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1 | 作者:Lauren Smart/編譯:CSRone 張晨瑜

忽略氣候變遷風險 董事會可能吃上官司?

近年來全球各地陸續發生急遽的自然災害,使得人們開始反思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物理性衝擊。這段期間的一些大型災害,例如:加州野火與土石流、哈維颶風與瑪利亞颶風、哈吉貝強颱(日本60年來最強烈的颱風),都導致人類生命安全與企業經濟上巨大的損失。

美國一份最新的研究顯示,2019年加州野火所造成的損害與經濟損失高達800億美元。2017年這個數字是850億美元,而2018年的數字更慘重高達4,000億美元,更不用說對於生命安全的危害。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2017年哈維颶風估計影響1,300萬人、約13.5萬棟房屋被摧毀、88人喪生,總共造成了1,2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的研究指出,2018年所有保險損失的80%與天氣相關的災害相關。

最新報告: 60%標普500企業資產暴露在實體風險危機下

有鑑於此,各國政府、主管機關、投資者也紛紛開始要求,企業必須揭露與氣候風險相關的財務資訊,其中最主要的項目就是所謂的「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s)。「實體風險」包括:直接來自於氣候事件所造成的企業資產損失,以及間接來自全球供應鏈斷鏈與資源匱乏的損害。

2008年金融海嘯後,G20會員國於2009年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並揭櫫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CFD這項建議終為各界寄予厚望。相對於以往,長久以來企業永續報告只被要求揭露碳排放的相關指標,TCFD特別之處在於,TCFD還要求企業評估並揭露氣候變遷對於財務上的重大影響,其中包括「實體風險」與向低碳經濟轉型所造成的「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s)。

企業在TCFD框架下,若要了解自身暴露於何種風險,就必須根據不同的假設,對未來以及自身業務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多元情境的模擬。其中情境模擬的範圍包括:企業運作、供應鏈、顧客與市場。

根據TCFD所發布的2019年進度報告發現,由於牽涉因素十分複雜,多數企業認為做情境分析其實是件困難的事情。不過,即便困難全球目前仍然已經有將近900個企業加入簽署TCFD,可以預期未來揭露的項目和企業數量會越來越多。

當然,沒有企業會為了揭露而揭露。到底企業為什麼要揭露「實體風險」呢?企業又可以獲得什麼效益呢?

原因一、藉揭露氣候資訊以管控和緩解風險

對揭露氣候變遷風險資訊的企業來說,最一開始就能達成緩釋風險(risk mitigation)的效益。企業可透過風險資訊蒐集與控制措施,來降低企業風險的損失及影響。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標普全球(S&P Global)旗下專注ESG數據研究的Trucost公司即點出,企業暴露於物理風險的規模,大過一般人的想像。包括,60%的美國標普500大企業 (S&P 500,總市值達18兆美元),以及40%的全球標普1200大企業(S&P Global 1200,總市值達27.3兆美元),這些企業所持有的資產,皆處於與氣候變遷相關的高度實體風險之中。鑑別實體風險,以及與建立商業的永續與韌性,兩者密不可分。

以往大部分人認為,只有那些明顯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產業(例如:農業與其價值鏈,或是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其實體風險是脆弱的;氣候變遷對於其他的商業公司影響微弱。直到2012年珊迪颶風的發生,打醒美國企業對自然災害的警覺與醒悟。當時珊迪颶風在美國東海岸肆虐,造成風暴潮使海面異常上升,導致紐約與紐澤西沿岸淹大水。這其中包含了曼哈頓下城的金融中心,造成了斷電、財產損失以及旅行中斷等嚴重災情。

美國的跨國保險及金融服務機構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surance Group, AIG)在其TCFD報告中敘述,珊迪颶風對於AIG位在華爾街的總部,帶來巨大的損害,導致總部必須關閉數週,公司甚至需啟動業務連續性規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專案,來減輕服務中斷對員工與客戶所造成的影響。

根據倫敦保險交易所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的研究,1950年代至今海平面上升了8英吋,進而讓珊迪颶風所造成的水患損失加重了30%。

原因二、保險信評、銀行機構已將實體風險列入評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