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5 | 作者:CSRone/Amy Lin

【藝術CSR】悄悄告訴你…藝術CSR有多麼的神奇!

對企業來說,實踐CSR經常和「環境保育」、「社區參與」、「員工照顧」、「公益活動」等項目連結在一起,「藝術」甚少成為企業CSR優先選項。此中有許多原因,包括:

  1. 藝術不食人間煙火,CSR應該先顧好實際再說

  2. 藝術很昂貴,企業預算不足

  3. 藝術難收即時功效,缺乏具體效益

  4. 甚少接觸藝術,不知道什麼是藝術CSR

實際上,這些論述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藝術」與「永續」相似,可以看作是額外的「成本」,也可以當作聰明的「投資」。如果把它當作支出就會避開,如果把它當作聰明的「投資」,則可以坐收事半功倍效益。

全球最大的藝術收藏機構之一、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的瑞銀集團(UBS),該集團擁有超過3萬件60 年代至今的當代藝術品,包括多位當代重要藝術家的創作。

瑞銀收藏的品質與數量,足以梳理現代藝術發展史,同時對於全球推廣藝術教育及文化交流,具有深遠影響。瑞銀同時也和「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盛會」瑞士巴賽爾藝術展(Art Basel)有長達25年的緊密合作關係。

站在這樣的藝術基礎上,瑞銀集團甚至成立專門分析室,以「專業藝術顧問」身分,提供瑞銀高端資產客戶於藝術品投資、維護管理、藝術法律諮詢等服務,成為開創企業藝術新型商業模式的經典案例。

根據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7年的調查報告,亞太的企業藝術收藏以日本最為盛行(36%),其次為澳洲(19%)、中國(14%)、韓國(12%)。瑞銀集團2018年所完成的報告則顯示,企業藝術收藏來自不同行業,以「飯店以及房地產業」(45%)居冠,「金融業」(22%)為其次。以及,西方企業藝術收藏風氣,正在逐漸擴及至東方。

2019年1月瑞銀成功在台北舉辦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盛況空前。瑞銀並邀請旅居紐約的藝術家黃海欣替響應瑞銀藝術計畫的21位企業家們,個別完成一件全新創作。每一件作品靈感都來自企業家對於生活文化、社會關懷、生命歷程與人生哲學。

很顯然地,企業收藏藝術已經從早期的以「環境裝飾」目的,進展到「企業識別與形象建立」,再立體擴充成為「實踐企業CSR」發展共榮商機的最佳途徑。

企業和藝術合作的8項理由

美國推動藝術教育最重要的非營利機構Americans for the Arts 於啟動跨界企業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s計畫時,即清晰提出企業與藝術合作的8項理由

  1. 啟發多元性和同理心(Cultivate Diversity and Empathy)

  2. 擴增技能(Amplify Skills)

  3. 驅動創新 (Drive Innovation)

  4. 展現感恩(Show Gratitude)

  5. 讓企業與眾不同 (Set Your Business Apart)

  6. 為職場注入活力(Enliven the Workplace)

  7. 精進公民與社會優先目標(Advance Civic and Social Priorities)

  8. 豐富社區生活(Enrich Community Life)

被《華爾街日報》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管理大師的亨利•茲柏格(Henry Mintzberg)則強力主張,「企業經營管理」應該是「藝術、「科學」、「工藝」3者的結合體。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應藉「藝術」推動創造力與遠景,依「科學」進行系統性分析評估來衡量,並據「工藝」的踏實精神、持續精進技藝。

企業實踐CSR藝術多數透過下列方式進行:

  1. 購買藝術品,放置在公共場域,擴大民眾觀賞機會和支持藝術家。

  2. 贊助藝文團體或包場藝術活動,擴大藝術觸及率。

  3. 針對員工或客戶,舉辦各類音樂、繪畫、美勞、文藝、創作等課程或活動,陶冶身心激發創意。

  4. 邀請藝術家加入工作空間建築或設計。

  5. 鼓勵員工成為藝術志工。

  6. 舉辦社區藝文活動,深化利害關係人溝通。

  7. 邀請藝術家加入企業行銷公關、代言倡議、甚至產品設計或管理的流程,以跨界思考,激發更多的想像與傳播功效。

藝術兼具美感、開放、創意,適合傳遞企業文化

由於「藝術」兼具美感、開放、包容、創意、動人等特質,特別適合企業用來對內、對外傳遞其組織文化與價值。

對內而言,企業可透過藝術進行薰陶,激發員工新思維、流程、工作內容、交流方式,讓員工意識到自己的創意潛力,並且珍惜所開發出來成果。藝術CSR用美學與感動,適切傳遞企業文化與永續價值,並落實成為企業DNA。

對外而言,「藝術」則可以彰顯企業與眾不同的形象,並達成社區凝聚。藝術是最佳溝通媒材,適合用來激勵社區和供應鏈,建立價值鏈的共榮目標。

接下來,就直接以7項藝術創作,讓讀者從不同角度、可能性與創意性,感受一下藝術這種一見難忘、觸動心弦、啟發思考、融通領悟的神奇魔力!

作品1:《鉛筆的故事》(The Pencil Story)

作者: John Baldessari(1931-2020)

簡介:創作者Baldessari寫道:這支骯髒鈍頭的老舊鉛筆放在我汽車儀表板上已經很久了,我一直想削尖它,直到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恢復了鉛筆原本意義的功能。我不是很確定,但這可能與藝術有關…。

試析: 恢復萬物真實自我的意義與功能,這正是價值和永續的起點。

來源:WEF

 

作品2:《昨天-今天-明天》(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作者: Lucille Clerk (法國籍平面設計插畫家)

簡介:作者2015年展示作品時增加圖片說明:一支斷裂後,千百支會再生( break one, thousand will rise)。

試析: 自然或人為災難的突發而至,造成破碎與斷裂,然而,人類總是能夠「打斷手臂顛倒勇」,懷著傷痛卻永遠朝向光明、正面方向邁進。

圖片來源: WEF

 

作品3:日本風呂敷(Furoshiki)、金繼(Kintsugi)

作者:傳統工藝師

簡介:「風呂敷」(Furoshiki)是日本用來收納或遞送珍貴物品的包袱布,源自於奈良時代(710-794)。包袱布具有各地的特色,材質、圖案、編織、色彩、各異,表現出日本獨特的環保、精緻、生活文化。

「金繼」(Kintsugi)是日本利用黃金來修復破損陶器的精湛工藝,包涵著保存紀念、惜物愛物、擁抱瑕疵、創造新義的精神,源自日本15世紀的惜物精美技藝。

試析: 日本傳統文化教導民眾愛物惜物,從而發展出尊重歷史、精緻美學的工藝,這兩項技藝皆延續祖先的永續智慧。

圖片來源:Invaluable

 

作品4:非洲面具(African Masks)

作者:Romanald Hazoumè

簡介:Hazoumè是位西非籍藝術家,這件作品完全由廢棄的塑料汽油容器所製成,他於1980年代起創作出非洲面具系列,用以批判西方消費主義與政經體系破壞全球生存空間。他這樣解釋作品:「我把屬於西方的東西送還給他們,也就是說,拒絕這些每天入侵我們的消費物慾。」這件作品於2019年4月蘇富比拍賣會以台幣65萬元成交。

試析: 用廢棄物製作出極簡西非洲面具創作藝術,提出對消費主義過度擴張的抗議。

圖片來源:Invaluable

 

作品5:《南瓜》日本瀨戶內海直島

作者:草間彌生

簡介:直島位於日本瀨戶內海,是受到工業污染的一個沒落小島。日本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理事長福武總一郎1985年首度踏上直島,繼承父親的遺願想蓋一座兒童露營場。長年接受父親藝術收藏品的薰陶,他自稱不是很懂藝術卻可以強烈感受到一股力量。他將現代藝術當作一項可治療人心與融合隙縫的武器,開始整合畫廊、居民、藝術家和觀光客,達成直島居民藝術與生活共榮共好的幸福願景。

試析: 直島讓人充分感受到安藤忠雄建築的美學與空靈。遊客可入住安藤忠雄設計的倍樂生之家(Benesse House)、參觀李禹煥美術館、拜訪地中美術館,在自然光下欣賞莫內睡蓮,再探幽Ando Museum。安藤忠雄典型的清水模與光影建築美學,已經成為直島的社區永續再生的光榮標誌。

圖片來源:藝術家雜誌

 

作品6:《螺旋碼頭》(Spiral Jetty)美國猶他州

作者:Robert Smithson

簡介:地景藝術 (Land Art) 是結合自然材料和土地結構的藝術,這類藝術通常是在偏遠地區創作,強調自然的力量和美麗,同時會透過在著名地標展示照片,以幫助普及自然環境理念。

Smithson的典範作品《螺旋碼頭》,是由泥漿、鹽晶體和岩石在1970年創建的,位於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這座雕塑長1500英尺、寬15英尺,其創作取材於自然,同時又讓觀眾融入整個環境中,共同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試析: 運用當地素材,加上藝術家精湛的淬鍊手法,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力量與永續的完美悸動。

圖片來源:Invaluable

 

作品7:《聆聽花開的聲音》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

作者:臺中市政府、豪華朗機工等13家企業機構

簡介:「聆聽花開的聲音」(日間、夜間)是2018年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臺灣首座大型機械花裝置藝術,由台中13家精密機械和創意團體打造完成。這座美麗的繡球花,結合空間桁架、機械馬達、音樂燈光,由697 朵機械花所組成,高達15 公尺,相當於5層樓高。

這朵花可透過多點控制、機械裝置、環控系統、表演思考、九聲道音響,模擬植物、動物的動態,並依據日照、風力變化,讓人和環境進行互動。

試析: 這件作品整合在地產業及製作資源,包括馬達、工具機、鈑金、雨傘、燈光等多種產業,是透過跨界共創合作,團結產官學機構與在地企業CSR藝術力量之展現。

圖片來源:文馨獎

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於巴黎盛大舉辦,與此同時,近100位藝術創作者、文化工作者也舉辦了為期三天的藝術工作坊(ArtCOP21),傳達藝術對環境永續議題的關心與回應。

以及2020年藝術家蔡國強在全球飽受疫情肆虐之際,以尼采《悲劇的誕生》作品為靈感,在法國甘邑的夏朗德河舉行煙火藝術永續創作。蔡國強認為,人類有一種精神,是能夠在看清生命的痛苦後,接受並享受它,也就是印象派畫壇大師雷諾瓦所說的:「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

過去,藝術曾經像是一面鏡子據此反映時代,藝術也曾經像一把錘子據此抗議社會,藝術更曾被作為一件裝飾家具掛在牆上。我們曾經依賴藝術追尋自我,而如今我們也將再度依賴CSR藝術建立起人與企業、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核稿編輯:倪上筑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參考資料:

1. (2020.03) Brief history of sustainable art
2. (2020.11) What is sustainable art education and how can we implement it?
3. (2020.10) At the UN, the Arts Emerge as a For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 The Arts & CSR – Creative Solutions to Rhetoric
5. (2017) CSR in ARTS
6. (2020.06)CSR for Culture—企業與藝文的協力模式
7. (2020.07)以永續再創藝術:好事交易所x 美學聚落「未來城市 跨文化美學沙龍
8. (2018.11)美意識:為什麼商界精英都在培養「美感」(山口周作/李璦祺譯,三采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Ahmad Odeh


延伸閱讀:
【藝術CSR】藝術生活化:看藝術如何促進永續發展
【藝術CSR】讓藝術撕掉社會標籤,擁抱彼此的不完美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