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一次搞懂金融生物多樣性框架4大重點
【我們為何要提供這篇文章】近年全球原物料、農業、糧食、能源均陷入斷鏈危機,更彰顯出企業掌握生物多樣性風險與機會的重要性。本文擬從4大重點,說明以金融啟動生物多樣性之倡議的基礎框架,方便永續從業人員據以進階學習。

正值7月盛夏,轉眼2022年已過半,敏銳的台灣永續從業人員已然感受到,今年國際永續領域在討論ESG的E時,議事桌面赫然出現一個紅色緊急新卷宗「生物多樣性」-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成為永續界談論的熱門焦點。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20年4月所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進階總覽》(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Global Biodiversity)報告指出:以2015到2017年數字計算,全球每年挹注於生物多樣性的資金平均為780億到910億美元,其中國內公共支出占最大宗(每年678億美元),國際公共支出次之(每年39億到93億美元),私部門支出居末(每年66億至136億美元)。
此外,各國政府每年用於修補生物多樣性損害的金額高達5千億美元,這項支出已經是總挹注金額的5到6倍之多,更尚未包括私部門在此領域投注的金額。
在企業生物多樣性成為主流議題的此刻,本文擬透過4大重點,先說明國際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基礎概念,並帶入金融生物多樣性框架,以及選用適當框架的方向,讓永續從業人員可據以進階學習。
重點一、「生物多樣性」框架複雜多元
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複雜多元,其來有自──涵蓋地球所有的陸域、海域生物,其種類、棲地、生態、遺傳與基因,以及土壤、水、空氣與礦物耗用等,而且彼此複雜地連結在一起。
長久以來,上述各個生物生態科學、環境科學、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產業,早已經各自發展出一套自有的理論架構、研究模式、流程途徑、衡量方法;如今要跨學科、跨產業整合到「生物多樣性」框架中,困難度自然甚高。
更何況今日的「生物多樣性」,不只是觀察、統計、揭露而已,還希望能夠透過科學的力量,阻止生物多樣性惡化的風險,同時借助金融的力量,將之納入各領域的經濟與商業活動中,掌握機會復原。這個過程相當複雜,包括觀察測量、統計量化、分析預測、估算價值、衡量成本、編列資產、資金導流等。想要設定一款結合金融與生物多樣性的適用框架,挑戰十分艱鉅。
近幾年,聯合國以及一些國際金融相關組織,為因應生物多樣性帶來的風險與機會,紛紛開始著手進行研擬,希望能發展工具、準則化。他們進行的工作包括:生物多樣性資料蒐集、研究、案例交流、議合、研擬綱要、指南或工具、共同倡議行動、訂定準則等。而且就在這1、2年之間,各機構都有極快速地發展。然而,也致使企業在短時間內必須面對這些多元且複雜的框架,容易感到無所適從。
重點二、從瞭解19項金融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始
企業若想知道如何將金融因素納入生物多樣性風險和機會考量中,首先可從瞭解國際現況開始。由歐洲26個金融機構所共同成立的非營利機構「生物多樣性金融宣言基金會」(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Pledge and Foundation, FfB),自2020年9月成立至今,已有98家金融機構加入。
該倡議於2022年5月出版《金融與多樣性框架總覽》(Finance and Biodiversity:Overview of initiative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分析目前全球適用金融部門的19種金融生物多樣性框架。該報告並依據:適用「對象」、使用目的「主題」、倡議行動「強度」等3項欄目,呈現這些框架的差異。非常適合一般企業與金融業入門參考。
(Finance for Biodiversity列出19種生物多樣性倡議/框架,說明對象與目的之差異,可供企業參考/來源: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這份報告的分析欄目如下:
- 4類「對象」:「投資者」、「銀行業」、「保險業」、「企業」
- 6類使用目的「主題」:「ESG及議合」、「衡量與資料」、「目標設定」、「報告與揭露」、「正面影響」、「公共政策倡議」
- 3類倡議行動「強度」: 「分享實例:廣設課程」(低)、「協作發展:共同指南、專業、工具」(中)、「共同行動:對其他利害關係人發聲、倡議、準則化」(高)
對台灣企業來說,部分內容已經相當熟悉。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的PRI、PRB、PSI&ILP等(主要是為投資者、ESG議合使用),新興機構「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NFD(主要是為跨企業、報告揭露使用),以及「科學基礎目標聯盟」SBTN(主要是為投資者和企業、設定目標使用)。
至於對百業之首的金融業而言,由於金融業可動用資金,因應生物多樣性的風險與機會,效益深且鉅。因此,建議可依據該報告所呈現不同使用者、不同目的,來找到適用的框架。茲列舉5項較重要的倡議框架,提供參考。
- FfB:上述提及的「生物多樣性金融宣言與基金會」(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Pledge and Foundation, FfB);
- Align:歐盟轄下的「Align計畫」(Aligning accounting approaches for nature, Align);
- PBAF:已發展出「PBAF會計準則」的「生物多樣性會計財務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Biodiversity Accounting Financials, PBAF);
- BIOFIN:支援40國家生物多樣性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 生物多樣性融資倡議」(The Biodiversity Finance Initiative, BIOFIN);
- CERES:歷史最悠久倡議環保投資的國際非營利機構CERES。
瞭解這19項生物多樣性倡議後,可以擁有基本盤知識,不僅能夠選擇適用企業自身目的的框架,同時還可以藉此瞭解國際產業態勢、競爭對手的布局。
重點三、企業3堂必修課:TNFD、IPBES、CBD
「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議題相類似,同樣具有全球性、區域性、前沿性、科學性等特質。因此,要培養生物多樣性永續知識,必須先學習資訊揭露框架的「資料管理」與「報告揭露」,並兼顧「國際趨勢與新知」。此處建議的適合入門課程,包括:TNFD、IPBES、CBD。
甚麼是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旨在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一套評估、管理、揭露的方法,目的在於更加透析企業對於生物多樣性之依賴與影響的風險全貌。TNFD進展非常快速,甫於2021年6月正式設立,即於2022年3月發布第一版揭露框架測試版beta 0.1,6月更新為0.2版,並預計在2023 年9月提出最終定版建議。
TNFD係沿用「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CFD)的4項支柱架構:治理、戰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同時更強調「風險和機遇」的涵義,並將這涵義納入每一項支柱中。
TNFD建議企業揭露的3項範圍包括:
- 自然(生物)界生物:包括陸域、淡水和海洋的生態、物種和遺傳基因。
- 水、土壤和空氣。
- 礦物耗用。
目前TNFD和TCFD相同,都是自願性揭露框架,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包括國際投資人和各國監管機構,都可能開始「強力建議」企業採用。
甚麼是IPBES(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