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1 | 作者:CSRone Amy Lin

COP25之後,企業必須認識的氣候政治學

這是一場Taiwan Can Help的國際永續舞台,對台灣政府與企業皆然。台灣受限於外交場域,只能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COP氣候會議,然而多年來,台灣產官學界仍積極參與貢獻所有,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於12月23日出席外交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所共同舉辦的「2019年第五屆COP後全球落實巴黎協定之因應策略及發展研討會」,提出他對COP25之後七大趨勢的觀察與思考。

曾經參與COP會議高達10餘次的林子倫表示,氣候行動已經和SDGs議題密不可分,而實踐氣候行動的主體已經擴及城市、次國家體系、NGO和企業。於此新倡議時刻,台灣可根據自身的專長對世界做出貢獻,具體落實Taiwan Can Help的目標。

林子倫開宗明義指出,全球氣候治理非常複雜難解,充滿多元變數:

  • 氣候治理議題涉及多元參與主體:國家、IGO、NGO、地方政府、企業
  • 討論的內容牽涉:減量、調適、技術、資金
  • 範圍多重層次:超國家組織(UNFCCC)、歐盟(EU)、國家、地方政府、企業

因此,光是讓國際之間贊成與反對的雙方,能夠坐下來面對面討論氣候治理問題,就已經很複雜了,更遑論尋求共識與行動。2015年能夠完成《巴黎協定》也是累積了10多年的努力,才能達成這項前所未見的成果。

今年IPCC發布第5本報告,對於氣候變遷衝擊的用字,已從第4本報告的Very Likely轉變為Extremely Likely,牛津字典也用氣候危急Climate Emergency取代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全球採取氣候行動,刻不容緩。

趨勢一、氣候變遷:從科學議題到政治議題

林子倫表示,COP會議中IPCC科學家坐在主要席次的安排,可以顯示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已經從科學議題轉變成為政治議題。Science is Clear.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已經真實確鑿。

2019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提出購買丹麥格陵蘭土地的言論,正是氣候變遷牽引出來的政治議題。此次對於面臨淹沒危機的52個島嶼與弱勢國家,積極聯手為生存而戰;而對於一些因氣候暖化短期經濟受益的國家,包括:加拿大、俄羅斯,則未在會議中多做發言。從這些跡象,都可以看出國際間仍難達成氣候行動的共識。

氣候變遷對其他安全所造成的威脅,不僅是倍數成長,而是乘數型的蝴蝶效應。大眾可能很難想像,氣候變遷是國家安全議題,涉及政治性、經濟性的利害關係與權力角力,一旦氣候災難發生,將會破壞原本穩定的軍力國防配置。

林子倫表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曾經發出警告,氣候變遷影響用水和糧食安全,可能升高阿拉伯地區的武裝衝突和貧困。因為在中東和北非,動盪和政治不穩定的主要訴求是資源平等,其中以水、電等能源為主。

氣候暖化亦會造成領土變動的問題:太平洋島國淹沒、極地暖化開發,皆可能牽動國力版圖。而區域政治緊張、人口流動、環境移民、水資源、汙染源、廢棄物進出口等問題,也都會隨著全球氣候急遽變遷,更顯現高難度管理困境。

趨勢二、「去碳化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版圖

「去碳化」 (Decarbonization) 的速度比我們原先預期來得更快。「去碳化」與再生能源的發展,使得過往主導性的石油政治已然改變。中東和產油國地緣政治的優勢不再,國際政治環境不再依賴傳統的化石燃料,甚至發生跳躍式的發展。

例如,部分低度發展的國家曾經跳過市話階段,直接接軌手機;「去碳化」和再生能源的科技進步,也可能促使一些國家跳過傳統燃煤的階段,直接使用再生能源,促進各國進入能源民主 (Energy Democracy)的階段。

趨勢三、能源轉型成本大幅降低

再生能源最大的問題在成本。目前創新科技已經加速促進再生能源的轉型:例如太陽能、風能、儲能技術、資通訊技術、EV、熱泵等,若再加上智慧電網,開啟未來能源新局面。

在低碳趨勢下,傳統能源結構面臨崩解情況。根據21世紀可再生能源國際政策網絡研究機構(REN21)於2019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再生能源發電的新增裝置容量,已經連續四年超越化石燃料及核能發電的新增裝置容量。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