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空污數據可作為AER(Automated Emissions Reduction)系統工具的基礎資訊,讓用電戶以最佳化、最友善環境的方式使用再生能源。
3. 提供再生能源設備廠商即時、公開的空污資訊,助他們找出最能減少碳排放的裝設地點。
4. Carbon Tracker曾表示,衛星資訊可用於評估電廠的財務狀況。因此衛星空污資訊,亦可評估哪些地區以再生能源發電會比石化能源更加便宜。
5. 即時監測系統能彌補部分國家空污資料紀錄不連續、不足的狀況。
藏「資」於民,是一種透過提升公民力量,進而促進社會向善的方式。近年於各國興起的「開放式資料(open data)」風潮,以及「即時更新資訊」的數據整合平台,也成為推動公民參與公眾議題的展現。而瓦特時代推行的全球空污監測影像系統,在公開所有監測數據的那一刻起,便擁有足以喚起公民力量的影響力。
美國環保署於1986年發布一項有毒物質釋放清冊(Toxics Release Inventory, TRI),作為調查工業設施有毒排放的基礎資料。1990年時,在空氣污染管制法(Pollution Prevention Act)的頒布下TRI又有所增修。在TRI發布的五年後,有毒排放的數據幾乎下降了一半,TRI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功,獲得社會大眾、非營利組織與地方州政府的高度重視。
這項整合所有利害關係人,對空污排放之主要大戶施加最大關注與壓力的政策,是一種採取來自大眾、由下至上的監督作用,與過去來自官方行政命令的責罰方式完全不同。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的學者稱之為「訴求公眾的空污大戶監管」(populist maximin regulation)。
這項監管機制之所以獲得成功,有四項原因。
第一,「訴求公眾的空污大戶監管」(Populist maximin regulation)讓政府從標準制定者的監管執行身分,變身成為資訊提供者,政府建立一個資訊豐富的平台,讓所有利害關係人可以參與。
第二,監管標準從過去專家風險分析,改為「大眾願意接受的標準」。
第三,平台強調空污預防知識,以及廠商減少空污的作為。
第四,藉由社會大眾、利害關係人「最大關注」那些排放污染最多、危害環境最為嚴重的企業,並進行施壓,讓公司主動屈服於大眾輿論,而非相關規範或政府制裁(所以稱之為maximin)。
我國環保署現透過空氣品質指標(AOI)來對空污進行量化監測,並於1993年引進「固定污染源空氣汙染物連續自動監測設施(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s, CEMS)」,針對工廠進行24小時排污物總量的連續性監測。雖然環保署自2017年1月便將CEMS即時數據公開上網,但遺憾的是,由於設備需要每日例行校正,且業者可使用「暫時停機,監測設備需校正、故障、維修」等理由,將所測得之排污數據以無效註記,故時常造成部分數據「被消失」,或是出現排污數值有改善,天空卻一片灰濛之「數據與感受不符」的現象。
近年社會大眾對於環境議題的意識逐漸升高,這份高度關注也在監督空污上發揮巨大作用。而瓦特時代提供之更完整、即時的全球數據,亦會讓各國公民如虎添翼,使空污製造大戶無所遁形,促進全球更接近永續發展之願景。
瓦特時代(WattTime)為獨立智庫落磯山研究所的分支,其發布的軟體可自動追蹤電力使用相關的碳排放足跡;落磯山研究所於今年發布一套AER(Automated Emissions Reduction)工具,結合即時電網資訊與人工智能自主學習功能,把握再生能源的發電時段,調整功耗以最佳化使用能源,確保用電戶可在最低碳的功率使用能源,達到節能減碳之目的。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
We'll soon know the exact air pollution from every power plant in the world. That's huge.
全台首次空污大數據分析:每三筆超標,就有兩筆「被消失」
圖片來源:Diana Parkhouse
延伸閱讀:
中國大陸卯足勁 拚搏新能源轉型
電力產業脫碳轉型 每拖一個月未來成本更高!