱佛州「護國神山」,共雇用8萬名員工,是佛州最大的雇主,每年經濟影響高達750億美元。迪士尼位於佛州「特殊徵稅區」,當初州政府是希望透過特區低稅誘因,帶動周邊市鎮發展與就業。因此迪士尼是該土地的唯一管理者,同時擁有自治權。

迪士尼起初對於親子教育法案保持謹慎與沉默。然而,擋不住LGBTQ團體和員工爆料的壓力後,迪士尼發出聲明反對該法案。不料,反對的聲明卻為迪士尼帶來的更大的麻煩。日前佛州政府已經簽署一項法案,取消迪士尼「獨立特區」(independent special district)的特殊待遇。這意味著迪士尼不再是土地的唯一管理者,目前所有由迪士尼興建與維護的基礎建設、電力、供水、警務、救護車、消防員的制度與營運,都將畫上句點。而最大的痛點是,迪士尼可能面臨被提高20%的徵稅。佛州類似這種獨立特區營運的企業還有「迪通拿國際賽車場」(Daytona International Speedway)和著名的退休社區「鄉村居」(The Villages)。

此外,6月底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美國憲法不保障墮胎權」,更嚴重地衝擊2,516萬美國女性的墮胎權利,乃而造成「被強暴女性能否墮胎?」、「是否要赴墨西哥墮胎還承擔法律風險?」等疑慮與激辯。許多企業更被迫「表態」而感到左右為難;或者是迫使有些公司增加成本,提供墮胎婦女員工到合法州手術的交通津貼。

美國社會種族文化多元複雜,背後各有其歷史發展與價值差異。對於ESG中的S議題,處理起來似乎更棘手。

情勢三、美國銀行悄悄退出「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GFANZ)

無獨有偶,2021年底COP26年會召集全球100多家金融機構,希望督促全球快速脫碳的「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Zero, GFANZ),成立時風光盛大,會員充滿樂觀與信心,快速吸引到500多家金融企業加入。GFANZ雄心宣稱,所有成員都將符合「零競賽」(Race to Zero)標準,承諾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同時會員將提供數據透明的報告和核算,以實現中期目標進度。

然而,近期卻傳聞有美國主要銀行卻想悄悄退出聯盟。10月初英國媒體引用內部談話資料顯示,以美國華爾街為主的4家銀行,已經在考慮退出GFANZ。包括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Morgan)、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西班牙桑坦德銀行(Spanish bank Santander)在內的銀行,因為擔心聯盟的脫碳承諾過於嚴格,若未達標將面臨被起訴的法律風險,萌生退意。

火上加油的窘境是,GFANZ的附屬重要組織「淨零投資諮詢倡議」(Net Zero Investment Consultants Initiative, NZICI),日前也各傳出2個養老基金(隸屬於澳大利亞和德國)將退出組織。甚至NZICI原始倡議者的會員美國投資諮詢顧問公司Meketa也將退出。

專家分析,這些以美國銀行為主的撤退潮,背後的原因包括:聯盟淨零目標嚴格,若未達標將面臨法律風險;淨零目標訂定過程中,會員未充分參與;以及聯盟未納入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碳排大國,若只限制自家企業未必公平。更有分析指出,這種情勢緊張和「反ESG」的聲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即將出台強制上市櫃公司揭露氣候相關財務資訊,能源價格飆漲以及銀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融資所面臨的挑戰有關。

情勢四、俄烏戰爭導致歐洲能源窘迫,延長燃煤發電,核能變綠能

有別於前述2項的「反ESG」情勢發生在美國,歐洲也因為俄烏戰爭爆發,而面臨數年ESG績效,直轉直下的逆勢狀態。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歐美國家聯合制裁俄羅斯油氣,導致高度仰賴俄國天然氣發電的歐盟國家,最終遭受反噬。今年以來,歐洲國家能源價格一路飆高,電力極度短缺,物價猛漲,民生苦不堪言。從入夏的熱浪到入冬的嚴寒,歐洲各國只好持續增加燃煤、天然氣、核能發電。數年來歐洲對抗氣候變遷的減碳成果,一夕之間被打回原形。

以依賴俄國天然氣甚深的德國為例,已將境內最大天然氣進口商Uniper國有化,以緩解能源危機,政府還向民眾宣導洗澡只洗重要部位。德國從9月起實施的《節能條例》,正式禁止公共建築外部照明,私人企業(如德意志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也要關閉室內燈和下班後的室外照明。

其它歐洲國家實施的節能措施,包括關閉地標、紀念碑和市政廳、博物館和圖書館等著名建築的夜間燈光,或減少照明時間。包括希臘最長跨海大橋的1500顆燈泡已關閉800盞。

歐洲智庫揭露,去年9月到今年9月,歐盟國家、挪威及英國已經因為俄烏戰爭能源上漲,已經花費超過5千億歐元於補助家戶及企業電費及天然氣費用,其中包括歐盟國家支出的3,140億歐元。其中,奧地利對住家及企業補助93億歐元占GDP 2.3%;克羅埃西亞補助款為24億歐元占GDP 4.1%;斯洛維尼亞補助款為4億歐元占GDP 0.8%。專家更預估,歐洲如此嚴重的能源危機,還將延續到2023年的冬天。

在不得已情況下,歐洲議會已於7月6日批准一項提案,將「天然氣」和「核能」投資貼上「永續金融」標籤。根據這項《永續金融分類法》(sustainable finance taxonomy),若2030年以前建成的天然氣電廠,將被視為「過渡能源」;只要這些電廠是用以取代污染更嚴重的燃煤或燃油電廠,並在2035年之前轉換成為使用(如氫氣等)低碳發電,它們將獲得綠色標籤。至於核能發電部分,如果現有核電廠承諾從2025年開始改用所謂的「事故容錯燃料」(accident-tolerant fuels),並詳細計劃到2050年那些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貯存場所,這些核電廠也能獲得綠色標籤。

當然可想而知的是,法案一公布立刻遭到環保團體大力抨擊,認為這是「漂綠」天然氣與核能發電。支持「核能轉綠能」的人則認為,能源轉型也需要按部就班進行,尤其必須考慮到戰爭對民生的影響。

除了改變核能發電產業的綠色分類方式之外,歐洲國家也開始延長目前燃煤電廠及核能電廠的營運年限。原本德國承諾在2030年前零燃煤發電,如今迫不得已重啟國內21座燃煤發電廠,或延長服役年限至2024年。近日奧地利也宣布境內2020年關閉的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重啟發電。

即使如此,電力能源仍然不夠用。歐洲國家還開始大量採購燃煤,美國、歐洲及大陸爭相採購的結果,導致燃煤供應陷入短缺窘境,價格再創新高。澳洲紐卡斯爾港燃煤現貨價在今年7月首度衝破每公噸400美元。

能源上漲同時連帶影響到民生經濟。歐盟國家的麵包價格至今上漲18%,民眾怨聲載道,生活烏煙瘴氣。捷克日前發生俄烏戰爭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抗議行動,7萬名民眾街頭抗議,要求政府停止挺烏的政策以拯救民生,並高聲怒吼總理下台。比利時也有數萬民眾,兩度街頭集會抗議物價飆漲。俄烏戰爭所引發的能源和糧食危機以及連鎖效應,已經為歐洲政局投下動盪變數。

氣候變遷抗議行動逐漸極端化,引發企業憂慮

除了上述「反ESG」聲浪與行動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國際企業近日也面臨環保和氣候變遷抗議行動逐漸極端化的情勢。越來越多科學家出席氣候變遷國際談判會議,他們與政治家不同,多次提出科學證據卻仍無具體行動,科學家們再也按耐不住了。

今年4月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群科學家把自己鎖在洛杉磯摩根大通大廈,抗議該銀行為化石燃料提供資金,最後這些科學家遭警方逮捕。在北大西洋的另一端,英國氣候抗議人士以生命威脅絕食抗議37天,總算為英國首席氣候科學顧問爭取到機會,赴國會殿堂做氣候危機簡報。

今年5月底,環保氣候抗議人士也拿奶油蛋糕砸向羅浮宮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要求藝術家要為地球著想。10月中旬,更有氣候抗議人士闖進倫敦國家畫廊,向梵谷名畫「向日葵」潑灑蕃茄汁,要求人們關注環保與氣候議題,幸虧玻璃保護未造成損害。

企業在面對這些極端環保、氣候變遷的抗議事件危機時,如何妥善管理、順應情勢,成為必修功課。從事前縝密地保障重要人物或資產的安全,仔細地推演活動流程,事件發生的當下危機處理,事件善後和對媒體的回應等,企業必須開始學習面對與管理。

永續議題中ESG範疇中,E議題有科學佐證和客觀數據,較容易獲得共識。至於S類議題卻各國法律規範、社會文化、歷史價值、生活習慣等涵藏著各種差異與分歧,在國內就難達一致,更遑論推行到國際社會。

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我們認為台灣企業目前身處國際間卻非位於搖滾席第一排。我們有充裕的時間來用心觀察和學習因應。這個位置讓我們理解倡議ESG的功效,同時也能發揮同理心,體會實踐ESG的困難之處。有了同理心,企業就能於關鍵對象與議題妥善溝通,ESG才能長久。面對這波「反ESG」的情勢,台灣企業不妨用清晰的眼和腦觀察思辨,持續毅力實踐、耐心以待。畢竟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若無「憂」與「困」,如何叫做「理想」?

 

核稿: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lemercier


延伸閱讀:
【永續溝通】小心三大ESG溝通地雷:誤解、跟風與漂綠
2022年6月…美國強制企業揭露氣候風險,即將拍板定案?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